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超女异次元24(1 / 2)

估计各位对本书各章节标题都比较“另类”这一现象都已经习惯了,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算作品的一个特色,都说开局很重要,标题也是开局的一种嘛!

之所以提起这茬儿,是因为本章的标题除了另类以外,还有点得寸进尺的意思,是一个标准的“二合一”版本,开始玩元素“混搭”手法了,是不是挺气人!

“超女”元素估计不用老衲多废话,当年某水果卫视创造的综艺收视巅峰,至今还无人能超越,听说还上了《TIME》杂志,够拽!

至于这个“异次元”,得多说两句,估计大家对《黑客帝国》系列电影并不陌生,可以说是划时代经典之作,如果老衲说这个系列并不是原创,不知各位友邦们是否惊诧。其实《黑客》系列的剧本原型取材于更早的另一部经典之作《异次元骇客》,正是这部影片首次提出“世界是虚拟的运算程序”这个刷新我们三观的大“梗”,只是因为上世纪90年代网络还不发达,官方也没有正式引进,所以传播度并不是很高。

不过老衲还是做一个小推荐,尽管《异次元骇客》没有大牌加持,也没有香港袁和平大师亲临指导怎么躲子弹,但是剧情绝对够看,别说当时,放到现在也有刷新脑回路的神奇功效。

两个构成元素解释了一番,那么,硬生生地捏在一起拼凑个“二合一”标题,会不会有点违和呢?

别的方面老衲不敢说,放到本章之中还真就挺“贴身”,因为就在北宋时期,还真就有那么一小撮“超女”,至于到底有多“红”不太好定论,反正现在很多投资方和平台还在不停地翻拍。

更为超越时代的是,她们在一千多年前就已经懂得“组合出道”的优势,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女团!

看看,啥是文明古国,娱乐方面也绝对不差事儿,什么“韩娱”,什么“日综”......那些套路都是咱们华夏玩剩下的!

如果评选“女团”的真正鼻祖,最有竞争力的还真就是咱们一千多年前的这个北宋组合

——杨门女将!

自豪一会儿后稍作冷静,再回头看看本章的标题,是不是倒吸一口凉气.......

按你这妖僧愣凑的标题,难不成这个“杨门女将”是虚构的不成?

恭喜,答对了!

如果说《杨家将》故事半真半假,虚虚实实,那么,这个衍生出来的女团组合“杨门女将”,则是名副其实的“忽悠百分百”,完全的虚拟“程序”,要是有机会上“3.15晚会”,或者向网购平台投诉,应该可以“无理由退货”。

不过凡事都有两面性,先绕开什么女团鼻祖视角,也不考虑历史真实性,仅从内容和精彩程度分析,有点什么赶脚没有?

家人们,这是一部标准的“架空”题材佳作呀!

而且从剧情吸引力和历经千年热度不减方面来看,这几乎是一部无法被超越的架空文“爆款”,网文圈内擅长此类题材的战友们,不知是否同意老衲的观点。

先来看看这个架空“爆款”是怎么诞生的。

一提起戏剧作品的创作和魔改,很多人容易想起巅峰时代元朝,这很正常,很多现在还在传播的经典,真就是元代成型的,比如前面章节提到的孟姜女故事(详见第8章:墙倒众人推)。

但是本章的这部作品并不是这种情况,杨门女将的剧本也不是独立的存在,是依附于杨家将故事逐渐演化,而这部《杨家将》,则是来源于明朝中期的通俗小说《杨家府世代忠勇通俗演义志传》。

看着名字挺老长,这只是一方面,还有一个看点是故事成型的特殊时间段,也颇为微妙。

在北宋退场的400多年后的明朝景泰年间,杨家将的故事几乎是一夜之间在民间“爆火”,真要深究“翻红”的原因,就不能绕开一个历史知名事件

——大明王朝“土木堡之变”

出于作品主题的原因,本章只作简要介绍,明朝有一任皇帝朱祁镇(明英宗),被亲信太监王振忽悠得找不着北了,非得御驾亲征蒙古瓦剌部,这也不算最致命,更奇葩的是,在行军途中,应王振公公要求,十几万精锐部队竟然被当做“仪仗队”使用,绕着公公的老家一顿武装巡游,充分演绎了“衣锦还乡”这个老梗。不巧的是“阅兵”过程中连日暴雨,最后弄得人困马乏队列涣散,被瓦剌部队抓住机会一顿突袭,几乎全军覆没,明英宗也被抓了人质......

