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学沉思录 连载

神秘学沉思录

分类:玄幻奇幻 作者:作家1bZHxB 字数:10万字 标签:神秘学沉思录,作家1bZHxB 更新:2023-10-02 22:13:11

本书包含以下要点1.意识流电波文2.精神分析3.胡言乱语4.炼金术传统和哲学传统5.高强度玩梗和抽象吐槽6.作者本人对自己的自嘲7.慢热如果您可以接受以上所有,或者不接受,其实也无所谓了,欢迎您进入本人对一个奇幻世 ...

动笔写这篇小说的时候,脑子里其实是有一个大大的想法,我曾经思考过一个真正的建立在神秘学上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子的,因为在很多古早的游戏之中比如《奥秘:蒸汽与魔法》这样的架构起的世界虽然真实,但是离我们的生活太远了。

直到我看到了乌贼的《诡秘之主》这本书确实是给了我很大的启迪,那时候我终于找到了可以参见的框架。然后就是在上学期间,的确接触了很多关于古代炼金术传统和精神分析的东西,不过确实是先接触的精神分析这样的框架,再进入的炼金术传统。前者包括了一系列萨特以及列维—斯特劳斯的东西,包括结构人类学以及存在主义的东西;后者也包括了赫尔墨斯秘仪,以及GoldenDawn的东西,包括塔罗和星相学的一点东西。怎么样把这些东西写在一起才是我想做的,所以这本书可能实验的性质挺大的,写作手法上其实参照了很多意识流的东西以及思想实验。

其实直到上一课我还没有想到这本书的名字叫什么,但是在这一刻沉思录这本书的名字突然出现在了我的脑子里,沉思录是自我对话录,一个人的自剖之语,一部私人日记。作者只是为了愉悦自己,并没有藏诸名山、传之后世的宏伟愿望。说白了只是一个病人在闲下来的时候对另外一个可能存在的世界的遐想而已,有过总比没有好。

如果有除我以外的任何一个人能够从我的文字中想到什么,不管是对我思路的批判还是对我文章的肯定,我都会很开心。毕竟在这个时代中,主体已经死了,留下的作品其实已经被开放给所有人了。作品不再是我写给谁,而是作品被谁看到的问题了,这样一种主体视角的变换。

文艺复兴之前的认识型,相似就在西方的认识结构中占据基本地位,所有语言和认识实则指向了对生活的复刻,这样的思想在文艺复兴的艺术中得到了呈现,比如伦勃朗的《夜巡》、提香的《美神》,画面追求的是对现实世界的再现,越接近世界本身,则越受人待见。语言本身就是对物的相似的再现和反映,这个时候的词与物是整合的,词语本身就是物的描摹,是物的劣化。

而在下个阶段的认识型,被称为古典的认识型当中,词与物的整合被割裂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区别化,符号不再指向一种特定的物,物成为了他自身,词语的极限意义被大范围的扩大。词与物本身的关联性被弱化,“书写不再是世界的散文”思想不再指向世界本身,而是指向更广阔的存在。语言要把世界组织进语言的秩序架构之中,语法作为描摹世界本身的工具。这样的认识型实质上就指向了一种秩序科学,即分析的符号学,差异和统一的分类学,两者通过发生学链接,世界被语言划分了所指,借由此,世界被语言所规定。

而在现代主义的视角下,语言的表象功能又进一步被劣化,“思想只有在它自己的历史的根基处重新认识自身,才能完全确信无疑地为这一事件的独立真理提供基础”。在新的时代中,语言不在指向实在的物,而是词与词本身的交流,藉由某些手法将词语排列从而阐述知识空间内知识的排列,他不指向一种对知识根源的追求,而是对知识本身的一种劣化优势。所以自康德开始,现代的认识型有指向了一种纯粹的认识哲学,这种将学科知识的纯粹科学化,本身就指向了一种对进一步普遍化的知识本身的反思。

主体就这样变成了作为语言的工具,不是主体说语言,而是语言通过符号使用主体,主体在此被符号化,作为主体的作者在这样的解构之下就不再是作品的父亲,而是作品的符号,是作品表达自己的途径。作者之死就是在主体之死的背景下前进的。

现代意义上的作者概念,产生于《安妮女王法》。在启蒙运动之后,是主体哲学自我演进的成果。在人的主体性的再发现之下言论自由和出版权利作为一种道德权利为人所重视,才有了安妮女王法对著作权的保护,在法律上建构了作者这一核心概念。没有作者,就没有著作权,也没有版权。作者由此获得了自己的生

这种作者概念,是一种建构性的概念,他不是作为一种事实性的描述,而是在价值层面上的判断。作者因为其完成了作品而对作品享有权利,这一方面承认了作者在创作作品中的独特性劳动,是自身人格的外化和意志的体现,由此才能对自身的作品享有绝对的权利;另一方面这才能推断出出版商借由作者本人获得其流转出的权利。作者权利越神圣,则出版商的权利越正当。这种作者观念的构建正是作者中心主义的结果,也是作者中心主义的原因,前者是后者的必然结果,后者是前者的一体两面。

而作者的死亡是一个精心策划的过程,巴特在他的《作者之死》当中描述了这样的过程。当一本书被创作的过程之中主体就在其中消失了。写作是对主体的杀害,共同创作和多人创作取消了文本整体性不在于起因之中,而在于目的之中,而这个目的性却又不是个人性的,而是一种历史与共时的:读者无历史、无生平与心理。古典文学中只有作者,没有读者,而现在为了写作有未来则要颠倒作者的神话,读者的诞生要以作者的死亡为代价。

作品不再是作者的儿子,当语言从他被说出来的那一刻开始就已经死了。让他得以理解的是作品本身,是读者的解读。写作变成了一种自我指称的系统,变为了封闭和表达的符号体系,作者的主体性在其中被消解,一种全新的创作模式由此产生。作品文本是无限、无底的编织物,写作是无限远隔的模仿;文本不是作者在写作,而是语言的自我陈述、自行运转;作者不再是文本的本源,而是由成千上万的源点交汇而成;文本是结构的无意识的产物,作者是结构的功能载体,作品仅仅是作为结构关系的内容和组织形式,每一种作品都按照自己特有的结构来划分和译解时空世界,因此,不同的创作就形成了不同的体系,它们绝不只是贴上不同标签的同一个世界。更进一步说,一个特定社会的成员是在使用他自己文化所特有的语言。这实质上就是语言结构的自我展开,通过作品的结构,即音和意形式和内容的相对立,从而把握作品本身。

所以说实话,作者已经不再重要了,重要的是你们,能耐着性子看到这里接受我这个半疯之人呓语的你们。

以上

展开全文

最新章节

为您推荐

小说排行

人气排行最新小说

点击查看更多

点击查看更多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