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寒冬暖意(1 / 2)

虽然农村人过年几乎是从过小年开始的,但在娟子的心里,从下元节的鞭炮开始响起的时候,年味儿就悄悄的来了。

下元节的来历与道教有关。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谓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天官生日,正月十五上元节;地官生日,七月十五中元节;水官生日,十月十五下元节。

天官,地官,水官是道教神仙中的大神,称三官大帝,三官大帝的神位地位很高,仅次于玉皇大帝。在农村,这三个节日非常重要。娟子的印象中,过年就是从下元节再到上元节的过程。

刘庙村有一句俗语:上坟,秋明儿十老一儿(清明和十月十几)。

猗园的西面是一片树林,在黑杨树的笼罩之下,本就阴凉,但到了十月份已是满目秋黄,落叶堆积了厚厚的一层。下元节来临,娟子听到树林里有此起彼伏的上坟的鞭炮声,那声音在冬季的空气中回荡,仿佛过年时,家家户户稀疏而热闹的声响。

冬天的日子很短,仿佛睡上一觉一睁开眼,就过了一个月。农历十一月底的时候,迎来了冬至,一般情况下,妈妈都会做一份热气腾腾的饺子。妈妈会做的饺子可多了,什么鸡蛋韭菜馅儿的、荠菜馅儿的、芹菜馅儿的、白菜馅儿的,还有各种形状的,什么圆皮耳朵状、元宝状、方皮猫耳朵状、汤包状……真是一双巧手。

娟子听爸爸说,冬至吃饺子的习俗来自于东汉名医张仲景——传说在东汉时期,冬季寒冷,许多百姓因寒冷而患耳朵冻伤。张仲景看到这一幕后,便想了个办法,他利用羊肉和一些驱寒的药材熬制成汤,然后将羊肉和药材捞出剁碎,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状的“娇耳”,分发给过路的行人。人们吃过以后,不仅暖身冻伤的耳朵也逐渐痊愈。

后人为了纪念张仲景这一善举,便学着“娇耳”的样子,将不同的食材剁碎,用面皮包起来,捏成各式各样的形状,称为饺子或扁食。至今,冬至吃饺子已经成为一种传统习俗,尤其在张仲景的故乡南阳更是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谚语流传。

除了饺子之外,冬至喝羊肉汤在一些地方也非常流行,只不过羊肉比较贵,这个习俗刘庙村只有很少的人家保持着。

相传,汉高祖刘邦与楚霸王项羽争夺天下最后一仗是该下之战。当时正值天旱地动的冬至,士兵们难耐严寒,体力不支精神不振,刘邦手下大臣樊哙令手下杀羊烹汤,将羊肉汤分给将士们喝。热汤下肚,士兵们浑身发热,精神振奋,最终一举杀败项羽。为纪念此事以后,每逢冬至节,朝野都吃羊肉庆贺,慢慢成为一种习俗,流传至今。

冬至后天气更加寒冷,人们为了御寒需要滋补养生。所以羊肉就成为了首选。山东靠南的很多地方,就一直保持着这样的习俗。爸爸说,我们这里的人们原先是山东枣庄的,每个人最小的那个脚趾甲,在小的时候会在指甲靠外边的地方有一个小疙瘩,长大了才会慢慢恢复。娟子小时候睡觉,常常掰着自己的小脚丫问为什么多了一个小疙瘩,爸爸总是怎么说。娟子对自己曾经祖籍山东这一点从来没有怀疑过,甚至长大后她真的遇见了山东人,才发现原来口音都是那么的相近。

冬至过后,没几天就到了腊月。每到腊八这一天,爷爷总是喜欢说:“腊八拉(做)稀饭,大人小孩都喜欢。”

虽然腊八粥是八宝粥,但在娟子的印象里似乎并没有真正隆重地地熬过一锅八宝粥,只是像平常那样当一个节日,炒个菜庆祝一下,并没有很隆重地过。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