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6上升之期(1 / 2)

话说周成王死后,继位的是周康王。

对于周康王,史书上说他继续推行前两位君主的政策。

平定东夷叛乱,北征略地,西伐鬼方,使得周王朝的统治更加巩固。

另外社会稳定,政治清明。

他和父亲周成王在位期间,国家几十年没有用刑罚。

周康王继位初期,由召公奭、毕公高两位大臣辅佐。

这一点和他父亲时周公旦辅佐如出一辙。

史书上并没有说周康王继位时年轻,但周成王不放心,还是要找人辅佐他。

这位周成王不但自己喜欢被人“辅佐”,也让儿子继续被“辅佐”。

朝中掌权的几乎都是同姓王族,根本不会给普通贵族机会,更不用说士大夫阶层了,这就极大的降低了人才出仕的机会和质量。

这种绝对的贵族共和制,王室联合其他诸侯一起统治天下。

在王室强大的时候还好,诸侯会臣服自己。

王室能联合更多的诸侯壮大自己实力。

可王室一旦衰弱,国家立刻就会陷入分崩离析的状态。

西周后面之所以灭亡和这点有直接关系。

可以说,周王室是成也分封制,亡也分封制。

周康王时代,有很多小诸侯国因为不思进取,实际上就已经被边缘化了。

对周康王而言,周天子家族毕竟就那么多人,要管理好天下各地的数百诸侯,只要抓住几个关键的就可以了。

毕竟地盘太大、人口太多,管也管不过来。

当时真正还能受到周康王乃至天子家族重视的诸侯国,屈指可数也就那么几个。

比如鲁国国君伯禽、卫国国君康伯、晋国国君晋侯燮、齐国国君丁公、申国申侯,虢国虢公。

这六大诸侯,就是当时举足轻重的人物。

也是周康王乃至天子家族的嫡系力量。

周康王沿袭周武王、周成王的政策上,继续对东夷、对戎狄等族群保持高压态势。

六大诸侯作为柱石级诸侯,对周边族群和封国保持着强大的威慑力。

齐鲁在东,晋国在北,申国在西,而卫国虢国临近天子家族的核心区域,承担着拱卫王室的重责。

天下诸侯的权力格局,在这个时期其实已经基本划定。

整体上来看,周康王时代的西周王国已经相对稳定,最强的几大诸侯国也基本形成,天子的威权也已经扩散到全国。

因此,周康王更多的注意力转向内政管理。

周成王与周康王两代休养生息,经济发展,周朝安定,政治清明,这段时间被后世史学家称为“成康之治”。

第四位君主是周昭王。

周昭王时期,由于周朝国力强大,周昭王开始四处扩张,扩大西周的统治范围。

他先攻打东夷部落,在这里获得了大量的铜矿。

之后开始南征南方的一些地区,南征最重要的对象就是南方的楚国。

这里需要说一下,楚国在商朝的时候就不受待见,不断南迁。

后来他们支持周朝推翻商朝,还派出军队参加伐纣战役。

虽然如此……

但楚国这个国家人缘就是不好,周朝照样不待见它。

周成王时期只封了个子爵,这个爵位非常低,朝见天子连吃饭的资格都没有。

楚人很不满意。

之后楚国君主艰苦奋斗,实力不断上升。

实力上升的同时心里越发不平衡,越发放肆。

既然不把老子当自己人,说我是蛮夷,那老子就干脆做蛮夷!

不再做周家的藩臣!

于是楚国不尊周礼,僭越称王,各方面礼仪都和天子看齐。

这些行为惹恼了老大。

周昭王在位时三次南征楚国。

前两次两败俱伤,谁也没能打服谁。

第三次楚国被打服了,答应继续做乖宝宝。

但倒霉的周昭王在班师回朝的途中被淹死了。

能够让当时强大的周天子攻打三次,可见当时楚国已经很强大。

万事怕挑头的,一但有一个诸侯国不听周王室的,其他诸侯就会争相效仿。

楚国开了不好的头,是诸侯称王僭越的始作俑者。

……

周昭王不断对外用兵,对西周的统治起到了重大作用,极大的拓展了西周版图。

可以说,也是明君。

很多史学家认为,西周还在不断崛起,否则,根本没有能力一直对外扩张。

但其实,此时的周昭王和接下来的周穆王,有点像清朝的乾隆爷,在拼命的消耗前几代国君辛苦攒下的家底。

虽然国家还没有显示出颓态,西周还在扩张,但已经到了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的那个拐点了。

第五位君主是周穆王。

周穆王在位55年,是西周在位时间最久的君主。

在位这么久,对西周的影响也是比较大的。

周穆王的主要功绩有制定刑书,就是完善西周的刑法。

两征犬戎,这也能说明犬戎的强大。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