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白衣飘飘的年代29(1 / 2)

前几章的内容,不是在那整得仙气飘飘妖雾缭绕的,就是揪住人气颇高但是根本就是虚构杜撰的两位小姐姐不放,还在那“私设公堂”玩起了开庭审案,着实挺过分哈,貌似真有点“玩脱了”的赶脚!

看来是该收敛一下了,起码得回到人间并且唠唠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要不真就快成了严重走型的“架空”题材了,还好意思在那楞充历史写手吗?

两宋时代其实还有几位知名度颇高的小姐姐没有唠到,但是考虑到这几位的特殊“身份”,咱们暂且拖后,合并到明代的章节中统一组团炒作一下。要说理由嘛,勉强可以用“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来解释,因为她们从某些角度来看,同属于一个“特殊群体”。

暂且预告至此吧,本章咱们把时间线定位到元朝。

其实这个朝代在历史上是一个典型的矛盾综合体,和两晋、十六国、辽金等政权一样,属于很容易让各位纠结的特殊时期。

民族主义愤青有一种看法,

文学青年则是另一种视角,

提笼架鸟整天泡戏园子的肯定也有独到见解......

确实,横扫欧亚大陆的蒙古铁蹄,空前辽阔的疆域,声名远播的《马可波罗游记》,与唐宋齐名的文学戏剧水平......

怎么看怎么不搭,还就真的没羞没臊地结合在一起,可能这就是常说的东方大国的凝聚力和包容度吧!

话题有点大哈,先收一收。

从本书的主旨来看,貌似这个元朝没啥可“挖”的,经典元曲中的那些男女一号,流传度什么的倒是没说的,只是杜撰痕迹太过明显,总不能把窦娥请出来再来一顿“开庭”吧,有些就算有一些原型的影子,咱写历史的不能总围着那些戏说人物打转转呀,咋说历史也是一门正规严谨的学科不是!

除了这些古典派的,知名度较高的就是那位现代武侠版的蒙古小郡主赵敏了,按照《倚天屠龙记》中的说法,原名叫敏敏特穆尔,但是还是那句话,整部著作中真实的人物也就是朱元璋、陈友谅、常遇春那几位配角和龙套,就算经典同名影片中出演赵敏郡主的那位女星也叫“敏”(看过的都懂),还是老衲的偶像,那也不能假公济私呀!

这么看来,这个元朝时间段还要“难产”不成?

产量确实不高,但还不至于难产那么严重,而且如果讨论主流或者格局这些标准的话,本章的这位,不但脱离了宫廷互撕和民间的戏说魔改,而且做到了真正的超然脱俗,妥妥的高规格、正能量。

隆重请出——黄道婆。

从上文很容易就能看出,本章这位女一号定位蛮高的嘛,颇有一种要登大雅之堂的架势,起码和前几章那股“神叨”的氛围划清了界限,规格这么高,看来具体内容铺开之前,不整出几个响亮的名头,都有点不好服众呀。

——先棉神

——织女星

——黄婆婆

诶呦,本章开头你这妖僧刚做完“检讨”,对前几章整了那么多仙人板板的做法进行了深刻反思,这咋没等好了伤疤就又犯老毛病了呢,又开始冒“仙气儿”了。

必须说明一下,本章和前面几章最大的区别是——出处!

很多“仙儿”都出自于上古时代典籍记载和民间作品,当然还有小说家私自给“封”的,最典型的比如《封神演义》。

而本章女一号的这些名头和称号,则完全来自于

——口碑!

不是有那么一句话吗:“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

如果觉得这些名头也带着神叨的含义,有点不那么正规的话,官话版的也有啊,就是那种表彰大会或者追悼会上常听到的那种——

宋末元初著名棉纺织家、技术改革家、发明家,其成就被后世誉为“衣被天下”的黄道婆女士......

一般情况下,念完之后是要有热烈掌声或者要默哀三分钟的,只不过咱们这是历史随笔作品,那一套就免了吧!

