历史的那一半 连载

历史的那一半

分类:历史军事 作者:律野闲踪 字数:10万字 标签:历史的那一半,律野闲踪 更新:2024-02-23 17:29:55

作品,开局很重要。大道至简,那就不妨试试最常用的“扣题”手法吧。这部作品既然定名为《历史的那一半》,顾名思义是历史题材。说到这基本就明了了,本部拙作就是描写中国历史上某些知名女性人物的一部随笔合集,之 ...

不管是什么层次什么版本的中国通史类型作品,对于从哪儿唠起这个问题,答案都惊人的一致,简单总结就是两个热词儿

——“盘古开天、女娲造人”。

套用现在某圈儿的流行说法,这二位是当之无愧的中国历史“一哥一姐”,当然,鉴于本作品关注“那一半”的属性定位,本篇重点自然是我们的一姐

——女娲。

相对于那位拎着一把斧头闯天下的盘古大仙,我们的一姐明显出镜率更高,那位铁打的一哥靠着混沌初开震惊宇内的那部“原生态专辑”爆红一把后,基本上就处于退圈状态,按照古籍传说中记载:

【他的眼睛化成了日月、血液汇成河流、毛发生长成林木……】

反正一句话,开天辟地一斧子买卖。

然后呢?

凉凉!

再来看一下我们的女娲娘娘。

别的先不说,“专辑”的发行量就能证明当红程度,“女娲造人、女娲补天、女娲高媒、女娲制乐”等等,这些还都是通过《山海经》、《淮南子》之类的各种正规国学公司出版发行的,还没算上当下流行的玄幻、神怪类网络小说和各种网游的发行量,可以看出,红透的何止半边天,如果站到大街上肯定得堵车。原因很简单

——红!

最不可思议的是,这大姐过气以后也不消停,几千年后还在各类作品中时不时的“乘风破浪”一把,大家最熟悉的应该是那部“一首淫诗引发的血案”,学名《封神演义》。小说的具体内容就不在这里普及了,倒不是什么避讳封建迷信的原因,主要因为后续篇幅自然会涉及这部作品中的另一位知名女性(妲己),在此篇一带而过吧。

但是老衲认为,小说开头那首纣王写给女娲的“诗”倒是可以在这里引用一下,不但不算跑题,反而有助于本文展开和深入

【凤鸾宝帐景非常,尽是泥金巧样妆,

曲曲远山飞翠色,翩翩舞袖映霞裳。

梨花带雨争娇艳,芍药笼烟骋媚妆,

但得妖娆能举动,取回长乐侍君王。】

纣王和妲己、女娲那点男女之间的破事儿不想过多的八卦,只想就这首“淫诗”说两句。

当然了,首先可以肯定这是后人杜撰的,在那个甲骨文时代,王八盖子上整不出这玩意儿。这些先不去深究,关键看字面含义:

哇塞!妥妥的大美女一枚,只可惜不是活的,要不,哼!你懂的!最可恨的还是泥做的,掉渣,哪怕是东瀛橡胶制品,本王都可以考虑一下哈……

过于猥琐的先就此打住,引用这首诗的真正目的是研究这位女娲的形象问题,按现在话说就是一姐的颜值是否在线,毕竟现在是个拼颜值的时代。

据比较权威的《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

【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

看来诗和远方的差距还真不是一般的大啊,大王眼中的女神竟然是个“蛇精病”,还整天的“看我七十二变”,一副震惊华语乐坛的架势。

为什么这样呢?

比较流行的有几种说法:

一种是古代神话传说体系中蛇具有灵性,是灵异魔力的象征,是一种令人敬畏的神秘符咒。女娲之所以是人首蛇身,亦是因为古人对于蛇的神秘以及魔力的崇拜,将蛇和女娲这个女神形象结合在一起;

还有一种说法是蛇具有顽强生命力和旺盛生殖力,是永恒生命的象征,而女娲作为造人创物圣母型女神,其生殖能力是被特别关注的功能。

更为夸张的是,居然还有一拨儿唯物论者,根据一些发掘出土的古文化遗址中的蛇形文物或器皿中灵光突现,各种论证和考究层出不穷,非得把这身蛇皮给咱们娘娘裹严实了,貌似科学新发现的感觉,整的跟剑桥大学那棵苹果树似的。

毕竟是上古传说时代的人物,真没必要刨根问底上纲上线的如此赚取眼球,就像中国人所崇拜的图腾“龙”,具体是怎么来的,并没有也没有必要有一个非常准确的解释说明,一种文化符号而已。不过龙的形象取材于蛇的说法认可度更高一些,是加上四个“龙爪”的蛇,按照典籍里的说法,属于典型的“画蛇添足”。

关于女娲的颜值和形象问题,最务实的还是那个我们都熟知的楚大夫屈原,在他的《楚辞.天问》中记载:

【登立为帝,孰道尚之?女娲有体,孰制匠之?】

大致意思是看到楚国祠堂中女娲的画像后,产生疑问,

谁告诉你们女娲长这样的?

谁给你权利这样画的?

你们这帮工匠和画师知道我女神长什么样吗?

