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招抚流民(1 / 2)

明崇祯三年(1630年)的秋季,身为陕西三边总督的杨鹤就像是热锅上的蚂蚁一样在痛苦中煎熬着。

自打去年冬季后金大举入塞,崇祯下旨各地勤王以来,陕西大批精锐边军被抽调东去勤王,他手头可用的兵力大为减少。而秦晋两省的勤王兵大批哗变,加入了“流寇”组织,更是让这些“流寇”们实力大增。陕西连年遭灾,粮食匮乏,陕西的“流寇”纷纷渡过黄河,进入山西境内“打粮”。

而此时的山西也同样是两极分化、民不聊生,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现在陕西的“造反派”们来了,山西活不下去的屁民纷纷前去投靠,整个山西都被搅得鸡飞狗跳。山西巡抚宋统殷气不过,他认为这都是杨鹤惹的祸。于是乎,他便上书崇祯,弹劾杨鹤“因循养寇”、“以邻为壑”,导致了现在的山西一地鸡毛、不好收拾。崇祯接到宋老头儿的奏折,对杨鹤是大为不满,下旨申斥,要他赶紧想办法解决“流寇”的问题,否则就要兴师问罪,这一下子可让老杨犯了难。

杨鹤接到崇祯的圣旨后,想破了脑袋也想不出什么好注意。这一下子他感觉自己像是坐在了油锅上,对他来说,每天都是一种煎熬。你说围剿吧,陕西的精兵强将都被调走勤王去了,手头连个像样的兵都没有;你说招安吧,朝廷又不给银子、不给粮食,拿什么去笼络人心?老杨思来想去,只好硬着头皮上书把陕西的实际困难陈述了一番,然后恳请朝廷能拿出点儿真金白银来赈济一下。为了说服“铁公鸡”一般的崇祯,杨鹤还特地为他算了一笔账:

“若采用军事手段围剿,那么‘行粮犒赏,所费不赀’,花销比招抚不知道多多少倍。而且军费花了就是花了,换来的只是多杀掉一些皇上的子民,没任何回报。而如果把钱花在赈济上呢,那么不但造反的人会放下武器回家种田,而且这些人日后还能再为朝廷缴纳赋税,长远看是有回报的。两相对比,当然还是赈济合算。”

杨鹤的此番操作也确实起到了作用。

崇祯帝这货特别看重钱,对下边给自己卖命的士兵都特别吝啬,不然也干不出把山西勤王兵三天调三个地方不给粮饷,导致山西兵哗变的奇葩事儿来。对百姓那就更不用说了,只想着不停压榨,根本不愿意给一点儿救济。就在陕西已经饿殍遍野、饥民成群的崇祯三年,崇祯还下旨,全国每亩田地在原有加征基础上再加征“辽饷”三厘,各省概不得免。崇祯这个死老抠,下属想让他出点“血”比割他的肉都难受。想要让他拿点儿银子赈济一下自己的子民那是没门儿。而老杨正是看透了崇祯一毛不拔的心理,干脆给他算了这一次账。孰重孰轻,崇祯心里是能够掂量出来的。

崇祯在接到杨鹤的上书后,马上召集群臣进行讨论,结果支持老杨意见的人占了相当的数量。崇祯思谋再三,终于在崇祯四年(1631年)正月的一天批准了杨鹤的计划,并指示他“相机招安,允协朕意”。

这个计划崇祯同意是同意了,但问题是钱和粮从哪儿出呢?这一回,一向抠门儿的崇祯总算舍得出了点血——从内帑中拿出了十万两银子用于赈济灾民。但这十万两银子对于眼下陕西的危急情况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而崇祯又舍不得再多出一点儿,于是他便下旨让陕西的各路藩王们再“协济”一些钱粮。老朱家的各个脑满肠肥的王爷们几乎个个都是守财奴,谁心甘情愿地拿钱出来?崇祯一看这形势不妙,便发火一再严旨督促。结果呢,五个藩王才凑了五万两银子和二万石粮食出来。

这些银子和粮食虽然不多,但好歹有总比没有强。老杨思虑再三,准备派谁去负责赈济呢?崇祯也想来想去,他突然想到了御史吴甡。

这个吴甡早在天启年间就已是御史了,此人为官清廉、刚正不阿,民间口碑值也相当高。无奈当时正是魏忠贤这个老奸巨猾的大臣当权,吴甡跟魏忠贤互不对付,所以他也就被“发配”回老家“养老”去了。崇祯帝上台以后随即便清洗了阉党,吴甡这位“老臣”又官复原职了。崇祯经过考虑,觉得老吴这人人品还算不错,所以这次赈济陕西的事宜,便交给他去负责了。

眼看到了崇祯四年的二月份,吴甡被任命为陕西巡按,带着凑来的十五万两银子和二万石粮食跑到陕西,便开始正式上岗了。

吴甡的到来,让杨鹤招抚的底气一下就足了,他马上派拿着“免死牌”四处宣传,说朝廷已经派大臣带着钱粮前来赈济,希望造反的屁民们能够“迷途知返”,朝廷一定会“既往不咎”云云。

老百姓造反,本来就是因为活不下去了。而现在他们一听说天朝拿出了钱粮来赈济了,立马欢欣鼓舞,纷纷回家领赈济去了。各路前来接受招安的义军大大小小不下几十股。杨鹤从招安来的义军中选择了一部分战斗力较强“屁民”编入明军部队,其他的则都遣散回家种田养家去了。

这次招抚的对象最大的一股势力便是神一魁了。此人原是陕西榆林镇的一名边军士兵,崇祯三年冬天因为朝廷拖欠军饷,无法维持生计,他便和自己的哥哥神一元一起拉了三千多边军在宁塞堡扯旗造反。这股义军因为都是军人出身,个个能骑善射,战斗力远超饥民组成的造反队伍。因此,他们起义之后一度纵横陕北一带,很快便发展成了陕西“流寇”中最强的一支队伍。后来神一元作战中阵亡,神一魁成了这支队伍的头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