傻子也有春天 连载

傻子也有春天

分类:都市言情 作者:阳光大叔1 字数:14万字 标签:傻子也有春天,阳光大叔1 更新:2023-11-04 02:54:15

流浪少年被好心人李贵收留,取名李二狗,因大灾与同村人进城打工,开始了不断地纠葛,摩擦、矛盾的生活,帮助山村渡过难关,搞养殖、种植蔬菜水果,可是,终究不是他的家乡,最终踏上寻亲之旅。。。。(偶获异能宝戒 ...

这是一个炎热的夏天夜晚,天空晴朗,天空布满繁星,蛐蛐的叫声让人心烦,在长白山脉的一个小山村,孩子们在街道上奔跑打闹,大人则是手里拿着小板凳,三个一群五个一组向打谷场走去。

以前空旷的打谷场上已经是人声鼎沸,用木板搭建的临时舞台,两边用长长的木杆子,顶着两个一百度大灯泡,那可是队长,用生产队的集体资金买的,谁家有大事小情,才能借过去使用。

不得不说说目前的农村状况,刚刚分产到户,分了牛马,又扯上电线,对于,贫穷的庄稼人来说,一度电五分钱,还是很浪费的事情,一盏煤油灯,点亮屋子,能够看得清面前的东西就行。。

即使是用灯泡,那也是过年才可以,由于距离变压器较远,电压的不稳定,灯泡也是忽闪忽闪的,比煤油灯强很多,即使是这样,也不是家家能用的起,那可是钱,二分钱就能买一盒火柴,可供全家人做饭用一个月。

分产到户可是大事件,在大山里祖祖辈辈靠着种田为生的庄户人来讲,那可是一件捅破天的大事情,就在去年悄悄滴进行下来。。

这里的小山村,可能是第一个,全国第一个实施分产到户的山村,因为,大家都活不起了,生产队里没有粮食,大队里也没有,已经,有饿死的人被送到了山上,一口薄皮棺材都没有,挖个坑直接下葬。

面对这种情况,家家有一点粮食,所有的人都慌了,这里,距离大队又很远,起码要走一天两夜才能到达,就算是大队的村长来了,也不能解决山里人的生存问题。

开春的时候,李队长把大家召集在一起,商量来商量去,最后,一咬牙,就算是背着受处分的风险,李队长将队分解力,一块块田地分到一户户的人家,队里的牲畜,以抽签的方式分到一户户人家。

各种生产用具也是分配到以几家为一组的方式进行耕种,极大地鼓舞了山里人的种田积极性和对生活的渴望。

也就是分产包田到户,去年的粮食产量还算是可以,勉强去除了交的公粮,大家才勉强度日,其他的生产队依然采取着大包哄的方式,很多家已经断炊,饿死人的事情经常发生。

唯独,这个小队,还没有出现饿死人的事情,大家也知道事情的原尾,采取了隐瞒的状态到至今,话虽然这么说,实际上,村里也是知道的,之后三缄其口,谁都不说出来罢了。

以前,是队里一敲犁瓦,大家都是无精打采,一副病怏怏的状态上工,可以说出工不出力,都知道多干少干一个样,你的会做人,溜须拍马把队长,或者会计哄开心了,多给你记几个工分,那名,到了年末,你就能多分点钱或者布料、白糖等紧俏物资。

要是,你没有维护好领导的关系,那就别想拿到什么,就算你是一个劳力,也会以各种理由给你扣去一半,算你是半个劳力。

老杜家就是那些不会做人的老实人,一家七八口子壮劳力,辛辛苦苦干了一年,到了老秋一算账,还倒欠生产队几十大洋,一家子哭爹喊娘,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他们家里老实。

按照咱们山里人的话,“三杠子压不出一个响屁。”这就是生活在大山里的一个浓缩代表,老杜家这些年过的更是一年不如一年,超声要罚款,养的猪,被拉到村里杀了,领导干部分了不少的肉和下水,只给他送回半个猪头,他们一家还要感恩戴德。

自从分田到户,人家劳力多,也能干活,能吃苦,反而,日子越来越好了,起码,在眼不前,人家能吃几顿实实在在的苞米面大饼子,养的猪,过年了也能自己杀猪吃肉,不过,大多数的猪肉是被卖了,人多,花钱的地方有多。

人多,是要置办衣服吧,不能大冬天穿着单薄的衣服上山砍柴火吧,那是要冻死人的,就算是夏天,也不能一个大小伙子光着身子出去干活。

注“笔者的父亲在喝点小酒回忆起往事的时候,曾说过,他十一二岁,在夏天,就那么光着身子出去放牛,下地理除草干活,直到十几岁,要去部队当兵,才借了点钱,买了布料,央求人给做了一身衣服。”

“大冬天,家里只有两三套衣服和两套棉衣,出去办事换着穿,冬天出去上工茅房也是如此,补丁打着补丁。”

“没有吃的,饿的两眼昏花无力,冻得梆硬的土豆子,吃起来简直是如同嚼蜡,这还是好的,有那么一口舔进肚子里的食物。”

明天是队里的魏大明二儿子结婚的大喜日子,魏大明这个人可不简单,当过兵,复员后交际很广,眼界也高,将大儿子供成大专生,现在县里的县政府工作,山里人能走出去,在县里单位吃皇粮,那可是荣耀,按照咱们东北农村的话,参加各种场合,那可是上眼皮。