其实这才是实话,鬼才知道你女神长什么样,何况一人心中一女神,环肥燕瘦各有所爱,从这点看,屈大夫确实是个实在人,实在到一言不合就跳江的那种。

说完快让人神叨的形象问题,雁过必留声,人过当然也得有名,作为传说中的人物,一姐的笔名或者说艺名也够神叨的,除了较正规的“女娲”外,还有“灵娲、帝娲、女希氏”等等不一列举,有兴趣的话自己去找“度娘”唠十块钱儿的。其实这也不奇怪,本身这个创世女神形象就是母系社会各氏族首领的诸多化身,各种不同文化元素会给他们的女神不同的称谓,没必要太过纠结。

想多说两句的是她的典故或者说光荣事迹,正如本章的标题,和同期出道的盘古不同,女娲并不是那种一个作品吃一辈子的圈内奇葩,相反咱们的一姐那是很忙的,绝对算是顶流和“高产户”。

黄土捏泥人(造人)和五彩石做防水(补天)的故事不用老衲再赘述一遍了吧,估计各位看官要是讲起来比我的要精彩。我曾经碰到过朋友家的一个小屁孩,拿着几种颜色橡皮泥混在一起,拉着我非要讲补天的故事,不听完还不让走......

还别说,童声版讲得确实还不错,但这里咱们主要聊聊那些不太普及的事迹,起码不是所有小屁孩都能讲出来的那种。

说实话,“女娲高媒”的传说并没有让我太惊讶,只是造物神和媒婆的巨大反差,感觉有点怪怪的。

仔细一想也能释然,毕竟把人造出来,有生老病死,不能捏个没完,土石方也不够,于是创世女神安排男婚女嫁,繁衍生息,也算合乎情理。这倒和西方神话体系中亚当和夏娃的故事相互契合,毕竟都是人类嘛!比较有趣的是西方名著《圣经》中那条保媒拉纤儿的大坏蛇,恰巧我们的女娲也被塑形成了人首蛇身,这是纯粹的巧合还是另有一些更玄幻的东西,毕竟本书不是科幻、架空题材,也不具备东西方文化融合研究之类的高深功力,恕我在此不做深究了。

真正颇感意外的是“女娲赐酒、女娲制乐”两个典故。

相传女娲为了缓解人间工作劳苦,将山上的甘泉化成美酒赐予凡间人类,还有发明了瑟、笙、埙等乐器......

这就有点意思了哈!

民乐组合驻场,还赠送酒水。

多么熟悉的场景!

......来!全场一起跟我低下头,左手右手往前游......指向闪亮的灯球......(摘自宝石老舅——野狼DISIC)

谁说后海不是海,谁说疯狂的原始人不懂生活......

啪啪打脸!

作为不通音律的我,对大多数乐器其实并不了解,更别说这种上古时期传下来的古董级别了,但是我对埙还是有一点发言权的,在西安上学时可以说耳濡目染,因为学校就在城墙根儿,经常听到斑驳的古墙下传来一种似鬼哭、似风吟的声音......好个事儿去一探究竟,原来是一些退休年纪的大叔,在阴暗的墙角下独自陶醉呢。

还别说,“埙”这东西不论从造型还有声音,颇有一种古风古韵的味道,各位有兴趣可以去专业乐器行感受一下,而且和那些在开阔地的广场舞音响不同,只有在阴暗的犄角旮旯才有效果,黑灯瞎火的时候听着还真有点瘆得慌。

那些曾侯乙编钟之类高大上殿堂级的我没有亲眼见过,是谁造的也不关心,像埙这种乐器,如果说是上古流传之物我还真愿意相信,如果和女娲这样的传说中的女神联系在一起,感觉还是挺靠谱的,特别是那种音质,听着就怪怪的,也算是与众不同吧。

写到这里就连老衲我自己都感觉有点云山雾罩,开篇就讲历史一姐,说创世女神,引经据典的看着挺高大上......整了半天都是一个个传说和神话,貌似不那么严谨哈。后来换个角度去想感觉也不过分,亚当和夏娃那两口子不也是传说中的人物吗?至于那位耶和华,那更是谁都没见过,估计谁也不想见!

所以说东西方各个文明体系,尽管存在诸多文化思想上的差异,但是各自的历史脉络都是自成系统的,传说和神话都是各自系统里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圣经》、比如《山海经》......

就算是权威学者也没有一棍子打死,相反听说还有许多专门研究神话的学会之类的组织。最有意思的是在上古信史时代,很多东西方神话传说貌似还具有共通性,最典型的比如诺亚方舟和大禹治水......,这要是细究起来那水是很深滴!

从这个角度来看,写作时引用神话和传说还真没有必要在那扭扭捏捏、欲罢还休的,馆藏正史堪称权威,《山海经》之类的也是国粹,存在的必然有其合理性。

御前有带刀侍卫,民间也有武林高手,

都是江湖中人,谁求不着谁呀!!!

思想包袱是解决了,可是经过查阅资料和写作成文的过程后,心目中原来传统的女神形象却有点分裂的感觉

造物圣母?

神嘴媒婆?

亦或是,天涯歌女?

难怪一些学界大咖说神话是扭曲的历史,是挺拧巴的!

----------------------------

----------------------------

----------------------------

......想你时你在天边,想你时你在眼前

想你时你在脑海,想你时你在心田.......

(摘自李健单曲——传奇)

展开全文

最新章节

为您推荐

小说排行

人气排行最新小说

点击查看更多

点击查看更多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