大明开国以来啥时候吃过这亏呀,天子守国门的永乐大帝估计棺材板子都快摁不住了,论丢脸程度直逼当年弱宋的“靖康之耻”,别说满朝忠臣良将捶胸顿足义愤填膺,就连民间愤青们也是羞愧难当,带血的唾沫估计满大街乱飞,一不小心就能呲一脸。

除了什么体制内的翰林院文渊阁之流,咱们广大民间也是人才济济滴,虽然那时没有网络,没有平台,可是历朝历代社会上从来没缺过“写手”这个职业。

至于传播渠道嘛,什么天桥茶馆、坊间手抄本、卖艺戏班子......

反正是花样繁多,还颇接地气,若论扩散效果还真不次于当前的网络媒介。

由于皇帝宠信宦官和这次战局的重大失利,无论官场还是民间都憋着一股怨气无处发泄,直接催生了各个版本的《杨家将》故事,并且传播速度疯快。

因为那时整个社会既有传播动力,也有广大的受众市场,都想通过对宋朝将门忠烈的歌颂,来表达一种希望朝廷武力崛起,英雄挺身而出的内心感受,同时也不能否认,其中也影射了对明英宗的强烈不满,简单概括就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民间作品还有一个显著特点是容易“刹不住车”,因为是人传人、口传口,难免会有些失真和夸张的成分夹杂其中,时间一久也就融为一体了,有时候衍生出来的桥段反倒比原版更流行,比如前面章节已经详细唠过的“孟姜女哭长城”。

“杨门女将”就是这种反客为主类型的代表,本来《杨家将》故事里并没有太多提及女性角色,可能是当时的写手们觉得氛围烘托不够到位或者不够煽情的原因,不加点女人戏寡妇戏,总好像缺点什么似的,俗话说就是“不够劲儿”。

不过这也正好迎合了本书的主题,要不这宋辽战争部分,光是萧老太后在那唱女性独角戏,难免有些寂寞。

这么一看,这个“杨门女将”故事剧本的产生和发展,有一定必然性在里面,既有对民间都崇拜的英雄事迹广为歌颂成分,也包含了当时整个社会对大明朝廷的不满情绪,只不过考虑到诸多风险因素,并没有直言不讳,走的是弯弯绕的路线。

那么问题就来了,忠臣良将历朝历代都有,想表达不满的话,很多朝代也有昏君,很多典型都可以拿出来“晒一晒”,为什么在明朝那个特殊时间段,最终选择了北宋来做大背景板,又选择了老杨家来当创作原型呢?

这也怪不得别人,正是宋朝的特殊潜质和特立独行的一顿“神操作”,把各种喷子的注意力都吸引到自己身上,被吐槽,被泼点脏水,那也是情理之中。

如果要探讨两宋时期各种政治军事利弊得失,别说网络写手了,就是放到历史学术圈内,都绝对算大课题,不成立个学术委员会貌似都很难搞定。咱就别触那个霉头了,还是发挥圈外人独有的优势,再来一把“剑走偏锋”,看能不能一刀击中要害。

既然都说了咱是圈外人,那就别整那些条条框框之类的了,来点简单直接的吧。

整个两宋时代的一番神操作,用三个“自”就能概括

——自废武功,自以为是,自找苦吃

先说这个“自废武功”

要解释起来其实很简单,正规教材里也经常出现,那就是宋太祖的

——杯酒释兵权!

估计是五代十国各领风骚十几年的军阀混战局面,把赵匡胤给吓得不轻,他自己也不是什么好鸟,找了个蹩脚裁缝,缝了一件黄马褂就敢高调出道,还美其名曰“黄袍加身”。

估计统一中原以后,老赵同志就没睡过几天好觉,看谁都像裁缝,瞅见黄布就眼晕,必须想个办法结束这种局面了。

不过确实得承认,宋太祖的做法确实充满着文明关怀、生命至上的国际主义精神,整两个菜,烫一壶酒,把跟随自己征战多年,手握军权的实力派都请到一起,先表个态,我老赵绝对是讲究人儿,各位后半生荣华富贵包在我身上,再用关切的口吻,各位是不是太累了,也该歇歇了......

有没有效果呢?

肯定有。

这一番操作基本消除了从唐朝中后期就产生的藩镇割据、军阀林立的动荡乱源,不这么整一下,“五代十国”估计都不够看,保不齐弄出来多少“代”多少“国”呢!

看来这“药方”还蛮不错嘛!有啥副作用吗?

很不幸,也有!

从此的大宋军队,兵不知将,将不知兵,指挥僵化,配合紊乱......

如果在天下升平,四海臣服的时期,这样的军队粉饰皇威,撑撑排面,或者维持个治安,抓个小贩啥的,一点问题没有,还能尽显天朝威武气象。

可是,两宋时期又是一个什么局面呢?

看来又得搬出“史地不分家”这套工具了,很多时候,这玩意还真好用!

偏安的南宋咱就不触那个霉头了,就拿鼎盛时期的北宋地图来说话。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