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宣间 连载

仁宣间

分类:武侠修真 作者:作家geapzo 字数:6万字 标签:仁宣间,作家geapzo 更新:2023-09-12 14:12:57

来阅文旗下网站阅读我的更多作品吧!

大明洪熙元年,农历五月十五,盛夏。

夜,深夜,明月夜。

陪都南京落下了繁华的大幕,白日里的喧嚣退让给了黑夜的寂静,虫鸣可闻;天上无一片云彩,月华如昼。南京皇城之内的巍峨宫殿,在月光之下光影斑驳,竟然有凉意袭人之感。

在偌大的皇城东部,静静地伫立一座庄严的宫殿,正是大本堂。大本堂乃是明朝开国皇帝太祖朱元璋,在建国伊始特意命人兴建,与天下父母一样,是让子孙读书的地方。朱元璋出身极其贫苦,少年时迫于生计给人家放过牛,闹饥荒没饭吃自己去做游方僧人,后来参加义军,一直无缘读书,终身以为憾事,只能不断自学做到了识文断字。

洪武元年,朱元璋刚刚做了皇帝,江山初定,有感于自己出身贫苦,就迫不及待命人建造了大本堂,取古今图书充其中,延四方名儒为教师,教授皇太子和皇子读书。洪武六年,朱元璋来到大本堂,督促诸子学业,亲自写下了《睹春光记》,开篇之句“是日也,春云靉靆,群鸟喧呼,堤边之柳,微黄袅娜,垂条万线,影拂清波,致丛鱼之来戏,而虾蠏而屈横”,春景之美,跃然纸上。正如赵翼评价的那样:“明祖以游丐起事,目不知书,然其后文学明达,博通古今,今所传御制集,虽不无词臣润色,然英伟之气自不可掩。”朱元璋写景是为谆谆教导皇子们珍惜时光,勤于学业,“古人惜寸阴者,以其春光之难得也。不然,今春既往,学业未周,虽有来春,非今之新春也”。

大本堂内四壁树立着高大的楠木书架书柜,上面整齐地摆放着诗、书、易经等传统儒家经典和史记、资治通鉴等史书,其中大多数书籍都是元朝皇帝收藏,还有一批是从民间征集上来的古籍珍本。洪武元年八月,明军在徐达、常遇春统率下北伐攻占元大都。人城之后,封存了元朝皇家和中央官府藏书。朱元璋谕旨将书籍运送南京,一部分存文渊阁自用,一部分存大本堂供皇子学习。

“夜久无云天练净,月华如水正三更”。此刻,殿外担负保卫之责的警卫或明或暗,时隐时现。殿内燃着华丽的宫灯,一位年轻的富贵公子往复踱步,不时抬头向外凝望,不时眉头紧皱,似有心事,又像等人。

堂外响起了急促的脚步声,至堂前明显放轻放缓。片刻后,一个声音在堂外轻声响起,“启禀殿下,海寿公公处的小金子从京师赶到南京了”。“快让他进来!”富贵公子急道。片刻之后,一个十六七岁的少年碎步走进大堂,低着头看不清面庞,身材消瘦而微弓,恭敬地双膝跪地,磕了三个头。富贵公子看清后,走到书桌前坐下,同时招手让来人近前,挥手让其余人退出屋外。二人一坐一站,有问有答,声音极轻,旁人难闻。富贵公子询问清楚后,挥手让小金子离开。他从太师椅上站起来,神情略显轻松,信步走到堂外,伫立宫苑台阶前,望着一轮明月又凝思不语。

这位富贵公子,正是当今大明王朝的皇太子朱瞻基。

大明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是一个不著名、不起眼却注定不平凡、不平静的一年。

明成祖朱棣上一年意外驾崩榆木川。永乐二十二年,尚武坚毅的朱棣在最后一次亲征蒙古时,却在七月回师途中意外驾崩于榆木川,事出突然,事关非常。朱棣突然病逝途中,大明江山的上空阴云密布,正酝酿着一场狂风暴雨,只待雷鸣电闪,大雨便要顷刻而至。即使是皇帝也有生老病死,难道天就塌下来了不成?其实,了解内情的人都会知道,汉王朱高煦、赵王朱高燧,都对皇位亦有觊觎之心。因此,朱棣暴毙于外,三兄弟皇位之争早已剑拔弩张,此时更是难以预料。

危急时刻,随行的大学士杨荣、金幼孜和太监马云紧急商议,采取了果断措施,对朱棣病逝的消息秘而不宣,饮食起居一切照常安排,同时派人秘密赶回京师向太子朱高炽禀报。朱高炽亦知事体重大,密诏北征大将宁阳侯陈懋和阳武侯薛禄率三千铁骑保卫京师,提防朱高煦、朱高燧谋取皇位,又命皇太孙朱瞻基往迎朱棣遗体。朱瞻基行前,到父亲朱高炽面前,提出自己的顾虑,“儿臣外出奏事要加盖印章,没有印章就无法防止别人伪造”。朱高炽明白儿子的用意,将朱棣给自己的皇太子印章暂给朱瞻基使用。几日急行军后,朱瞻基来到朱棣棺前,放声痛哭,众将士才知道皇帝驾崩。朱瞻基率领大军护送灵柩返京,朱高炽顺利登基即位,暂时稳定局面。年轻的朱瞻基由此正式登上历史舞台,是年26岁。