他二儿子是中专毕业,在魏大明的运作下,也不知道花了多少钱,安置在县畜牧局当一般职员,也是吃上了皇粮的公家人,明天是他的大喜日子,通过熟人介绍,找了一个草台班子,唱两场大戏助兴。

在东北这嘎达的农村,大家都能唱几嗓子二人转,你要是不会,那你肯定不是地道的农村人,这就是东北的乡土标配,即使记不住词儿,调也会哼几嗓子,那就是象征。

家家最值钱的电器可能是电灯,最好的家庭,才能够有一个话匣子,有学儿问的人叫他收音机,那里面可以听新闻,戏曲,山里人没有什么大的文化,只有,通过它,才能知道国家大事,天变的啥样了。

也不是天天都听,一节电池可是要一毛二,两节电池可以买几袋盐够一家人半年的用度,就算是电池快耗尽了,用铁钉打个眼,往里灌点浓盐水,继续使用,所以,在特定的时间才能大家聚在一起。

比如新闻联播,还有,大家非常喜欢的评书,那可是老少爷们的最爱,一到时间,即使是在累,也会端着一碗苞米面稀糊糊,一根大葱或者咸菜嘎达,一边吃一边津津有味地,就着刘兰芳或者单田芳那铿锵有力的声音度过。

另一种娱乐方式,就是有钱人家在结婚或者生孩子的时候,找一个二人转草台班子,唱三天三夜的大戏,说是大戏,几副角轮换着唱,碰上主家豪横的主,可以点上一两场拉场戏,才能够看到,七八人一起上台的场面。

魏大明家今天,请来的可是名角,整个戏班子孙庆和刘亚琴那可是台柱子,他们可是十里八乡老百姓最喜欢的演员,其他的二人转演员只要是他们俩人喊一嗓子,都会不远几十里赶过来搭班子,一方面是孙庆的人缘好,另一方面,孙庆还有一手会看阴阳,风水的特殊能力,这在东北叫做阴阳先生。

孙庆可是方圆百里,在断阴阳方面的大能人,在咱们东北那可是家家都需要的,谁家没有个婚丧嫁娶,生孩子,盖房子的事情,主家都会找,特别是像孙庆这样有大本事的人,在周边百八十里地都会跋山涉水、披星戴月去请他。

魏大明二儿子结婚看的日子,就是孙庆给看的,几个月前,就已经定下了今天唱他个三天三夜,十里八乡的人也早就知道,附近的庄稼人晚上没事,也都是翻山越岭赶了过来,不管是男女老少,都会穿上干净的衣服,大姑娘小媳妇更是要穿上新衣服,青年男子尽量穿的干净利落一些,目的嘛,不言而喻,就是吸引同龄异性的注意,来年,找个能说会道的媒人好上门体亲,大家此时都等着好戏开场。

“咚咚隆隆。。。锵,咚咚咚咚隆隆。。。。锵”锣鼓一响,四周闲聊的山里人,男女老少都聚拢过来,齐刷刷看向台上,这也意味着好戏就要开场。

孙庆脸上画着粉彩,下面穿着绿色绸布做成的宽松灯笼裤,上面是黑色绸布做成的对襟小褂,迈着唱戏人流传百年的六亲不认的步伐,绕着不算宽的木板搭建的舞台,走了一一圈,又一圈,只等锣鼓声停下来,他才能开腔说话。

看台前,一个身高一米五六,穿着破烂,打着一层层补丁,屁股蛋露肉,但是,很干净的一个半大小子,扒着舞台的边沿,脸贴在扒在木板的手背上,痴痴傻傻地看着孙庆的每一个脚步的落点和起点,他已经来到小山村三天了。

“唉,老少爷们儿,今天应主家魏大明的邀请,为二子举行婚礼,以示庆贺,我们兄弟、姐妹,前来来捧个人场,给主家助助兴,既然来了,那就把我的搭档请上来呀”孙庆介绍的意思就是表面助兴的主旨,今晚上唱戏的目的,拉长音请搭档。

“来了啊,老少爷们儿还认识我吧”刘亚琴穿着粉彩色的绸布罗群,粉红色的长袖上衣,迈着微澜不惊的小碎步,从用花布隔着的后台走了出来。

“来了,今天老魏家举行婚庆,由我们小哥俩表示一下,那就说点吉祥话,祝愿一对新人。。。”孙庆侧过身子看向刘亚琴。

“祝福一对新人,百年好合,早生贵子,幸福美满,家庭和睦、财源滚滚。”刘亚琴小嘴像机关枪大声喊道,那嗓音有些沙哑,这是二人转演员的通病。

他们年年岁岁奔波在乡村地头,为方圆百八十里的庄稼人表演节目,一天天不停地赶场,今天在刘村,明天可能已经到了百八里外的赵家窝棚,嗓子都唱坏了,造就了她们的沙哑嗓音,就是这个嗓音,却已是,代表着东北的乡土气息,地道的二人转的味儿。

“你把祝福的话都说完了,没有给我留一点的活路,真狠啊?”孙庆拿着带有绸布彩条的扇子打了刘亚琴一下,笑骂道。

展开全文

最新章节

为您推荐

小说排行

人气排行最新小说

点击查看更多

点击查看更多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