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刀光血影(1 / 2)

时间来到明崇祯四年(1631年)十月,延绥巡抚洪承畴接替杨鹤正式出任陕西三边总督,这是老洪真正发迹的开始。

老洪这人是一个“雷霆派”,他主张对待所谓的“反贼”要施以雷霆手段,他对各路造反的“流民”施以杀伐果断的路子。甫一上任,就对各路义军来了一顿“爆锤”。因此,在他的任上,除了刀光剑影,就是血雨腥风。因此,陕西人给老洪起了个外号,叫做“洪剃头”。

在老洪接任三边总督的时候,陕西的形势还是相当严峻的。陕西“流寇”中实力最强的神一魁也被手下人挟持,在宁塞堡重新造反。此外,还有大大小小不下数十支武装。同时,已经渡河跑到山西去的各路义军也是经常折返回来进行各种袭扰,再加上陕西本地的各路中小规模的“流寇”,陕西官府可以说是焦头烂额。在此关键时刻,朝廷任命了曹文诏为延绥东路副总兵,前来协助参与陕西的“剿寇”。

曹文诏此人可是一员猛将,早年间在辽东从军,一直和后金八旗劲旅交手。崇祯二年冬皇太极入塞,曹文诏跟着蓟辽督师袁崇焕入关勤王,立了不少战功,一路从游击升到了“副总兵”这个职位。等到后金退出长城,遵永四城收复,后金的威胁暂时缓解了,崇祯马上将这员猛将西调到了剿灭“流寇”的战场上。事实证明,老曹的到来,陕西境内的空气中又增添了不少“血腥味儿”。

曹文诏所部虽说只有区区三千人,但都是从辽东战场上下来的精锐部队。这些人和八旗兵交手多年,个个都是优胜劣汰后剩下的强者,他们骁勇善战、能骑善射,战斗力远非一般的明军可比。遇到以饥民为主的“流寇”,更是降维打击般的存在。除了部下战斗力强悍,曹文诏还有个特点——斩尽杀绝。别的将领一般都只杀“流寇”的核心成员,对被裹挟的流民遣散回家。而这位老曹同志则不同,他主张对“造反派”一律杀光,以绝后患,倒是跟“洪剃头”有点儿“臭味相投”。

而陕西的各路“流寇”,限于他们的“素养”,既没有统一的指挥,也没有稳固的根据地,队伍也主要靠饥民来组成,正规军也不多,纪律松弛。可以说,这些“泥腿子”们的战斗力跟当朝的嫡系“中央军”相比,那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没有任何可比性。因此,这些义军在面对曹文诏这员大将时,基本上都是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而老曹打“流寇”的战术也非常简单粗暴——他自己率领重骑兵正面冲击,冲垮“流寇”的阵形后,再让轻骑兵跟进追杀。各路“流寇”在面对老曹的疯狂战术时,也都纷纷扑街,这只能用一个“惨”字去形容了。

这其中首先被干掉的就是王嘉胤。

崇祯四年六月,曹文诏率精锐骑兵在山西阳城夜袭王嘉胤大营。王嘉胤当时喝得酩酊大醉,稀里糊涂就被砍了脑袋,手下数万人马也都一哄而散,只有少部分人在王自用的率领下得以逃脱。

王嘉胤命丧黄泉之后栽在老曹手上的便是赵胜。

赵胜自从在崇祯四年五月造反的事业重新“开张之后,便带着六千部下跑到了山西,他想跟其他各路义军抱团取暖,这样不至于被老曹给“一锅端”。没想到他这次又遇上了老曹这个“丧门星”。九月间,老曹的骑兵在山西石楼县境内追上了赵胜的队伍,赵胜半夜三更鼾声如雷,突然明军骑兵就冲到了他的帐前。慌乱中的赵胜连衣服都未来得及穿,赤身裸体中就被明军一刀给结果了小命儿。

对洪承畴来说这当然是极大的利好消息。下面的这一步,就是确定剿讨的总体部署了。

此时的陕西连年遭灾,赤地千里,形势不容乐观。陕西的各路义军都纷纷跑到山西找食吃,留在陕西本地的大股“流寇”主要就是神一魁的人马,其他各路都是中小规模,容易对付。因此老洪的战略目标很明确——必须集中主要力量打击神一魁。

神一魁的这路人马,虽然实力不俗,但有一个致命弱点,那就是神一魁接受招安以后,因为对朝廷忍气吞声,导致兄弟们对他十分不满。重新造反的神一魁也是被赶鸭子上架,这就决定了他在这个集团内部不可能当“大统领”,因此,这个集团是处于“群龙无首”的状态的。

神一魁重新造反后没过多久,就跟手下的头目黄友才闹翻了。黄友才一怒之下竟然把神一魁砍了。而其他几个头目“红军友”、“李都司”、“杜三”、“杨老柴”都不服黄友才,领着人马自己单干去了。就这样,神一魁原来的一个集团就这么分裂了。这就是农民起义的失败的本质所在。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