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真实的李太后(2 / 2)

面对质疑、猜测,乃至责难,郭威气定神闲,对答如流。

顶级大神终于隆重登场,李太后从后宫走到了前台。

臣没有保护好陛下,请太后降罪。郭威痛失老板,泪流满面,深深自责。

天雄军驻扎在刘子坡,虎视眈眈。一旦生变,必定无所顾忌的冲进皇宫,抢个底朝天。按照他们的秉性,烧毁皇宫,屠杀大臣,眼睛皮子都不会眨一下。因此目前的局面是郭威手里有两个王四个二,京师里他最大。别说刘承祐不是他杀的,就算是他杀的,谁还敢真的降罪不成?你降罪试试,是不是嫌命太硬了?

李太后十分通情达理,没有责怪郭威。不仅如此,还轻言细语安慰郭威,要他忘记悲痛,面对现实。经过推心置腹的交谈,他们达成以下共识。

一,刘承祐听信小人挑拨,屠杀郭威一家,确确实实有错,但是自己也为犯下的错买了单。这笔账一笔勾销,既往不咎,以后谁也不许再提。

二,天下还姓刘,新皇帝应该出自刘氏内部。

三,新皇帝没有选举出来之前,暂时由李太后垂帘听政,全权处置军国大事。

整个交谈的过程,大家开诚布公,畅所欲言,气氛十分融洽。尤其李太后娓娓道来,有理有节,给郭威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郭威也发现了一个事实,那就是人心还是向着刘氏的。与之相反的是,人们根本无视他的存在。

李太后之所以原谅郭威,其实并非是大人大量,通情达理,而是形势如此,不得不做出这个选择。不原谅能怎么样?来一场混战,大家两败俱伤,最后国破家亡。这不是她想要的结果,她在等一个人,此人对于后汉朝存亡安危至关重要。

刘知远搬到开封,把河东留给了弟弟刘崇,刘崇就是她等待的人。京师大乱之后,第一时间派遣使者前往太原了,命令刘崇马上带领军马进京。只要刘崇到了,后汉朝的局势就稳了。郭威虽然有天雄军的支持,也翻不起大浪了。从刘承祐死后,一直到现在,军国大事一直由她全权处置。要不是她临危不乱,力挽狂澜,扶大厦之将倾,拯国家于危难,后汉朝早就乱得一塌糊涂了。虽然是一介女流,看上去蒲柳弱质,似乎一阵风就能刮到。实则绵里藏针,是有谋略知进退的巾帼英雄,是后汉朝的定海神针。

从无限遐想回归无情现实,郭威认清了事实,看懂了人心,终于冷静下来。苍茫夜空之中,似乎看懂了李太后的谋略,不禁倒吸一口冷气。

刘承祐死后,刘氏集团公司没有倒闭,因为李太后全盘接手了家族的生意,而且运行良好,财务并没有赤字。自己却如井底之蛙之般,骄傲自大,还幻想着文武百官们劝进,简直太可笑太幼稚了。李太后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才是那个传说中的天下第一等高手。

关于选举下一任皇帝,大家产生了分歧。

大臣们和李太后都把宝贵的一票投给了刘承勋。刘承勋是李太后的小儿子,前面两个哥哥都死了,他继承皇位,顺理成章,没有人会反对。

但是郭威却摇头反对。

你是什么意思,是不是自己想当皇帝?想当就明说,不要玩欲擒故纵那一套。我们都是读书人,知道你心中在想什么。

面对文武百官的质问,郭威面色如土,露出脖子上的飞雀刺青。自古以来,有哪个皇帝身上有刺青?

是啊,无论秦始皇还是汉武帝,一直到现在,还没有出过一个刺青天子。众所皆知,天子都洁身自好,把身上弄得干干净净。嘴里叼着根香烟,脖子上拴条大金链子,再露出五颜六色的刺青,那是黑社会的混混。郭威露出刺青,看来有些自知之明。

郭威更加看好刘崇的儿子刘赟。他十分坚决反对刘承勋,理由正大光明。因为刘承勋病了,而且病的不轻,走路都要人扶着。虽然泡在药罐子里,但是似乎没有什么效果。让一个病入膏肓的人来做皇帝,似乎不大合适吧。再看看武宁军节度使刘赟吧,活蹦乱跳,无病无灾。选一个身体健康的人做皇帝,是不是更加有利于后汉朝的安定繁荣?

李太后不是神医喜来乐,没有药到病除的本事。要怪只能怪刘承勋福缘浅薄,偏偏在这个时候病倒了。唯一让她感到庆幸的是,皇位还在刘氏一族的手里,天下还是姓刘。

郭威是个非常讲原则的人,他认定的事,别人也必须认定。文武百官们慑于天的威势,只得妥协。因为天雄军将士在刘子坡龇牙咧嘴,万一激怒了他们,拿着大刀片子杀来,万事皆休。好吧,你最大最狠,你说立谁为下任皇帝就立谁,我们没有异议。就这样,下任皇帝新鲜出炉,就是刘赟。为了表示尊重和隆重,大家一致决定,让冯道去徐州迎接新皇帝。

考中进士,报喜人都能得到一笔丰厚的奖金,何况是皇帝,奖金只会更多。这么一个肥差美差,冯道生怕别人抢走,马上欣然应允。带着鼓乐手,吹吹打打,前往徐州。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