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山穷水尽27(1 / 2)

清顺治二年(1645年)正月十八,大清定国大将军、豫亲王多铎率大军兵不血刃进入了大顺朝的京城——西安。

多铎深为自己立下了“不世之功”而感到兴奋,马上向北京飞马报捷,同时派兵向终南山方向追赶李自成。但清军对终南山的地形不熟,虽然追进了蓝田关口,终究不敢过于深入,唯恐中了埋伏,追了一阵就退回去了。

而此时的李自成和他的队伍在撤入秦岭山区之后,就遇上了极寒天气。风雪漫天,山路崎岖,大顺军的队伍里冻死者和跌下悬崖摔死者不计其数。那些前年投降大顺的明朝官员,一看大顺明显是要完的态势,纷纷找机会脚底抹油溜了。从西安出发时,李自成队伍里尚有上千名官员,一路上越走越少,最后只剩几十名了。

但李自成也没精力去追捕这些润人了,毕竟现在逃命才是第一要务。就这样,大顺军一路艰难地沿着商州(今陕西商洛)、龙驹寨(今陕西丹凤县)、商南这条路,一直走到正月二十九日,才终于走出秦岭山区,到达了河南内乡县。

虽然内乡是个又穷又小的县,但李自成总算是出了最艰险的秦岭山区,因此下令在内乡县停下进行休整,同时又派出斥候继续侦察陕西方面的消息。

斥候们带回来的消息可以说是让人极其沮丧。

自从大顺军主力撤出西安之后,陕西各地的明朝降将们就纷纷反水,从大顺转投到大清去了——牛成虎反水于宁夏、郑嘉栋反水于兰州、左勷反水于甘州、白广恩反水于蓝田、马科反水于汉中……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大顺在陕西的地盘几乎就全部都归了大清。

而李过和高一功自得到李自成的命令之后,趁阿济格率主力南下关中的空档,放弃榆林,率守军四万余人西走庆阳府、平凉府、巩昌府(今甘肃陇西),一路上收罗各地忠于大顺的驻军三万余人,合兵七万余人,从汉中府境内冒险进入四川北部的太平县(今四川万源),再向东穿过三峡地区前往江汉平原寻找主力会师。由于各地明朝降将纷纷反水,也让他们这一路的行军变得非常困难。以至于李自成完全失去了和他们这一支人马的联系。

不过李自成此时并不算太担心。因为他随身带领的这支主力部队兵力还算雄厚。之前在潼关时,这支主力部队原有二十万人,除去潼关之战损失的、撤退途中冻死摔死病死的以及自己跑掉的,到现在还有大约十三万人马。而大顺在荆襄一带还有七万人马,只要撤到了荆襄一带,合兵一处,又能聚集起二十万大军,仍然有和清军一战之力。

但现在的问题是,大顺军一路败退,士气已经跌到了谷底,将士们个个畏八旗如虎,如果清军主力再追来,大顺军很难有与之拼死一战的勇气。加上马匹军械盔甲损耗严重无法补充,豫西南一带经济又十分残破,粮草筹措也极其困难。

在这种情况下,甚至连李自成自己都已经信心动摇了。

本来,秦岭山区地形险要,十分利于伏击,李自成大可以利用有利地形设伏,层层阻击、迟滞和消耗追击的清军。然而,在走出秦岭山区之后的二十天里,李自成竟然没有进行任何阻击清军的部署,也没有对荆襄地区的防御做出有力安排,就只是静静地在呆在内乡,之后又跑到相邻的邓州,名为休整,实际上变成了消极等待清军的到来。

当李自成白白坐失了这宝贵的二十天的时候,清廷却正在加紧进行最后消灭他的军事部署。

二月初八,多尔衮以顺治的名义同时颁旨给阿济格和多铎。对多铎,多尔衮是赞许有加,同时又要求他把平定“流寇”的事交给阿济格去完成,让他率麾下兵团改向东进,准备征服江南、消灭南京政权;而对阿济格,多尔衮则是毫不客气,严厉指责他为了一己之私,绕道蒙古各部,索取骆驼马匹,致使作战计划严重延误。多尔衮以严厉的口气要求阿济格承担起追剿李自成的任务,务必竭尽全力,以赎前过。

收到多尔衮训令的阿济格深知自己前一阶段磨磨蹭蹭耽误了时间,已经让这位摄政王弟弟十分不满了,于是赶紧率大军从西安出发,入蓝田关口,沿着李自成撤退的路线一路追击而来。

二月十八日,李自成在邓州得到斥候报告,说阿济格所率的清军兵团正在穿过秦岭山区,前锋已接近内乡了。李自成此时根本已无拼死一战的勇气了,第一反应就是赶紧带主力部队往襄阳跑路,在邓州只留下了两千人马殿后,以迟滞清军。

其实,如果李自成决心固守荆襄,那早就该把主力转移到襄阳,并做好防御准备。结果在内乡、邓州白白待了二十天,啥也没干,现在清军主力追来了,才匆匆忙忙撤离,被动程度可想而知。

二月二十日,李自成率十三万大顺军仓皇撤退到襄阳。刚到襄阳,就得到消息说清军已轻取内乡,之后又以精锐护军突袭邓州,那两千负责断后的人马猝不及防,一下被杀死数十人,其他人全部放弃武器投降了。

