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工匠 连载

小小工匠

分类:其他类型 作者:宏卫 字数:5万字 标签:小小工匠,宏卫 更新:2023-10-01 20:21:21

献给普通又努力的我们,在这现实的世界里,我们只管努力做一个小小的工匠,也许某一天我们真的就能成功。

每一代人对于创业都保持着一个高度的热情,好男儿有志保家卫国,为国流血流泪,在和平年代多是希望立业扬名,从小作坊到正规的公司,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环境,但世世代代祖祖辈辈都在努力,努力让生活变得更好一些。

童年多是美好快乐的,有父辈的呵护,帮年少的心遮挡很多烦恼。这是八十年代末的村镇常见景象,房子多是一层的,用大石块整齐堆砌的房子里摆放着简单的家具,常会看见绿色的青苔,随着天气的好坏时浓时淡。做饭大部分是用柴火,周末常会看见小孩子捡树杆树枝,堆放在家里留着烧火。家门口高高低低不平的路,通往各家各户的农田,农忙时大家一般天不亮就起床劳作,忙忙碌碌一整天;农闲时也还是要来田间转转,像是离不开的家人,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村口的学校是家家户户的希望,家里有适龄的孩子就显得家里更重视一些,如果你不想干农活,大抵可以用我要写作业当一个不错的借口,大部分家长都会欣然接受。每当放学,孩子们走过田间的小路,欢声笑语充满了整个村庄,和谐又美好!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工业还不是很发达,大部分城市的制钢制铁造袜纺衣多是国有企业,也汇聚了很多当时最新的科技力量,有国家的后盾,最高端的人才那肯定是会流向这里。我们今天想说的是城市周边的小作坊,最早也最接近祖祖辈辈的手艺,含科技不高,却又饱含多少汗水而制造出来的东西。改革开发的春风吹醒了经济这个大潮,从东方之珠到广州的经济特区,有很多年轻人吆喝着要南下闯荡,南方城市的日新月异也带动越来越多其他地方的经济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九十年代,很多年轻人都选择去大厂打工,而不再选择铁饭碗,也有一部分跟着风潮自己创业,到了二十一世纪初期各种竞争更是越来越激烈,这些乡镇村庄也有一些年轻人,他们不想加入打工的大潮,想把自己的家乡建的更美,选择在家乡做一些事情。

这是普普通通的一个小镇,略比村里好一点的地方,就是每到双数日子就有很多卖东西的,也有固定店面天天营业的,附近村里的人需要衣服了日用杂货了都会来这个小镇的街上买东西。这个镇有特色的就是主街上好几家五金批发铺,因为这里有小作坊在生产这些东西,附近的人有需要都会来这里买,时间长了也有一些外地的批发商来这里拿货。除了这条主街其它地方就跟村里一样,人们也还都有一些田地,该种地的时候种地,该忙其它事情的时候就忙其它事情,一点不耽误。

李卫华是东巷镇的普通一户人家,有两个儿子,大儿子李思杰高中考的不好,上了大专马上要毕业了,小儿子李思贤刚读高中,这小二倒是脑子好用,成绩也还可以,估计还可以读个二本,对于他们这些朴实的劳动人民,一本就是奢侈品。每当想到这时,李卫华的嘴角总会流出一丝不经意的微笑,像是自己最重大的任务就快要完成了,到了秋天收获的季节。李卫华除了日常跟老婆种地,另外一个最重要的事就是做小绿龙头,那种表面涂有绿色油漆的,一个几块钱,然后装上把手一个个送去镇上的五金铺卖钱。这是个辛苦活,光化铁水这一项就已经是很热很累,烧好了铁水再一个个倒入小龙头模型里面,等着冷却成型。每次化完铁水已经浑身湿透,一天下来也就做个百十来个,但是这都是全家过日子的钱,不敢有丝毫马虎。现在这个绿皮的小龙头买的人不多,大部分都是周边的村镇的人,再远那些个大城市听说都用什么大龙头了,这也是李卫华听别家出去打工的孩子说的,他想不出来大龙头是怎么做出来,至少他这种小作坊是操作不了的。

这天周六的下午,老大思杰回来了,一进门就喊:“妈,我回来了。”这位母亲一边擦着手一边从厨房灶台走出来,体型微胖,个子不高,在孩子的眼里是个和蔼的妈妈,不像爸爸平时话少,不是去隔壁的作坊屋,就是坐在床边缓缓休息,不过家里的大事都是这位老父亲说了算。思杰一进门就看见自己的父亲坐在吃饭桌那边喝茶水,大约还有等他回来的意思。

“爸,我们这个四月就去实习了,差不多就算毕业了,到时候六月底去学校领个毕业证就可以了。”思杰一看见他父亲就脱口而出。

李父一边喝水,一边不紧不慢的说:“打算去哪里实习啊?学校给安排还是自己去找啊?”

“老师说如果自己有好的就自己可以另外去实习,如果没有就统一安排。”思杰也喝了一口水,回答到。

孩子停顿了一下大约在想咱家估计也没有更好的实习机会,没有给父亲插话的机会,接着说:“我已经跟老师说好跟大伙去实习,听说是在夏市里面的一个大工厂。”

“好的,行,你去看看,到时候人家厂里要你留你就留下,没留下也没关系,现在工作比之前好找多了,咱们镇好几个小伙子都在外面打工。”李父和蔼地说。

过了一会,李父说:“听隔壁的张凯说,现在大城市都用大龙头了,也不知道咋做出来的,回头你去夏市实习的时候看能不能看见那龙头长啥样,回来跟爸爸说说。”

这时听见李母大声喊道:”吃饭了!”

