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终章):女终结者36(1 / 2)

虽然老衲我连载更新的速度有点慢吞吞的,那恐怖的“日更”更是不敢尝试,但是,还是挡不住这部作品即将进入尾声,不由得略感惆怅略感失落,不过也得想开点,就像历史的发展进程一样,不管你留恋还是厌恶,它始终滚滚向前。

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历史网文界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大家都习惯性地划出了几道参考时间线,比如:1840,1894,1912,1927......

一般情况下,写古代史的轻易不会跨越1840这条线,再扩张一下也顶多坚持到1912,基本不会越界。

先阐明一下本章的时间线,1840肯定要超了,不超没法写,但是别担心,不会到1912,因为本章的女一号只活到了1908。

估计大家也猜出来是谁了,

隆重请出——叶赫那拉·杏贞,

更熟知的称呼是——慈禧太后!!!

那么,写这个最后一章难不难呢?

如果想糊弄的话,一点也不难,因为素材实在是太多了,正的野的,甚至整点民间花边传闻,都够好几篇儿的。

如果考虑到老衲我坚决蔑视炒冷饭和复读机的一贯“笔风”,这一章应该算是最难的!别说凉汤了,连渣都是嚼过的,就算想剑走偏锋,留给老衲“下刀”的缝隙都不多呀!

有那么严重吗?

各位随着内容的展开就能体会到老衲的难处了。

老套路,说女性人物特别是后宫人物,如果觉得实在没啥整的,那就抬出“一笑百媚生,六宫无颜色”这个万金油老梗,靠“颜值”扛起所有!

听起来是个好主意哈!

但是老衲郑重地告知各位,换做别人这招可能能忽悠一阵子......

这位慈禧太后不行!!!

这个照相机和摄影技术具体啥时候传入清朝,貌似不太好考证,也不用费那个劲,反正知道一点就行了,慈禧太后主政时期,摄影技术就已经在清朝开始传播了。

换句话说,咱们的老佛爷是有照片的人。

真理,在镜头的焦距之内!!!

就算老衲准备一箩筐的“猛词儿”,什么倾国倾城、风华绝代之类的,在这位风云太后的“玉照”面前,马上就让你领会什么叫词穷,什么叫苍白无力。

好像一味地闪躲也不是办法,咋滴也得有个说法吧。

那就简单说一下这照片的独特用处吧!

走夜路时揣一张,估计能辟邪!

房间里面摆一张,估计能避孕!

更为难得的是,留下照片的后宫女子不止老佛爷一个人,还有光绪帝的众多嫔妃和一些宫女,如果非得发表点观后感的话,老衲只能对光绪皇帝深表同情,原以为他只是政治抱负无法实施,现在看来,这私生活方面......

也是一言难尽呀!

有点说多了,不能只盯着脸蛋那一块叽叽歪歪说个没完,这个女人能霸座大清帝国整个后半场,那实力那手腕肯定不是几张照片就能概括的,肯定有猛料可挖。只不过晚晴时期的那几次政变,还有那些个皇族之间、官场之间的斗争桥段,基本都快被“翻”烂了,如何另辟蹊径地展开本章内容,真正到了考验老衲见缝下刀“独门内功”的时候了。

第一刀,革“顾命”的命。

咸丰皇帝在热河行宫怎么嗝屁的本文不做深入探讨,反正马上将有一位年仅6岁的小屁孩爱新觉罗·载淳荣登大位,大清帝国正式进入同治时代。

这场景熟悉不?

上一章那位康熙帝上位好像也是这桥段,这还不够呢,连“顾命大臣”的剧情都想原味儿“翻拍”,而且这回还升级了,顺治给康熙留了四个就已经折腾个半死了,这下可好,咸丰帝直接留下八个顾命大臣,还整出个两宫太后“垂帘听政”,这“花样”越整越多了哈!

