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10虢国下落(1 / 2)

公元前771年,西周正式灭亡。

从周武王到周幽王,一共十二个君主。

这十二个君主里,在周穆王之前,西周是一天比一天好。

在周共王之后,西周则是一天不如一天。

虽然中间有周孝王、周宣王的努力,但依旧没有挽救西周下滑的命运。

西周的灭亡不仅仅是国君的问题,和西周的制度有直接关系。

西周的制度正在不断崩溃。

而西周建立的制度之所以崩溃,和生产力迅速发展有关系。

这一切不会因为一两个君主而改变。

但仅仅就国君而言,前五个都是很不错,后七个只有周孝王、周宣王两个勉强算是不错。

接着交代一下虢国的下场,这个最容易被人忽视的,在周朝历史中发挥着绝对重要地位的诸侯国。

虢石父尊宣王遗命,力主废后废太子之事,本想削弱申国,挽救周王室,没想到反而加速了西周的灭亡。

镐京被彻底毁了。

虢国军队来了。

郑国军队来了。

卫国军队来了。

秦人来了。

晋国军队也来了……

犬戎彻底毁了镐京,几乎抢光了镐京的财物和子女,杀光了里面的人,烧毁了几乎所有房屋,几天之间,繁华的镐京变成一片废墟。

诸侯合并打败犬戎后,汇集在城内,面面相觑,沉默不语,然后不约而同的来到申国,会见申侯。

国不可一日无主,要另立新王,目前法理上最有继位资格的,就是前太子宜臼。

这里注意了,前来勤王的诸侯基本上都去申国了,唯独虢国军队没有去。

申侯害死了它们的前首领虢石父。

虢国一直是反对申国的。

毕竟申国不算真正意义上的周之诸侯,国民主体也不全是华夏族。

最主要的,若要立宜臼做王,嫡子死了,宜臼是庶长子,继位没问题。

关键是,宜臼可是参与灭周的,他犯了弑父,灭国等天理难容的大错的!

这么一个人怎么能继续做周的王?

应该立即诛杀才对!

其他诸侯国联合申侯立宜臼继位为周平王后,虢氏继任领袖虢公翰选择了反对到底。

《古本竹书纪年》载:“幽王既死,而虢公翰又立王子余臣于携,周二王并立”。

虢公翰拥立王子余臣为周天子,因其立于携地,史称周携王。

于是,周王室正式分裂为两大集团。

一边是周平王及晋、郑、卫等东方诸侯,以及被周平王刚刚提拔为诸侯的秦人。

另一边是周携王,及虢氏一族。

周平王一伙引狼入室祸乱镐京,犬戎人熟路熟之后侵犯劫掠如同家常便饭,作为王畿的宗周故地已经不便于长期居留。

为了在两大政治集团中抢得先机,同时也是为了开辟虢氏新的根据地,西虢将本国大部分族人迁徙到今三门峡一带(新的西虢国以黄河为界,又分为南虢和北虢两个部分)。

占据了宗周镐京与成周洛邑之间的咽喉要道,留在故地的族人组成了“小虢”。

至此,虢氏一族共形成了西虢(含南虢、北虢)、东虢、小虢三个政权力量。

周平王虽然如愿继位,但此时也是头大不已。

犬戎毫无诚信,时不时威胁镐京安全,支持他的晋、郑、卫等诸侯大多在东方,此时却鞭长莫及。

如果继续留在关中,周平王将受到犬戎和虢氏的内外包夹。

为了生存下来再图反扑,周平王不得不趁西虢在三门峡地区立足未稳之际,率部东迁到洛邑一带重建政权,于是这才有了史载的“周室东迁”。

《今本竹书纪年》载:“晋侯会卫侯、郑伯、秦伯以师从王入于成周”。

西虢、东虢,以及留在宗周故地的小虢,这几个虢国联合在一起,使虢国在东周早期成为战神一般的存在,诸虢与周平王集团的诸侯频繁发生战争,特别是与郑国交战。

位于今河南郑州荥阳的东虢与郑国互为邻国。

“周二王并立”期间,东虢紧随西虢,与周平王政权势不两立。

因此东虢便频频遭到支持周平王一方的郑国的打击。

后人不明白这段历史,故意把东虢国君说得昏庸不堪,似乎还昏了头一般的主动给郑国献上城池,让郑国在东方做大。

虢氏虽强,但也抵挡不住周平王集团的“群狼战术”。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