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10虢国下落(2 / 2)

尤其在礼崩乐坏的大环境下,东方诸侯为了分割王室的权力,自然与允诺分权的周平王站在一边。

虢氏以一己之力很难对抗周平王及晋、郑、卫等一伙人马,最后败下阵来。

周平王二十一年,周携王被晋国军队杀掉,西虢元气大伤。

东虢被郑国灭掉,小虢后来被新兴的秦国吞并,周平王集团取得最后胜利。

周平王也明白虢氏一族的巨大影响力和号召力,虢国军队依然有着强大的实力(毕竟周朝直属军队也在他手上)。

周平王后期,东周王室便与虢国讲和,虢国见大势已去,只能归附东周,虢国与王室冰释前嫌。

周平王算是坐稳了王位,郑国获得了最大的政治利益,他不但吞并了东虢(《左传》开篇的《郑伯克段于鄢》中,武姜起初要求分封共叔段的地方,后来的战略要地虎牢关就在原东虢境内)。

郑武公父子两代还因拥立周平王有功,始终占据着王室卿士的位置。

到周桓王时期,为了制衡郑国的一家独大,周天子重新倚重虢国。

“虢公忌父始作卿士于周”,虢氏再次恢复了在周王室中的传统影响力。

虢公忌父、虢公林父多次代表周天子出兵讨伐诸侯,还干涉了晋国的内战“曲沃代翼”。

此时的虢国,依然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对晋国的政治干涉,极大地影响了虢国后来的国运。

东周早期,周王室尚有一定的威信和实力,诸侯要扩大自身影响,还必须拉扯一下周王这面大旗。

郑国之所以一度出现“郑庄小霸”的局面,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郑国方面借助了周王朝的余威。

“曲沃代翼”之后,晋国小宗灭掉本国大宗的“非礼”行为,更是结束了晋国过去拘于周人礼法的时代。

晋国大破大立,它需要一场“立国之战”来宣示自己的力量,打击亲近周王室的诸侯国,从而更好地“挟天子以令诸侯”。

但郑国是晋国的盟友,一时间不太好下手,那么谁是晋国最合适的打击目标呢?

扒拉一下眼前这些诸侯,唯有虢国最合适。

虢、晋虽然同属姬姓,但此前分属不同政治阵营,彼此关系敌对。

虢氏拥立的周携王正是死于晋文侯之手。

……

虢国改弦易帜、归顺东周后,又在王命支持下频频干预晋政,“王命虢公伐曲沃”、“王命虢仲立晋哀侯之弟缗于晋”,给晋国叛乱的曲沃一方予以沉重打击。

曲沃小宗赢得晋国内战胜利后,周天子派曲沃的仇敌虢公作为王使到晋国,赐曲沃一系为新的晋侯。

简直是直接打脸晋国,也算是给了篡权上位的晋武公一个下马威。

随即,晋武公之子晋献公诛杀对君位有威胁的群公子,失意的晋国公室贵族大量逃亡虢国。

诸般旧恨与新仇交织,让晋、虢两国关系坏得已经一发不可收拾。

虢国是东周旧势力的代表,拥戴王室,唯王命马首是瞻。

而晋国是新势力的代表,充满了扩张欲,它要驯服王室,建立霸权,称霸诸侯。

新旧势力的博弈,使得晋、虢两国是迟早要正面交锋的。

最让新兴的晋国眼馋的是,虢国的地理位置太重要了,它占据了宗周和成周之间的战略要地。

周王室东迁后对诸侯的影响力大大降低,各诸侯国都趁此机会拼了命地兼并小国、扩张领土。

晋国偏居北方,偏偏它又不是什么安分守己之辈,一直对中原虎视眈眈。

虢国独享的地利之便,成为晋国向外扩张的主要障碍。

但虢国也不是束手就擒,被动等着挨打的,虢国也利用其强大的政治影响力和周王室“旧勋新宠”的身份,在如今的晋西南地区向各个诸侯小国扩张势力范围,成为当时汾河平原诸侯小国的盟主、领袖。

受后来晋楚百年争霸、以及晋文公重耳等人故事的影响,后人大多认为晋国是春秋之际的最强者。

但在春秋早期,晋国却是个实力一般的小国,不但不如“春秋小霸”郑国,更无法跟如王者一般存在的虢国一较高下。

这也注定了,晋国发动对虢国的逆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由于史料的缺失,我们无法知道晋、虢战争的很多细节,但检索《史记晋世家》《左传》等史料可知这场战争的大致进程如下:

前669年,晋献公诛杀晋国群公子,虢国为流亡的晋公子们提供了政治庇护,晋、虢两国已经进入到战争状态。

前668年,两国兵戎相见,晋胜。

前667年,晋献公想再次攻打虢国,却被晋国大臣们制止。晋国开始专心内政,富国强国,并日渐崛起。

前655年,过几年的蛰伏,羽翼丰满的晋国借道于虞国出兵伐虢,上演了战略大迂回,才彻底灭亡了虢国。

晋、虢战争是一场长期的拉锯战,长达十四年,并牵连了周边的虞国等小国。

不过在后人的讲述中,这场惨烈与复杂的战争最后被浓缩成了“假道伐虢”、“唇亡齿寒”两句脍炙人口的成语。

似乎晋灭虢就跟玩儿似的,不费吹灰之力轻轻松松就实现了。

但只要深入了解东周早期政治局势和晋、虢、周三方关系,就会发现晋、虢战争远不像成语故事中那样轻描淡写。

虢国灭亡的意义,不亚于周室东迁,也是天子王权衰落的一大关键。

虢国灭亡后,王畿之地大大缩小,周王室丧失强藩,彻底失去了回归镐京故地的希望,从此只能彻底偏安洛邑一隅。

也可以说正统的周,其实已经亡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