弟弟思贤像是长了耳朵一样,飞一般从外面的小路上跑回家,提着书包,大约是在家附近跟小伙伴玩耍,还留了半只耳朵听老母亲的喊声。刚满十七周岁了,还天天跟一群大小子上树下河的,不过孩子还是把心思放在学习上的,成绩还算可以,虽然才高一,现在作业越来越多,想想孩子心里也是有压力的,老父亲便不再多说唠叨他了。

一家人坐着吃饭,聊一些家常。父亲喝了酒,边吃边说,话倒是多一些,也是父亲的心病,这个小作坊养活了家里的两个孩子,现在却越觉得难做下去了,他时常想这小作坊大约是像自己一样老了,每当这样想时,他总想起他的儿子们,希望有一个可以留在身边继续捯饬这个小作坊,或许他们年轻人有闯劲,还能做出大城市那样的漂亮大龙头,这样日子就更好了,想归想,他还是尊重孩子的,说话也是给孩子一些选择,当然了孩子们也懂得父亲的这个心病。

李父喝了一口酒说:“上次我去五金铺送小龙头,听那老板讲有一些大城市都做铜造的大龙头了,没人用我们这小绿开关了,听说那生意火的很,爸爸年纪大了,怕是倒腾不动了,你到外面实习的时候多看看人家,兴许咱家的龙头也能做成那样漂亮的,到时候就不愁卖了。”

老二满嘴是饭的说:“那以后咱家第一个先装上,估计水会更甜了。”一家人哄堂大笑,这孩子也太调皮了。老二自从高中住校以后也是每周六才回家,长成了一个大小子的样子,菱角分明,也算是帅气,还时而露出孩子的调皮样子。

第二天周日,上午老大跟父亲去了小龙头作坊,老二跟着母亲去了田间除草。

作坊里面只要一开化铁水的大灶,那个热气直逼人,从头到脚都热的湿哒哒的,夏天冬天都是桑拿一通。老大盯着烧煤灶,父亲在敲弄着铁块,把清理干净合适的扔到大炉里面,等化成液体也要不短的时间,两个人就看着。过了快两小时了,全部化成铁水,父亲用工具纷纷的倒入小龙头模型中,这是个手艺活,不能多倒了也不能少到了,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思杰看着父亲熟练的操作,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父亲老了,支撑着这个家,自己和弟弟的学费,都是父亲这样一个个挣出来的。也许是快毕业要工作了,最近感触特别的多。

等全部倒完快十二点了,两人看着一个个的模型,整齐的放着,嘘了一口气,大约有百十来个,下午晚点再把砂芯敲出了,安排去做喷漆,再组装十字把手,这就是大家看到买到的成品了。

这种小绿开关在八九十年代的镇子乡村,家家户户都有,是供水的最基本工具,南方水多,大家还不太在意放水这个环节,但是在北方,每当村口的大喇叭喊放水了,还称得上是一件特别开心的事。家家户户打开小绿开关接上水管,然后放水到大瓮里面,这样可以供全家人吃喝两三天。一到放水,院子里的花花草草肯定是可以喝足水了,衣服那天大抵也是可以多洗几件,孩子们也凑热闹似的一会看看大水瓮有没有接满,这可是父母给的小任务。一到夏天那就更热闹了,几岁的孩童可以接满一大盆水边洗澡边打水仗了,虽然已经不缺水了,可是每到放水时还是有那么点小小的雀跃。但是到了冬天就不一样了,还要给这小龙头穿上厚厚的“衣服”:用稻草包起来,可还是保不住被冻裂,于是乎每次放水都要先用一大壶开水浇下去,解冻了,这个小龙头才能正常工作,也算是冬天的一件麻烦事。在南方大约是这种情况比较少,但在北方一到冬天那是天寒地冻,小龙头哪里吃的住啊!县级以上的城镇,小水龙头是时刻都有供水的,人们也不会体会到接水瓮存水的这种情况,但是在村上却是有很长一段时间都是这样子的,现在家家户户都有时时刻刻供水,那开关的小龙头也变的多种多样。正所谓隔行如隔山,每一个事物的发展创新都在不断的进行,或许我们不了解,但是每一个事物在这新时代都是一个个小工匠们用血汗在推动着前行,变成越来越好用、越来越先进的事物。

中午到家母亲和弟弟已经回来在准备午饭,蒸了米饭随便炒了两个菜,大家吃完休息一会。下午还有事情,弟弟写作业,母亲又去田间除草了,老大跟父亲小心的敲着小龙头的砂芯,敲完了再扔进水缸里面检查一下看有没有冒泡漏水的地方,最后套上袋子一起整齐的放进纸箱里面,晚点还有其它的工序要做。

数了一下总共125个,大约是看有多少钱,过几天拉下去的时候可以把最近的钱结一下,老大实习肯定要带一些钱在身上,老二高中了,孩子又长身体,该花的钱总是要花的,种地的收入也不是很多,靠着小龙头的收入贴补一些。

周日下午晚些时候就各自回各自的学校了,老大老二都要自己坐车走,不用父亲的三轮车送,孩子们长大了。每一次分别都是为了更好的下一个目的地,是新的环境,是新的起点,也是新的挑战,父母就像是温柔的港湾,守在家里,是我们这些孩子们的有力后盾。

展开全文

最新章节

为您推荐

小说排行

人气排行最新小说

点击查看更多

点击查看更多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