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斗鸡山上山鸡斗,龙隐洞中洞隐龙33(1 / 2)

副标题:一羊引两羔,两猪共一槽

开篇词:

一羊携两羔,智妇妙对扬。士子羞惭,机敏交锋,语塞现场。银杏坚贞,石榴酸涩,比喻恰当。斗鸡山上,回文巧构,龙隐洞藏。进士傲慢,秀才巧改章。进士变进土,讽刺辛辣,妙笔生光。

诗翁娓娓道来,墨韵洗耳恭听:

【对联故事】

故事其一:嘲讽与机智的回击

话说晋朝之时,有位满腹经纶的士子,他自认为文采非凡,诗词歌赋样样精通,故而常以对联的形式揶揄四周。某日,他正与三五知己围坐共饮,品尝佳肴。恰巧,一位妇人携两子从门前经过。士子见景生情,意欲讥讽,于是脱口而出上联:

一羊引双羔;

这上联暗指那妇人好似母羊领着小羊,带着些许戏谑。妇人闻之,回眸冷瞥了那士子一眼,却未被此等轻薄之言所激怒。她灵机一动,随即对出下联:

两猪共一槽。

诗翁言至于此,墨韵已是笑不可抑。那妇人的“两猪共一槽”,恰似在说士子与其友人如同两猪争食,贴切而又不失幽默,给了士子一个漂亮的反击。

“那位妇人的机智与风趣,真是让人折服。”墨韵由衷地赞叹。

诗翁颔首称是:“诚然,对联不仅仅是文字上的游戏,它更是智慧与才华的较量场。”

故事其二:徐晞的妙对与银杏的坚韧传奇

徐晞,这位新晋知府,上任之时犹如一棵新栽的银杏树苗,在初来乍到之际,便流露出非凡的坚毅与决心。然而,当地的守令与众书生却如杂草般环绕,对这株“新苗”投以轻视的目光,不以为意。

守令以石榴为喻,讥讽那些出身高贵却内在空洞的书生,如同石榴中酸涩的籽粒。他轻蔑地抛出上联:

擘破石榴,红门中许多酸子;

“红门”在此象征着高贵的出身,而“酸子”则隐喻那些出身显赫却内在平庸之辈。这一对联以石榴为比,巧妙地揭示了即使血统尊贵,也未必人人皆英才。就如同石榴的华美外表下,可能隐藏着酸涩的内心。

但徐晞,这位新任知府,面对嘲讽毫不动摇。他宛如那坚韧的银杏树苗,在风雨中屹立不倒,并机敏地回应以下联:

咬开银杏,白衣里一个大仁(人)。

在这精妙对联中,徐晞将自己比作银杏的坚硬果仁。“大仁”与“大人”谐音,不仅描绘了银杏果仁的饱满,更象征着徐晞的博大胸襟与崇高品质。银杏,坚韧与长寿的标志,即便外壳破碎,其内心的果仁依旧坚硬且充满生命力。这正如徐晞的人生态度:无论出身如何,他内心坚定,怀揣宏伟抱负,保持清廉之身。

这场对联的交锋,如同甘霖般滋润了那初生的银杏树苗,使其在众草中独树一帜。书生们仿佛被这场心灵的春雨洗礼,开始重新看待这位新任知府,发现他比想象中更加坚韧不拔。

徐晞,这位明朝的杰出官员,未经科举之路,却以小吏之身创造非凡成就。他凭借卓越功勋,一路高升至兵部尚书,成为明朝近三百年历史中的罕见奇才。

故事其三:妙对乾隆的传奇故事

诗翁以平缓而引人入胜的语调继续讲述:

有那么一次,乾隆皇帝南巡的时候,他脱下了龙袍,换上了普通百姓的衣裳,想要更深入地体验民情。在他微服私访的途中,恰巧遇到了一户农家正在举办婚礼,热闹非凡。出于对这种乡土人情的浓厚兴趣,乾隆想要更近距离地感受这份喜庆。于是,他灵光一闪,吩咐侍从递上三个铜钱,还附上了一副自己亲笔写的上联,作为对新人的祝福,联中写到:

三个铜钱贺礼,嫌少勿收,收则爱财!

这副上联让农家主人颇感为难,收钱显得贪小便宜,不收又恐失了礼数。正当主人左右为难之际,农家的十岁小儿站了出来。他向父亲建议,由自己来回应这副上联。尽管父亲有些疑虑,但孩子已毫不犹豫地提笔写下了下联:

两间茅屋待客,怕穷莫来,来则贪吃!

墨韵听到此处,忍不住赞叹:“这孩子真是天赋异禀,能即兴对出如此精妙的下联,既礼貌又机智。”

诗翁点头赞同:“的确,孩子的回答既展现了风度,又不失智慧与骨气,反倒让乾隆皇帝有些措手不及。不过,既然身份未露,乾隆也乐得顺水推舟,深入民间体验真实生活。于是,他便以想要一睹这位对联小神童的风采为由,自然地走进了农家。”

墨韵由衷地感叹:“乾隆皇帝真是位睿智的君主,他懂得如何抓住机会去发现并欣赏民间的智慧与才华。也难怪在他的统治下,能够开创出一个辉煌的盛世。”

故事其四:奇趣回文对的邂逅

诗翁以平和而引人入胜的语调继续叙述。

曾有一位对诗词怀有深厚情感的秀才,不远万里,只为亲自感受桂林名胜——斗鸡山的非凡韵味。他边游历边沉思,口中无意识地流淌出一句上联,形成了一个别致的回文对:

斗鸡山上山鸡斗;

然而,对应的下联却迟迟没有浮现在他的脑海中,这使他陷入了深深的思索。就在这时,他的视线中出现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秀才仔细一瞧,意外地发现这位老者竟然是他昔日的启蒙恩师。这次意外的重逢,让两人都倍感激动。

一番寒暄过后,秀才向恩师述说了自己的困扰。恩师听后,带着微笑解释道:“你的上联构成了一个精妙的回文,无论从前往后读,还是从后往前读,都保持着相同的音韵和意义,这确实是个不小的挑战。”秀才听后,对下联的渴望更加强烈。

恩师稍做思考,然后灵光一现,说:“我刚才参观了龙隐洞,也许可以用它作为下联的灵感。”接着,他慢慢念出了下联:

龙隐洞中洞隐龙。

秀才听完后大为赞赏,兴奋地说道:“这真是一对无可挑剔的回文对啊!”师生两人目光交汇,露出了会心的微笑,一同沉浸在这对绝妙的对联中。

墨韵此时也忍不住赞叹道:“真是妙不可言的回文对啊,不仅体现了语言的魅力,更彰显了师生间的深厚情谊。”

故事其五:对联的机智反转

诗翁以平缓的语调,娓娓讲述着这样一个故事。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