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燃山河之江山易主 连载

烽火燃山河之江山易主

分类:历史军事 作者:士冰突击 字数:8万字 标签:烽火燃山河之江山易主,士冰突击 更新:2024-06-20 16:09:29

危机四伏的明朝末年,一场场动摇大明江山根基的战争在华夏大地轮番上演。大将陨落、皇帝自杀,而这还远远没有结束……

话说明崇祯二年(1629年)正月,农历新年刚过,一支农民起义武装集中起来渡过了黄河,从陕西进入了山西地界。

这支武装就是王嘉胤率领的起义军。此时,王嘉胤已经会合了白水王二的队伍,队伍的规模扩展到了上万人,成了陕西地区最大的一股起义军。自去年冬天拿下府谷县城之后,王嘉胤就决定利用府谷毗邻山西的地理优势,跨过黄河进攻灾情相对较轻的山西,以获取粮食补给。上万人的队伍,没有粮食的供给就等于是没有了战斗力。

王嘉胤原是府谷县的一个贫苦农民,因家中没有田,无法生存,不得不跑到榆林镇定边营(今陕西定边)去当了一名边军士兵。结果朝廷长期拖欠军饷,王嘉胤实在是活不下去了,被迫逃回老家,并在崇祯元年(1628年)十一月在老家发动了起义。

由于他是军人出身,受过专门的军事训练,无论武艺还是军事素养都要比纯粹的饥民强得多。因此,他很快便在“盗贼”多如牛毛的延安府打响了名气。连陕西最早杀官起义的“造反大佬”王二都慕名带着人马来投奔他,二人的人马合成一股,足有五六千人之多。他们以延安府和庆阳府交界的黄龙山区为根据地,利用有利地形抵抗官军的围剿,竟然让官军毫无办法。

王二是白水县的农民。他自幼习武,力量过人,虽然没读过什么书,但却颇有些行侠仗义、扶弱锄强的思想。去年春上,白水县遭遇天灾,颗粒无收,但县里的衙役却还到乡下催逼赋税。王二极为愤怒,于是揭竿而起,带领本乡的乡民打跑了衙役。随后王二就带着造反的乡民到处打杀乡村的富户,抢来粮食接济百姓。后来官府派兵来镇压,王二就带着百十号人的造反队伍跑进了白水县、宜君县交界的大山里。

今年早春,陕西又遭大灾,赤地千里,饿殍遍野,官府非但没有赈济,反而严厉追讨历年积欠的赋税,屁民交不上税的就拉到衙门毒打。澄城县知县张斗耀是一个“唯上不唯下”的角色,天天就知道在县衙大堂严刑拷打欠税的穷苦百姓。所以,全县的百姓都对他恨之入骨,都恨不得一刀宰了这厮。但造反这种事,没有人带领是不行的。于是有人就跑去山里找到了王二,请他到澄城县率领大家一起造反。

随着王二的到来,大家的胆子也就壮了,都纷纷赶来投奔他。王二振臂一呼:“谁敢跟我去杀张县令?”

大家纷纷举起拳头怒吼道:

“我敢。”

于是乎,数百名愤怒的农民跟着王二一起冲下山直奔县城而去。

在这之前,虽然陕西早已是遍地“盗贼”,但他们也仅限于在乡间打家劫舍、杀富济贫,还没有谁敢直接攻打县城的。因此澄城县城也就没做啥守卫的准备,看城门的兵丁见王二领着一群人直扑县城而来,吓得门都没来得及关就逃走了。王二他们没费一刀一枪就杀进了县城。

此时的张斗耀正坐在县衙大堂上,指挥着衙役对交不齐赋税的农民用棍棒毒打。突然间,数百人手持武器冲进了大堂,张斗耀立刻感到形势不对,马上转身跑向后堂准备跑路。愤怒的人群怎么可能放过他?一个叫郑彦夫的农民手持一把杀猪刀,三步两步就追上了张斗耀,一刀下去,结果了张斗耀的性命。