邓州失守虽然在意料之中,但失守如此之快,还是进一步打击了李自成的信心。虽然此时十三万撤下来的大顺军加襄阳原有的两万守军,总兵力达到十五万人,几乎超过阿济格大军一倍,襄阳又有汉江天险和樊城居高临下的地形优势,本可以打一场防御战,但李自成几乎没有犹豫就做出了放弃襄阳的决定。

二月二十一日,李自成在御前会议上决定,自己亲率主力十五万人沿汉江往南退往承天府(今湖北钟祥),再继续向南退往荆州府,伺机率军渡过长江进入湖南,以摆脱清军追击;以德安府(今湖北安陆)守将白旺率德安守军两万人往东进攻孝感、黄陂,做出要沿江东下的态势,引诱湖南的南明军队北上堵截,从而为李自成这一路大军拉开渡江的空档;以刘宗敏率一支偏师东进沔阳(今湖北仙桃),做出渡江态势,以误导左良玉,使其不敢南援;以襄阳府尹——丞相牛金星的儿子牛佺率三千人马负责在襄阳城内断后,掩护两路大军撤退,并将汉江上所有船只全部征集起来给李自成大军使用。

白旺对这个部署持反对意见。他认为,大顺朝在荆襄及承天、德安一带经营已经有一年多了,有了一定的基础,这一带的军队又大多是本地人,建制完整、士气不错,完全可以固守荆襄,同清军大打一场。如果就这样轻易放弃了大顺朝最后的地盘,强迫士兵离开故土,去往他乡,势必造成军心浮动,一旦再遭到挫败,局面就很难收拾了。

但白旺的反对无效,李自成坚持要跑。

二月二十二日,各路人马开始分头行动。临撤出襄阳之前,丞相牛金星向李自成提了一个看似合情合理的要求——他想留在襄阳和儿子一起断后,待完成任务后他和儿子再去追赶皇上的大军。李自成不觉得这里面有什么猫腻,反而觉得事到如今老牛还能这么为自己着想,实在不愧是大顺朝的开国元勋,于是点头同意。

二月二十五日,李自成这一路大军南撤到了承天府。因为暂时没听到清军南下追击的消息,李自成决定在承天府休息几天,以等待牛金星父子前来会合。没成想,等来等去,却始终不见牛氏父子的踪影。据斥候侦察得知,原来大顺军主力撤出襄阳后不久,牛氏父子就离开了襄阳,向南走到宜城县之后就突然失踪,没有音讯了。

李自成不愿意相信这位为大顺朝开国立下赫赫功劳的老熟人就这么离开了自己,但最终理智还是战胜了情感,他只得面对现实——牛金星也跑了。

可以想象,此时的牛金星对李自成是已经彻底绝望了。他从五年前追随李自成,满以为李自成会成为一代开国英主,却没想到清军一入关,李自成就连连失败,甚至连同清军决一死战的勇气都没有了,只是一味逃跑,眼看着又变回了“流寇”。跟着这样的主子还能有什么前途?

根据史料记载,牛金星和牛佺父子俩不久后就投降了大清,牛佺被任命为黄州知府,而牛金星则因为名声太臭,清廷终究没敢再任用他为官,这位大顺开国丞相最后的余生是在儿子的知府官邸里度过的。

牛金星的离去,让李自成深受打击。但眼下的局势发展已经让他没时间再去颓唐和难过了——阿济格大军在汉江北岸因为找船耽误了几天,现在,他们已经找到船只渡过了汉江,占领了襄阳,很快就将追到承天府来了。

三月初四,李自成不得不又离开了承天府,带着队伍经荆门奔荆州府而去。

三月初九,李自成抵达了尚在大顺控制下的荆州府,同南明军队隔江对峙,焦急等待着渡江南下的时机。

没想到,此时一个偶然事件的发生,整个改变了李自成的进军计划和最后命运。

三月十八日夜间,刘宗敏所率的偏师突袭了沔阳以东的荆河口(今湖北洪湖市新滩口),此地驻防的左良玉军人数不多,而且毫无准备,很快就溃散下去。大顺军随即抢占了荆河口渡口,从簰洲湾渡过了长江。

这个消息传到武昌,让左良玉极为震动。

自崇祯十六年(1643年)八月左良玉出兵打跑了张献忠,收复武昌府以后,左良玉就一直以武昌作为自己的大本营,盘踞在湖广东部一带,同大顺控制下的地区隔江对峙。这一年半时间里,老左充分发挥了他善于扩充队伍的特点,到处搜罗散兵游勇、土寇流贼、逃难饥民,队伍很快膨胀到了二十多万人,对外号称八十万大军,让李自成也不敢小觑,专门在荆襄部署了七万军队监视他。

但老左自己心里清楚,自己手下这些人马,真正能打的人十分之一都不到,绝大部分都是混饭吃的。他早就听说了李自成大军已经南下湖广的消息,心里一直七上八下的。虽说如今李自成连吃败仗,实力远不如巅峰时期了,但毕竟老左跟老李交手多年,败多胜少,要打赢老李,左良玉心里还是没底气的。

更要命的是,现在清军追着李自成进了湖广,就算他左良玉能拼得赢老李,也断然拼不过清军。因此,他早早就开始谋划退路,事先准备了大批船只停在武昌江面,以方便随时开溜。

当他听到大顺军已经从簰洲湾渡江的消息,他知道,到了自己必须做出决断的时候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