明仁宗朱高炽皇位尚不稳定,圣体堪忧。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子,被封为燕王,战功赫赫。朱元璋得太子朱标早逝的情况下,传位给皇太孙朱允炆。朱允炆称帝后,遗诏诸王在封国,不得到京师奔丧。用齐泰、黄子澄之议削藩,不到一年时间,周王、岷王、湘王、齐王、代王先后被废。朱棣担心自己被废,暗中筹备,遂以尊祖训、诛“奸臣”齐泰、黄子澄,为国“靖难”为名,誓师出征,史称“靖难之役”。朱棣历经四年战争,九死一生,夺了侄儿建文帝的皇位,君临天下,是要做全天下之主。他征交阯、下西洋、出西域,无不成功,唯独五征漠北,劳而无功,蒙古铁骑仍然在草原上奔驰。同时,他在继承人方面的摇摆不定、犹豫不决,造成了皇子间的明争暗斗。朱棣有三个儿子。太子朱高炽沉稳端正,好儒仁孝,受到文臣的推崇,但是他本人体弱肥胖,需要人搀扶行走,不似朱棣英武善战。虽被立为太子,但是朱棣并不喜欢他,位置并不稳固。二子朱高煦勇武过人,曾在靖难之役中救了朱棣的性命,朱棣曾私下许诺大位,后被封为汉王,封地云南,拒不到藩,朱棣强令就藩乐安州,郁郁寡欢,有所图谋。三子朱高燧没有直接参与二人的争斗,而是潜伏在侧、择机而动。

朱高炽即位,改次年年号为洪熙。在朱棣强权压制和兄弟无情倾轧的长期隐忍后,朱高炽终于坐上了皇帝宝座,就像是在水里憋久了终于浮出头,可以痛快地呼吸,可以愉悦地高歌,可以纵情地大笑,可以任性地挥霍。他要开创一个属于自己的时代,要在历史上留下属于自己的印记。掌握权力后,他立刻释放曾经反对父皇出兵蒙古的重臣夏元吉,取消了郑和的远航计划,取消了茶马贸易,平反永乐朝冤狱,准备再迁都南京。只要是朱棣生前定下的,似乎他都要反其道而行之。

瓦剌鞑靼厉马秣兵虎视眈眈。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建立大明王朝,逐渐统一中原,随后分兵北伐攻克元大都(今BJ),蒙古统治者败退漠北,建立的政权史称北元或明代蒙古,双方隔长城相望,彼此都在等待击败对方的机会。洪武二十一年,明将蓝玉奉命帅军北伐,在扑鱼儿海(NMG自治区XBEHZQ西南即今贝尔湖)大败元军,获元主次子地保奴和将校三千人,同时还俘获军士男女七万七千余口,马四万七千余匹,牛羊十万头。朱元璋闻讯甚是高兴“戎狄之祸中国其来久矣。历观前代受其罢弊,遭其困辱,深有可耻。今朔漠一清,是独国家无北顾之忧,实天下生民之福也。”此后,北元蒙古分裂为三部:瓦剌、鞑靼和兀良哈。永乐时期,朱棣为转移篡夺建文帝皇位视线,树立自己英武之主的形象,实现建立不世功业的雄心,五次亲率数十万大军征伐瓦剌和鞑靼,北元蒙古采取远遁避战策略。只可惜朱棣是报着“漠北尘清”的愿望而去,却带着互有胜负的结果而归。二十五年后,效仿曾祖父亲征的明英宗竟然在土木堡被瓦剌生俘。

局势就像是大江大河,表面平静如镜,实则暗流涌动。洪熙元年,南京地震不断,人心惶惶。朱元璋平定天下,几经选择最终定都南京。朱棣夺位,起家BJ,经过十余年营造后迁都BJ,朝臣其实并不情愿。紫禁城建成仅百日,奉天、华盖、谨身三殿遭雷击引发火灾,朱棣让群臣直言阙失,大臣纷纷进言迁都引起天怨人怒。朱棣大怒,杀了言官萧仪等人,再无人敢言。朱高炽曾在南京监国十几年,即位后在夏元吉等人的劝说下,颇有迁回南京之意。恰此时,南京接连地震,谣言四起,人心不稳。此时,朱高炽做了一件令所有人都费解的决定,即不顾大臣反对,遣派太子朱瞻基镇守南京。朱瞻基不清楚父皇为何执意让自己镇守南京,君臣父子分离是小事,皇权储位动荡才是隐患。朱高炽肥胖过于常人,日常走路都要人搀扶。登基之后,深恋宫闱之乐,身体每况愈下。与朱高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朱瞻基少年聪颖,青年练达,身强体壮,身手矫捷,深得祖父明成祖朱棣喜爱。永乐九年,在祖父的注视下册立为皇太孙,并多次征讨蒙古时带在身边,时时亲加指点教导。当年成祖选择继承人时在朱高炽和朱高煦之间徘徊不定,朱棣密问明朝大才子解缙。缙称“皇长子仁孝,天下归心”,朱棣不应。缙又顿首曰“好圣孙”,朱棣才下定决心选立朱高炽。不知道朱高炽知道这个消息是何感受?是感谢儿子帮助自己稳住储位,还是觉得自己不受重视而感到侮辱?此时安排朱瞻基离京,而且没有返回的承诺,令众大臣猜测不一,朱瞻基亦不明所以,无人猜透当今天子心声。

展开全文

最新章节

为您推荐

小说排行

人气排行最新小说

点击查看更多

点击查看更多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