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兵变(1 / 2)

所谓的门阀世家是当时一股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相对于百姓人家和商贾家的独门独户而言,他们往往是同姓同宗的一个族群,几辈人都聚集在一起不分家,族群内会推举有名望的老人为族长或者长老,族群内部是由长老、族长或者做过官的老人一起管理,无论大小事务,都有族长和家族中长辈决断,甚至奸、杀、盗等违法行为的审判都是族长和各长辈判决的,而不是经过官府。他们对外也是共同进退,而且由于常年的经营,族群拥有大量的土地,相对于百姓而言要富裕的多。族群有了钱就举全族之力支持自己的子弟科举入仕,所以名门望族中也有几代为官的。比如马家就是这种情况,家族有钱有势,便支持马大人入京为官,家族给他钱,让他没有后顾之忧。可是马大人没有儿子只有女儿,注定不为族人所容,马大人的女儿最终交出一半的家产才算了事,不过也算保住了和马家的一丝联系,总体看不是亏本的买卖。这种全国上下百余个门阀世家,他们当中庞大的世家有几千人,少的也有百余人,这还不算家丁,婢女等。他们在各地坐拥良田,家族富庶,而且都有子弟在上京做官,代表他们在朝廷里发声。因此门阀士族成为国家中一股不可小觑的势力。当然,也有一些没落的世家,比如狄家。狄家虽然几代为官,但是家族因为洪水,失去了原来的土地,没有了钱财,所以家族就没落了。族内没钱,族长说话就没有人听,因此狄家氏族也就存在一个形式上了。往往这样的家庭就会与商贾通婚,商贾要世家地位,世家要商贾的钱财,因为商贾不能科举,地位还不如百姓,各取所需罢了。狄家就是代表,其实狄家的案子最重要的是孙子打断了先皇赐给拐杖,深究其罪可是要杀头的。但是,儿子吿了孙子忤逆不孝,确实是明智之举,把视线转移到了不孝上面。可是明眼人还是看的出来其中的门道,但是一个孩子也没有人会追究。最终,打了夫妻二人一顿板子就糊弄过去了。

其实御前的这一场奏对并不算高明,就是像张首辅说的那样,主要为了让礼部发文敲打百官和各地世家要对皇帝忠,对太子要忠心。这也是为太子还朝之后铺路。

张牧之和黄子诚退出迎春亭,皇帝才对尹元忠说道:“张大人今天格外的安静!”

“张首辅一家两代首辅,三代为官,恐怕早已看出端倪。”尹元忠说道。

尹元忠提起了张牧之的父亲,皇帝有些唏嘘。他感慨白驹过隙,转眼就是十八年了。十八年前他还没有继承大统,而张牧之的父亲,就是当时的首辅兼兵部尚书张端。十八年前就是首辅张端的力枉狂澜,救大厦于将倾,才夺回了自己的皇位,使他杨业成为泰安帝。

记得那是十八年前的中秋,还是太子的杨业正陪着太子妃和刚刚出生的世子在御花园赏月,一家三口却是满园的温馨。突然接到军报,远征西北的二十万大军,被北戎十六国联军埋伏,远征军兵败,损失过半,杨业的父亲武德皇帝生死不明。

此次远征西北,由武德帝亲自统帅,二皇子杨广担任先锋官,征集全国精锐二十万大军,包括御林军一营,并由兵部随行,太子坐镇上京亲自督促粮草。可以说武安帝是举全国之力,想一举解决西北的狄戎屡屡犯边的问题。

听到兵败的消息,朝廷上下人心惶惶。此次兵败,损失精兵良将和钱粮不说,一旦狄戎破关杀入国内,后果不堪设想,更何况皇帝也不知死活。所幸的是,随后几分兵报,稳定了人心。皇帝安好,并帅兵撤入关内,同时抵御住狄戎数次攻击。狄戎见屡攻不下西北边关,也就收兵了撤回关外,边关的局面才稳定了下来。随后皇帝下明旨,领着剩下的十万兵马班师回朝。

但是,随着大军起拔,太子杨业接到了一个让人不安的消息。首辅张端密报,皇帝病了,已经卧床。二皇子在皇帝身边伺候,形影不离。随后,大军的行动就就变得飘忽不定,而且再无军报发回上京。

没有消息的太子杨业就像热锅上的蚂蚁,急得团团转。他隐隐有一种不好的预感开始在心中蔓延。太子侍读陆林向太子谏言应该尽快调兵,拱卫京城。皇帝御驾亲征带走了上京所有精锐,上京一共有九个门,不过一万老弱残兵。一旦发生意外,上京将格外的空虚,根本守不住。可是太子杨业却有所顾忌,他怕如果皇帝没事,擅自调兵必将引起皇帝的震怒。

正在两人首鼠两端的时候,上京的北门突然出现了一只军队,对上京虎视眈眈,领兵者正是二皇子杨广。

二皇子杨广随军征战多年,战功卓著,可是与当兵的混久了,性子很粗鲁,说话也很直白。二皇子在城在,身披甲胄,骑在马上,一手提着大刀,一手托着所谓的先皇遗诏,对着城内大喊,先皇已经驾崩,并在军前传位给自己,让太子携百官出城接驾。否则大军攻入城去,将血洗上京。

太子杨业怎么可能让他进城,所以双方就对峙起来。可是上京城里已经是人心浮动,人人自危。此刻,太子杨业安排了两件事,第一太子府侍卫杨从护送太子妃和世子出城逃往渔林郡,掌管渔林郡的韶王是太子妃的亲哥哥。第二是派杨林出去找救兵,并且寻找消失的首辅张端。

太子杨业看着消失在黑夜中的太子妃的车马背影,心中满是落寞。就在杨业几乎要下定决心,与上京共存亡,城破便要自裁的时候。身边的一个名叫李进的校尉,对杨业进言:二皇子有诈。这一句话让几乎绝望的杨业,重新又找到了希望。

李进分析道:二皇子说他领兵十万,可是只是围住北边的几个门,其他的门只是派兵巡视,这个状况很奇怪。因为上京没有守兵,二皇子是知道的。即使上京城大,十万精兵对阵一万守军,也是足够的。可是二皇子只围住了四个门,而且围而不攻城,这才能让太子安排的两队人,有机会逃跑。二皇子是造反,他应迅速攻进上京才对,否则一旦太子杨业搬来救兵,二皇子将功亏一篑。二皇子常年作战,不可能不懂这些,可他为什么围而不攻。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二皇子在唬人。他手里并没有十万精兵,恐怕连五万都没有,所以他才不敢攻城。此话如醍醐灌顶,让混乱中太子杨业一时冷静下来。

二皇子领兵前来,确实有很多奇怪的地方,除了李进所言,还有先皇的灵柩何在?怎么没有护送回京?随行的官员何在?首辅张端何在?二皇子几次叫门都没有提及。事情仔细想来十分的诡异。

李进又进言说,当下最要紧的是守城,只要上京上下一心,一定能守住上京,等待大军来援是可能的。当务之急是太子应该下旨稳定人心。就在太子杨业拟旨的时候,忽然听到城外混乱嘈杂起来,有侍卫上前来报,二皇子进城了。

原来,有人打开了城门,引二皇子的兵入城了,二皇子就直奔太子府杀来。

就在这电光火石间,李进反应最快,他拉起手中还拿着笔的太子,就往外跑。他们带着侍卫骑上马,直奔东门而去。杨业和李进一行人出了东门,先是往南飞奔。他们出城不久,二皇子就追了出来。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