此时黄河已封冻,王嘉胤的人马不费吹灰之力就越过了黄河,进入了山西河曲县境内。这是明末陕西义军首次跨省作战。山西地方官府听说了陕西“流寇”入境,马上下令坚壁清野,各守州县。王嘉胤带着人马进入山西转了一大圈,没能抢到需要的粮食,无奈之下,只好又退回了陕西境内。

这年二月中旬,王嘉胤再次率领队伍渡过黄河,进攻山西临县。临县地形险要,三面被悬崖峭壁包围,易守难攻。王嘉胤的人马猛攻了十多天,无法拿下,最终只得再次撤回陕西。

三月间,王嘉胤再带人马第三次渡河进攻山西。这次,他选择围攻隰州。此时的义军极度缺乏攻城的装备和战术,面对严阵以待的守军,王嘉胤再次铩羽而归。

连续三次攻山西都无功而返,这极大地打击了队伍的士气和信心。而就在此时,一个猛人横空出世,成了陕西所有“流寇”的噩梦。

这个猛人就是洪承畴。

洪承畴是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的进士,正儿八经的科举正途出身。原本在浙江为官,天启七年(1627年)被调到陕西当了督粮参政。本来呢,督粮参政就(相当于现在的省粮食局长)的岗位,管管粮食收储、运输和调配之类的工作,跟打仗毫无关系。可谁承想就在这年王二在澄城杀官造反,陕西很快遍地“流寇”,战火四起。老洪一个进士出身的粮食局长,居然一下横空出世,成了一代猛人。

到了崇祯二年的三月份,老洪正奉陕西三边总督杨鹤之命,解运军粮到宜川县。到了宜川的时候,正赶上王左挂带着几千人围攻宜川县城。王左挂的人马声势浩大,守城的官员吓得赶紧跑路了,反把老洪扔在了宜川。此时,如果老洪也选择跑路,也无人可以责怪他,因为他毕竟就是个粮食局长,没有打仗的义务。但老洪却在这紧急关头表现出了惊人的勇气和胆略。他把自己的奴仆、随从以及押运粮食的兵丁、民夫全部组织起来上了城头抵抗,自己亲自披盔戴甲,手持宝剑在城头督战。

此时的义军,大多都是被逼造反的饥民,组织性和纪律性都很差,打仗都是一窝蜂地上,顺风仗大家都往前冲,一遇到硬茬子很快就散了。老洪这么一硬顶,王左挂的人马果然很快萎了下来,没几天就撤走了。

这一战,老洪靠着几百名临时组织的守卫者,顶住了十几倍的“流贼”攻城,斩杀三百多人,一战成名。

打完了王左挂,老洪正好又得到消息:王嘉胤的人马渡河去围攻山西隰州,没拿下来,退回来了。老洪此时杀得兴起,觉得可以趁队伍士气高涨再干他一票。于是他带着几百人从宜川出发,向北赶到延长县,正撞上王嘉胤的人马从山西退了回来。此时王嘉胤的人马进攻山西屡屡受挫,士气低落,粮食缺乏,队伍连个队形都没了。这时候老洪的人马突然一阵猛打猛杀,一下把王嘉胤的队伍冲乱了。王嘉胤此时也控制不了队伍了,只好带着人马向北仓皇撤退,一直跑到延安府和庆阳府交界的黄龙山才得以喘了口气。一路上他的手下连死带跑,大部分都溃散了。

这场大败,让王嘉胤大伤了元气。他和王二商量,一直躲在黄龙山里也不是个办法,吃没得吃、穿没得穿,队伍迟早还得扑街,不如再赌一把,把队伍拉出去进攻延安府。如果能拿下来,那就能获得补给,队伍就能撑下去。王二同意了这个计划。

五月,王嘉胤和王二带着残余的队伍走出黄龙山,开始向延安府进军。然而,他们不知道的是,杨鹤早已安排了各路人马,布好了圈套,就等着王嘉胤出黄龙山了。王嘉胤的人马刚进入延安府地界,几路明军同时出动,把他的人马给团团围住了。

