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朝记 连载

还朝记

分类:历史军事 作者:看苍生 字数:7万字 标签:还朝记,看苍生 更新:2024-05-25 07:59:24

来阅文旗下网站阅读我的更多作品吧!

上京皇城里面迎春亭内,皇帝陛下喝一口由十三局刚刚进贡的春茶,可谓是唇齿留香,回甘润喉好物。皇帝撩起茶盖,仔细看了看青色的茶汤,便盖上茶碗,放在一旁。他抬头看向对面坐着的三个人。此刻,左边有一个人缓缓起身。此人中等身材,消瘦的体型让宽大的朝服显得有些飘忽,像是鬼魅般往前飘了一步。五十岁的脸上已是满脸的褶皱,但笑起来却是一脸的谄媚,“陛下,今年内庭奉旨发给我们六部官员一些春茶,臣下们喝了都称赞。说是一壶碧水成君意,满庭茶香是圣恩…”

御案对面的三个位置中,正中间坐着的是一位身材魁梧,满头白发的老人,他正是内阁首辅兼户部尚书张牧之。首辅大人虽是精神矍铄,但也忍不住鄙夷地飘了一眼满嘴油腔滑调、一肚子弯弯绕的刑部大人、内阁次辅黄子诚。黄子诚正在口诺悬河地拍着皇上的马屁。张牧之听着心中满是鄙夷,堂堂刑部尚书、内阁次辅,一点刑部官员的样子都没有,天天拍皇上的马屁,而且还捎带着给南方的商贾脸上贴金,你一年拿了他们多少的孝敬,怎么就那么卖力。

十三局是官办的买卖,做一些走马、瓷器、面纱的生意,难免与各地商贾有联系,更何况是南方的大商贾,尤其是江南曹家,号称江南首富。这春茶想必就是曹家给十三局的上供,再由十三局上贡朝廷。黄子诚说茶,明着是拍皇上的马屁,暗地里却也是给曹家卖好。

“内府上折子说,曹珍想给那个儿子恩请个国子监生员的名分,他儿子叫什么来着?”皇帝揉着眉心问到。

“曹珪”黄子诚答。

“听说这孩子学问挺好?”皇帝问。

“国子监的祭酒大人倒是看了,说此子是个读书的种子。”黄子诚小心回答。

“伯安!你回头和国子监商量一下!培养人才,也不见得循规蹈矩。”皇帝看向尹元忠,没有礼部的点头,商贾及其子嗣是不可以考功名的,更不可能进国子监。

此刻,首辅张大人看右边的另一位阁员尹元忠,字伯安,礼部尚书,四十几岁的年纪,一脸的不苟言笑,应了一声以后,便不再言语。首辅大人本想说些什么,可终究是没说话,而是轻轻地叹口气。

“刑部最近有几个案子挺有意思,你给大家说说!”皇帝指着黄子诚道。

“遵旨,”黄子诚立马换了一副严肃的表情,并接过太监递过来的奏折。可是他看也没看,转而双手递给首辅,见首辅张大人接过奏折并点头示意,才说道:“陛下,首辅大人,尹大人。近来,刑部接了两个案子,确实头疼,所以上了折子,揍请礼部协办。”

“一个是狄家的忤逆案,一个是马家的分家案。虽说不是什么大案。可有两则,一是两家都是门阀世家,一家出过三朝重臣的名门望族,一家四世为官。二则就是两案都和孝义有关,我朝以孝治天下。这两案虽小,却也引动朝野,处理不好,怕动了朝廷的根本。”黄子诚又拿出两份折子,递给礼部的尹元忠,“尹大人,这是案件的副本,您过目。这第一个案子是狄家的忤逆案。狄家是个官宦世家,四代为官。他们家的事情说到底不过是婆媳不和的小事。那狄老夫人仗着自己有诰命在身,有点瞧不上商贾出身的儿媳妇。可没奈何虽是世家,可家道中落,所以人穷志短,不过平时就多有言语讥讽儿媳。儿媳懂事,丈夫又知道安抚,所以也没什么大事。这次也不知道因为什么,狄老夫人举起拐杖要打儿媳,儿子也劝不住,最后是孙子急了,抢过拐杖给折断了。本来就是个家事,可关键是拐杖是先皇赐下的,所以闹得大家都议论纷纷。最后,父亲抓了儿子到刑部状告自己儿子忤逆不孝。”

“几品的诰命,怎么还赐了物件?”皇帝问。

“三品。狄老太爷也做到二品,为人清廉耿直,可惜英年早逝!家中清苦,后来同僚们给他夫人就请了个诰命,赐拐杖是为了一年多几十两银子的俸禄。朝廷有制度。”黄子诚回答。

此刻,首辅张牧之起身上奏:“陛下,狄老大人,臣知道,老臣在吏部的时候,他就在吏部行走,为人刚正不阿,确实为国选拔不少人才。”

“恩!”皇帝让张牧之坐下后,示意让黄子诚接着说。

黄子诚接着介绍第二个案情:“另一家是马阁老的家事。马家是名门望族,家族在冀州也有百亩良田,马阁老入京后也做到了前朝内阁的首魁。可是马阁老没有儿子,只有一女,此女颇有些商贾手段,硬是把阁老的家私经营的十分红火。马阁老卒于去年。马家族人借着丧事,向马阁老的女儿要家产,女儿不给,也闹到了刑部。”

张牧之奇怪道:“陛下,黄大人,这两件都是家事,怎么都闹到刑部去了?”

