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兵变(2 / 2)

太子杨业跑了一天一夜,所有侍卫损失殆尽,最后只剩下李进一人,可终于甩掉了二皇子的追兵。

两人换了百姓的衣服,转而东去。两人躲避大路,寻着小路,历经半月来到的东宿镇,才出海前往渔林郡。前往渔林郡需要从东宿镇坐船,渡海半日才能到达。

渔林郡是朝廷的番属,韶王自制,治下几万百姓,多以打鱼为生,海运发达,又有不少人出海经商。虽然韶王是太子妃的哥哥,但是进几年他与上京的关系并不好。近几年,武安帝开始大肆征伐,韶王担心自己的渔林郡会被武安帝收入囊中,所以近些年他对上京很疏远。

在渔林郡韶王府内,太子妃抱着小世子见到了风尘仆仆的太子杨业,两人抱在一起恍如隔世。

韶王盛情款待了杨业,并问太子杨业的打算。杨业直言不讳,他想向韶王借兵,夺回上京。可韶王却低头不语。

随后几次杨业找韶王商议,韶王都低头不语,直到有一次李进说了一句,二皇子军马出身,喜战不喜和。韶王被一语点醒,才说出自己的条件。正如李进所说二皇子军马出身,比之先皇更是穷兵黩武,如果他坐天下,那渔林郡早晚有战火之灾。

韶王答应借兵两万,府库存粮能拿多少就拿多少。但是,有两个条件,第一,如果杨业夺回天下,要赐封渔林郡为韶国。第二,太子妃和世子都要留在渔林郡十八年。

杨业当时没有立刻答应韶王,而是回去与太子妃商议,太子妃深明大义。为了太子的大业,太子妃和世子都愿意呆在韶王府十年,作为人质。

一切商定之后,太子杨业答应韶王要求。韶王也借兵给了太子,并向天下宣布,渔林郡和韶王支持太子夺回上京。随后,太子领兵渡海,在东宿镇登陆。

太子杨业登陆之后的事情可以用匪夷所思来形容。不是战打的多艰难,而是匪夷所思的顺利。首先找到杨业的就是陆林,和他一起前来的还有首辅张端,张端同时还带来了玉玺和兵符,还有十万大军。

正如李进猜测的一样,二皇子根本没有十万的兵马。当初十万大军兵败回京,走到半路先皇病倒了,二皇子形影不离的伺候,先皇就感觉出了问题,早早地把玉玺和兵符交给了张端,并约定君臣二人每日一见面。而且皇帝还命令张端发出旨意,各处兵马不必回京向兵部报道,就地解散,各回驻地。

所以在半道上,随军的士兵已经减到一万五千人,五千御林军,一万先锋营。先锋营由二皇子指挥,御林军由张端指挥。这一万五千人缓缓而行,直到有一天,张端发现皇帝的御帐已经不知不觉被二皇子的先锋营接管。张端马上去见皇帝,可是他被二皇子的亲兵拦在了御账外。张端问为什么不让觐见,皇上有旨意?亲兵说不知道。张端说要见二皇子,亲兵说二皇子忙,不见客。张端又问,为何先锋营接管了御帐,亲兵回答不知道。可是眼前发生的一切都让张端明白,皇帝的大限到了。

张端没再说什么,他远离了御帐,面向皇帝的方向,附身下跪,拜了三拜,起身决决然转头而去。

张端回到自己的营帐,开始布置下面的行动。当天夜里,趁着夜幕的掩护,御林军兵分两路,一路领两千人,先隐藏起来,偷偷跟着先锋营,一旦有机会就抢回皇帝灵柩,另一路两千人回上京报信。

让张端没有想到的是二皇子的反应也很快。第二天一早,二皇子发现御林军没了影子,立即做出了反应。他留下几百人看守皇帝灵柩,自己领兵一万以迅雷之势杀向上京。而更不幸的是,他的大军半路碰上了回上京报信的御林军,并将其斩杀殆尽。然后二皇子又马不停蹄地继续赶往上京。二皇子的军队到达上京附近后,在各地强抓百姓冒充自己的士兵。其实他到达上京城下时,只有一万先锋营的兵马,其他的都是临时抓的百姓。

张端见二皇子带领大部队走了,只留下一小部分军队看守皇帝灵柩。他便领着两千御林军抢回了皇帝灵柩,然后赶往上京。他们走到半道,就听说太子已经逃离上京,二皇子则入驻皇宫。

首辅张端不愧是首辅,当下的情况下,他非常冷静,仔细分析情况。虽然消息说太子往南跑了,可他却认为太子极有可能去了渔林郡。于是他带领御林军护送先皇的灵柩往东宿镇行进。

正是无巧不成书,张端在前往东宿镇的路上,碰上了前来寻找他的陆林。两人没有时间寒暄,张端把先皇交给自己的兵符给了陆林,叫他去南山营调兵,南山营有训练的新兵十万,此次远征没有带,就是怕远征失败,以备的不时之需,如今正好用上。另外,两人约定,在东宿镇集合,再寻太子杨业。就这样太子杨业登岸的时候,早早有首辅张端,太子侍读陆林,还有先皇的灵柩,玉玺,兵符和十万大军在等他。

太子领着十二万大军浩浩荡荡前往上京。其实太子一行中,有很多人心中都是忐忑不安的。虽说太子一方兵力上占优势,可是上京城中还有几十万百姓,而且张端和很多御林军的家属还在上京。如果二皇子以此为要挟,这一仗必定要打的非常辛苦,同时还会有不小的牺牲。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