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精彩五对,民间高手对决联坛名家32(1 / 2)

副标题:五组妙联,民间高手与联坛名家交锋

开篇词:

联坛高手斗智谋,老字缺,意悠悠。二三四五藏深意,六七八九,困苦求。上下凭等戏官气,福祸转,智巧流。二猿伐木深山中,一马陷足,妙句留。

在老舍茶馆的温馨氛围中,墨韵与诗翁正在聊起那些奇联轶事。墨韵轻轻呷了口茶,开始娓娓道来:

其一:老字(子)一点没有

曾经,有一位朴实的农民,因遭遇不幸而欠下了财主一大笔债务。他无力偿还,焦急之中,便请村里的书生为他撰写了一副深意十足的对联,细心地贴在了自家门楣之上。

那副对联写着:

上联:借新账,还旧账,借账还账,账还账。

下联:拆东墙,补西墙,拆墙补墙,墙补墙。

横批:一个‘老’字,但‘老’字并没有里面那一点。

这两行字,透露着农民的无奈与艰辛。而最引人注目的,是那横批上仅有一个‘老’字,奇特的是,这个‘老’字里面并没有那一点。

不久,财主来到农民的家中讨债。他站在门口,目光落在那副对联上,面露疑惑之色。他喃喃自语:“这横批上的‘老’字,看似像‘考’,却又不太对,若说是‘老’,又怎会缺了一点?”

就在这时,农民从屋内走出,听到了财主的自语。他苦笑着接口道:“老字(谐音“老子”)要是有一点,那笔债我早就还你了。”

此言一出,财主愕然,随后苦笑不已。原来,这一点之差,正是农民巧妙表达自己困境的方式。

墨韵讲完,茶馆里响起了会心的笑声。诗翁点头赞叹:“这农民倒是个妙人,用这样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困境,又不失体面。这‘老’字缺一点,真是神来之笔啊!”

其二:郑板桥见联济贫

墨韵轻轻呷了口茶,又讲起了第二个故事:

才子郑板桥,他不仅有绘画的天分,更有一颗体恤百姓的仁心。当他身为县令之时,常常微服私访,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的疾苦。

有一日,他漫步于乡间小道,阳光斜照,微风轻拂。眼前出现了一户破败的农舍,那扇破旧的大门上,贴着一副对联,吸引了他的目光。只见上联写着:

上联:二三四五;

下联:六七八九。

横批:又是一年

郑板桥驻足沉思,眼中闪过一丝明悟。这副对联,表面看似简单,实则寓意深远。

上联无“一(谐音-衣)”,下联缺“十(谐音-食)”,这不正是暗示着“缺衣少食”吗?百姓的困苦,就这样被巧妙地表达在对联之中。

他心中感慨万分,急忙命令随从回衙门取来米面、衣物等生活必需品。当户主接过这些救济品时,眼中闪烁着感激的泪光,连声道谢。郑板桥则轻轻摆手,表示这是他应尽之责。

墨韵讲完这个故事,茶馆里一片寂静。诗翁轻轻点头,感叹道:“郑板桥真乃仁心仁德之人,能读懂百姓的心声,实属难得。”

墨韵微微一笑,接着说:“是啊,对联虽小,却能承载大智慧。这不仅仅是一种文学形式,更是人们表达心声的一种方式。”

其三:戏谑的上下“凭”等

墨韵轻轻一笑,讲起了第三个故事:

封建社会那种‘上尊下卑’的官气,实在是令人不满。有人就巧妙地用一副对联来戏谑这种社会现象。

说着,他缓缓念出这副对联:

上联:上司开口才半句,早已是是是,对对对。

下联:下级陈词达千言,始终嗯嗯嗯,噢噢噢。

横批:上下平等。(凭’与‘平’谐音)。

墨韵接着说,看看这横批,语气中带着几分调侃,“上下‘凭’等,实际是个谐音,意在表达‘上下平等’的期望,却巧妙地用‘凭’字代替了‘平’,意在讽刺这种所谓的‘平等’其实并不存在。

这副对联生动地描绘了官场中的不平等现象,上司随便说点什么,下属就忙不迭地应和;而下级即使有千言万语,最终也只能化作无奈的附和。”

诗翁听后点了点头,笑道:“这真是一副绝妙的讽刺对联,寥寥几笔就勾画出了一个生动的官场小画面。墨韵兄,请继续。”

其四:王羲之巧计避“揭”

第四个故事开始了,墨韵继续分享。

“说到王羲之,大家都知道他的字是千金难求。”墨韵抿了口茶,缓缓讲述,“有一年除夕,王家遇到了个棘手的问题。他们家门口的对联,贴了又被揭,贴了又被揭,就像是有人恶作剧一般。”

诗翁点头表示理解:“名家手笔,自然令人趋之若鹜。”

墨韵继续说道:王羲之心生一计,写了一副看似不太吉利的对联:

上联:福无双至;

下联:祸不单行。

“果然,因为这对联寓意不太吉利,所以没人再去揭了。到了第二天凌晨,王羲之叫来了他的儿子王献之,给这副对联添了个尾巴。”

诗翁好奇地问:“哦?那后来是怎么添的?”

墨韵笑了笑,揭晓答案:“王羲之让王献之这样添上了结尾:”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