黄子诚回答道:“陛下,张大人!事情其实一开始都是交给上京府衙的,不过因为一个是先帝御赐之物被人损毁,一个牵扯名门望族,上京府衙不敢擅自做主,只能上报刑部。”黄子诚苦笑道:“其实刑部也不敢擅自做主的。”

“马阁老的家私中可有疑问?”皇帝冷眼问道。

黄子诚斩钉截铁地回答:“回禀陛下,马阁老大问题断然没有,不过一年有个几千两的孝敬总是免不了。马阁老本就是富户世家,对钱没有过多奢求,再加上女儿会经商,所以没有缺过钱!其实马阁老身为人父,是想着自己女儿的,马阁老留有遗言,说家私都是女儿的嫁妆。”

皇帝听到这,一丝同情一闪而过。

一直都在沉默的礼部尚书尹元忠,起身走到黄子诚面前,问道:“黄大人,请问马阁老女儿下嫁何人,为什么夫家没人出来说话?另外马家可有祖训,外嫁女子不得分家产。还有狄家有多少子嗣?”

黄子诚答到:“马阁老的女儿下嫁了一位贫寒出身的探花郎,可是她夫君官运不济,如今也不过是个未入流的京官,所以不敢说话。马家确有祖训,外嫁女子不得带走家产。狄家子嗣单薄,狄老夫人是独子,独子也只有一个孙子和一个孙女。”

张牧之心中默默地赞叹,黄子诚虽是油嘴滑舌,办事能力确实很强,案情的细节摸的很透,君前的奏对真是滴水不漏。

尹元忠点点头,沉思半响,然后上奏:“陛下,历来我朝孝治天下,两个案件其实从孝义上看,并不复杂。狄家正是母不慈子不孝。先是儿媳不孝公婆,后才有孙子不孝顺祖母,而且子不教父之过!应该将夫妻两人治不孝之罪,教子无妨之罪。另外马家既然有祖训,就应该遵守祖制,马阁老的女儿应该交出除了嫁妆外的家产,还给马家族人。礼部愿意协办两案,可由刑部判决,礼部行文抵发各州府县,以证我朝孝治天下之根本,整肃震慑朝纲。”

皇帝马上点头赞道:“恩,伯安说的好,对父母祖宗要孝,不孝便不能忠。不忠不孝便不是人。就按伯安的意思办吧!”

“遵旨!”黄子诚答到。

“张首辅,你有什么意见?”皇上简单问道。

“回陛下,没有意见,没有意见,此事处理得当!”张牧之起身答到。

“好,就这样吧!”皇帝起身,转头望向迎春亭外,春风徐徐,已是满院的浅绿。皇帝突然想起便问道:“春耕怎么样了?雨季快到了!各地的河堤都安排加固了吗?”

张首辅上前答道:“春耕已经交各州府县派人去监管了,如果农户缺粮缺种子,可以由府衙出面担保,向当地世家富户去借。雨季还有两三个月就到了,工部已经开始联系河道开始加固。”

“银子够吗?”皇帝问,“今年还需要南下捐纳吗?”

“回禀陛下,今年不用了。这两年国库日渐充盈,就算遇到问题也够应急的了。更何况去年河道已经大修过,今后几年不会有大的问题了。”张首辅回答。

黄子诚见缝插针道:“这都是陛下励精图治的结果。陛下真乃一代圣君!”

可是皇帝没有理睬黄子诚,反而有些失望地“哦”了一声,想必刚才给曹家儿子的承诺给早了,心里有些别扭。皇帝摆摆手“你们都下去吧!忙你们的去吧!伯安留一下,太子要还朝,你跟我说说礼部的安排!”

“是”张、黄两位大人,拜别皇帝退出迎春亭。

两人出了迎春亭,一边走一边黄子诚笑道:“谢过首辅大人!”

张牧之一脸的冷峻,反问道:“谢我什么?”

“若不是大人一句,国库充盈,我估计江南的商户至少要掏一二百万两银子!他们去年河道大修,已经捐了不少了,一个曹家就捐款十万两银子,委实是动了家底,今年再捐恐怕就没钱了。”黄子诚道。

“哦?没钱了?”张首辅斜眼看着黄子诚,“我怎么听说曹珍为了让你引荐国子监的大人,送了你一套文房,端砚徽墨玉笔狼毫,这一套文房就值五千两银子吧!”

黄子诚褶皱脸上挤出笑容道:“嘿嘿!什么都瞒不过首辅大人,曹珍这人不懂人事,我这人读书少,不喜欢这些东西,我知道首辅大人是读书人。回头我差人送府上去。”

“算了,我可不敢收你的东西,你让我痛快几年,我就知足了。”首辅一甩袖子,转身就要走。

黄子诚跑上前去,装作不解地问道:“首辅大人!我怎么敢让您不痛快了,想必您是误会了。”

张首辅转头,有点恼怒道:“你们唱的这出双簧,不就是想让天下知道两个字'纲常'吗?对父母要孝,对陛下更要忠。可是两个案子为什么偏偏选门阀世家的糗事?怎么不选别的,怎么不选曹家,我听说那个要入国子监的曹珪不就天天和他父亲打架吗?”

黄子诚见什么都蒙不住眼前的老家伙,便赔笑道:“首辅大人就是首辅大人,真是老辣,一语道破天机。不过这两个案子可不是我选的。您老息怒,息怒!别气坏了身子。还有那件文房我晚上让管家送去博雅斋,您下次去博雅斋买笔墨就让老板给您捎上。您息怒啊!”

“你有事?”张首辅很少看到黄子诚奉承自己,另外看在东西的情分上才说问道。

黄子诚四下张望,见周围比较安静,才小声问道:“太子还朝!您怎么看?”

张首辅整理一下衣服,拍了拍黄子诚的肩说道:“黄大人,快点吧!要变天了!”

黄子诚抬头看着青天朗日,喃喃自语道:“恩,是要变天了…”

展开全文

最新章节

为您推荐

小说排行

人气排行最新小说

点击查看更多

点击查看更多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