用后来人的视角来看,这个顾命大臣制度根本就玩不通,起码不适合清朝的国情,康熙有能力扳回局面并不代表同治也有这个能力,而且从同治帝最后死于花柳病的传闻来看,这位载淳貌似不是什么好鸟,论能力根本没法和康熙去比,要不是慈禧太后和奕䜣联手干掉了“八大臣”,可能同治帝根本没有机会死于花柳病,大概率会先死在那几个老家伙手里。

不到三十岁的一个女子,能联手亲王主动出击,干掉如日中天的八个权臣,就凭这一点,慈禧就比那位“躺赢”的孝庄强上不知多少倍。用老衲律师的口吻来说,不管你怎么天花乱坠巧言令色,在事实和证据面前,都是苍白无力的。

事实就摆在那里,四个顾命大臣特别是鳌拜,差点要了康熙的小命,最后还靠康熙冒险一搏,才反转了局面,这时的孝庄在忙什么不知道,反正冲鳌拜下手的时候没看见她。

到了同治朝,好家伙,一下子整了八个,居然翻倍了,别说敢不敢下手,就是稍微下手晚了点,都有可能万劫不复。有意思的是,这回碰到的是慈禧太后,这大姐和那个躺红的孝庄可不是一个级别的,这回是真的狠茬儿!

试想一下,如果不是慈禧迅速出手,大清帝国可能完全是另一个剧本。当然,历史没有如果,大的话题咱们也不扯太多,仅从本书的主旨,对比一下分处前后两个半场的孝庄和慈禧,两个太后孰高孰低,想必大家都有自己的判断了吧!

第二刀,借尸还魂绝对不行滴

这怎么还整出“鬼片”的氛围了呢,别误会,只是借用了一下而已,真正要掰扯的是光绪时期的另一个惊天大事。

戊戌之年,风云变幻,甲午新败,举国震惊,宵小东夷,外辱天朝,闭门自问,缘起立宪,东夷可为,大清何如。

说人话就是从来没放在眼里的小日本,在甲午年间竟然把咱们打败了,西洋列强欺负我们也就罢了,什么时候轮到日出东方了,必须看看怎么回事?

研究了半天,噢,原来人家“立宪”了,这玩意英国用过,嫌远没搭理他,这下小日子也用了,腰不酸了腿不疼了,走路也有劲了,看来效果不错。

中国是不乏“有识之士”的,特别是考公务员没考上正闲着没事的某些位(那时叫公车举子),顿时就有了想法了。

戊戌变法的起因叨咕完了,至于结果更简单粗暴,被慈禧太后直接叫停,还杀了六个,来了个惨烈收场!

各位也不用撸起袖子准备狂喷,因为老衲不会凑那个热闹,一顿分析这个“戊戌变法”孰是孰非成败得失,这话题圈内圈外都快炒糊了,我就不添乱了。咱们本章探讨一下操盘这个惊天大手笔的几个关键人物,看看都什么成色。

第一个不能不说的就是康有为。

想要评价这个人,引用一句名著里的经典台词就足够

——治世之弄臣,乱世之狗熊!

听着很耳熟是不,对,这是《三国演义》评价曹操的,老衲稍加改动用在这儿是因为我认为康有为有曹操之心,没有曹操之能。

他集中了中国穷酸文人的很多槽点,屡试不第,还执着地“公考”。散布激进言论(他们叫讲学)。阴险狡诈、心胸狭窄,排挤持不同政见者,结党弄权空谈阔论。

可以说老康根本不是抱着救国救民的信仰参与变法运动的,从头到尾就是一个政治投机,假如变法成功,估计得整出另一个版本的“胁光绪以令八旗”。

幸运的是,康有为根本没有曹操那两下子,论武,不如实力派袁世凯和荣禄,论文,连他的学生梁启超都不如,风声不对跑得比兔子还快,这也难怪,他压根儿就没有什么信仰,不能要求太高。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