再多说两句,上面这些口碑版的、官话版的,可不是老衲在这瞎扣帽子,那是有据可查滴。

1980年当时的邮政部发行“中国古代科学家纪念邮票”一套,其中就有黄道婆,这也是迄今为止唯一展现在邮票上的中国女科学家。

1989年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中国杰出历史人物纪念银币”,有一枚的背面就是黄道婆立像。

看官中如果有热爱收藏的,不妨浏览一下自己的小宝库,如果忽略了可以考虑一下补仓啥的,这方面老衲肯定是没有发言权了,只能看看网络上展示的图片聊以自慰。

虽然规格奇高正能量爆棚,该有的俗套还是躲不开的,咋说这部作品也是主打女性历史人物的随笔类型,某些环节是不能略过的。

一看黄道婆的生平出身,又是一部抨击万恶旧社会的催泪煽情版,南宋末年她刚十几岁的时候就成了童养媳,甚至连姓氏都无从考证,这个“黄”姓其实是她婆家的姓氏。

飙泪之余,有个小爆点还是要说一下的,她童年成长或者说当童养媳的地方,叫松江府乌泥泾,如果没什么概念的话,老衲再次引入史地不分家的手法,这个地方,往小了说现在属于上海市,如果往大了整的话,这地方是现在贼拉火爆的“长三角”的核心地带。

嗯!知道了,还一线城市呢,要是再有套房,还算是富婆呢!你这妖僧整这些是什么意思呀?

熟悉的看官都知道,老衲基本不做无用功,也不随便放空炮。这个地区在很长历史时期内,是中国棉纺轻工业的中心.......

品出点味道了吧!这还没完,本章老衲的胃口还真不止这点,后面还会有“大瓜”的。

幼年黄道婆由于无法忍受“婆家”的种种压榨和虐待,选择了离家出走这条路,不知道是怕被抓回去的原因,还是就想找个暖和地方,直接出走到了崖州,也就是现在的海南。整个旅程还挺新奇,先躲在一个道观里,师太看她挺可怜就收留下来,还混了个小名号“黄道姑”,老衲斗胆推测,估计后来这个“黄道婆”的名头,大概率来源于幼年时期的黄道姑称号,要不可能就干脆叫“黄婆”了。还有一些说法是她入了明教,这个道观就是明教布道的据点,貌似这些和本文关系不大,一笔带过吧。

正好道观里有一位女施主要回老家海南,当然还有的说法是明教教徒要在海南传教,这不重要,大家只清楚一点就行了,这位施主把年轻的黄道婆也带去了,还安置在当地黎族聚居部落之中。

为了不让人家抓回去,这一撩撩的挺远哈。

可能有这个原因在内,但是老衲详细写这一段的目的,可不只是胜利大逃亡那么简单,是要搞点事情的。

大家估计对“丝绸之路”已经再熟悉不过了,这个名头很容易造成一个认识上的假象,会认为咱们东方大国,自古以来就纺织业发达,还声名远播呢!

可事实是,丝绸业肯定没啥说的,西亚和欧洲还当做奢侈品,就差点柱香供起来了,可有一个问题大家要仔细琢磨一下,这个丝绸,在欧洲算奢侈品,在中国是不是已经高度普及满大街都是了呢?

答案很现实,在古代中国,这玩意也是标准的奢侈品,基本和老百姓没啥关系!

那普通百姓平常都穿什么“料子”呢?

上古时期的树叶和兽皮就不说了,在唐代以前,中国普通百姓常用的织物是——麻!

看来有些事情还真怕较真儿,这要是脑补一下,汉唐盛世熙熙攘攘满大街的人群,绝大多数都套个“麻袋”在那晃悠.......

这画面.......

脑补之余,有个小常识是有必要普及一下的,唐朝以前如果说平民入仕,还真不能用“布衣宰相”这个词,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麻衣宰相”,听着有点像算卦的哈!

现代社会喜好臭美或者喜欢炫富的那些小富婆官二代啥的,动不动就展示一下新买的“貂儿”或者知名品牌的亚麻面料大衣啥的.....

我等屌丝羡慕嫉妒恨之余,不妨换个角度思考,这算不算是一种倒退或者说“反祖”呢,用老百姓的话说:“越活越回陷”,小心哪天变回猴子.....

当然了,这里面有吃不到葡萄就说酸的嫌疑,毕竟那些貂皮或亚麻面料的大品牌,如果非得让老衲消费,会肉痛好一阵子的,各位在陪某人(都懂的)逛街的时候,最好也适当远离那些容易全身酸痛的场所,但是这只是建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哈(懂的都懂),某些“锅”老衲可不背!

言归正传,直到唐朝后期,现在意义上的棉花才开始传入中国,最开始种植并织成布料的地区集中在雷州、化州、崖州一带,也就是现在的广东,海南地区,如果评价唐宋时期中国棉纺业的中心,无疑是海南黎族聚居区,也就是黄道婆跑到海南以后常住的那个地方。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