王嘉胤死战数日,好不容易杀出了重围,但王二却在突围作战中被明军俘获后杀死。这位明末陕西第一个杀官造反的好汉,成了最早陨落的一颗将星。

再来说一下陕西的勤王军。

当时的陕西地盘太大,军队有从延安府、榆林镇一带开拔的,也有从宁夏、固原、甘肃一带开拔的。从甘肃开拔的这一路行军距离长达近三千公里,别说打仗,光是这一路没有三四个月都走不下来。再加上打仗的时间和回来的时间,基本上当兵的就得小一年都呆在外面,家里妻儿老小没有了依靠,日子肯定过不下去。因此士兵们要求朝廷要发一些安家费,以免除后顾之忧。结果朝廷一个子儿都不肯给,却一个劲儿地催命,要士兵拼命赶路。当兵的没领到安家费,心里本来就窝火,又被当官的天天催命赶路,一路上不断有士兵累死病死,也没人管。

走到金县(今甘肃榆中县)的时候,大家伙终于受不了了,把领兵的参将王国给围了起来,要求补发安家费,给生病的士兵治疗,给累死的发抚恤金。王国则嚣张至极,大骂道:

“他奶奶的,你们这一帮臭要饭的,还想造反吗?老子就是不给你们发钱,看你们还能把老子怎么样。”

士兵们终于忍无可忍了,在一名总旗(明军中的最低级军官)的率领下,愤怒地冲向王国。片刻过后,王国的脑袋就“搬了家”。然后,他们就一路风风火火地冲进了金县县城,将大小店铺、百姓人家洗劫了一番。最后,他们一不做二不休,也如同“梁山好汉”一般去投奔“流寇”了。

而这名芝麻官大的总旗,正是日后名震华夏、大名鼎鼎的李自成。

李自成的老家是陕西米脂李继迁寨,早年在米脂本地干个驿卒(即邮差),只能是勉强混口饭吃。后来崇祯帝上台,大量裁撤驿站,李自成丢了饭碗,不得不跑去甘肃镇当兵混饭吃。他本来家庭情况就不好,吃了上顿没下顿的。好不容易混上个总旗这样的小官儿,又赶上了这档子事儿,真是“屋漏偏遭连夜雨”、“倒霉他娘叫他回家吃饭——倒霉到家了”。看来,“吃公粮”、当“公务员”的这条路是黄了。

而此时的李自成还只是个默默无闻的小老百姓,距离“网红”还有一大截的距离。虽然他给自己“封”了个“闯将”的称号,但“部下”也不过数百人,且大多都是大字不识一箩筐的“泥腿子”。为此,他只能选择投靠在“不沾泥”张存孟的旗下。他之所以选择投靠张存孟,就是因为老张的手下大多都是绥德、米脂两县的乡党,而李自成作为米脂人,自然也就在老张的眼里更有亲切感,毕竟是“老乡见老乡”嘛。

在老张的手下,李自成和他的几百个弟兄被编为第八队,李自成任队长。从此以后,“老八队”就成了李自成起家造反的核心力量。按照现在的军队编制来看,李自成还能算得上个营长级别的人物。

崇祯二年年底到崇祯三年春的短短几个月内,秦晋大地风云突变,一场轰轰烈烈的官民之战即将展开。大批的明军哗变后加入了义军的队伍,他们调转枪口,“一致对官”,大大加增强了义军的力量。至此,这些曾被明朝官员瞧不上眼儿的“泥腿子”骤然之间成了官府的心腹大患。

随着这批义军队伍的逐步壮大,当地官员也体会到了什么叫做“如芒在背”了。这场发端自陕西的大乱,很快就要蔓延到中原大地了……

展开全文

最新章节

为您推荐

小说排行

人气排行最新小说

点击查看更多

点击查看更多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