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节度使的来历(1 / 2)

讲述唐朝、五代十国以及宋朝前期的故事,离不开一个话题,那就是节度使,又叫藩镇。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的建国皇帝都出自节度使,由此可见,能以一己之力把前朝的皇帝拉下马,节度使的权势绝对不小。

唐朝初期,朝廷在重要地区设置总管统兵,即负责管理调度军需的支度使。唐睿宗景云二年,贺拔延嗣为凉州都督充河西节度使,节度使开始成为正式官职。

随着时代的变迁,唐朝中央政府权力日渐式微,对地方的控制力也随之减弱,此消彼长,节度使的权力越来越大。一身兼任军区司令员、公安局长、司法局长、税务局长等职务,上马管军,下马管民,是防区内最大的官。

忠心于朝廷的节度使会服从安排,也会上缴赋税,朝廷安排移镇,互换防区,也会不折不扣执行。

那么不忠心于朝廷的节度使又是怎么样的态度呢?无非动不动就拿出刀枪剑戟、火箭导弹对着朝廷龇牙咧嘴,耀武扬威。

天下为什么一定要姓李,难道就不能姓田姓朱吗?我很不服你,想必你也看我不顺眼吧,来修理我呀,来揍我呀!上窜下跳,一副贼贱兮兮的模样。

长安天子,魏博牙兵。

在长安天子最大,无论时代怎么变迁,都是姓李的君临天下。肉烂在锅里,也是李家的一盘菜,旁人只有羡慕不已,留口水的份。

但是在魏博这块地方,皇帝的诏令都不好使,因为是牙兵说了算,节度使只是一个摆设而已。至于天子嘛,山高皇帝远,远在长安的天子也鞭长莫及。

魏博牙兵子袭父位,父亲老了退休了,儿子接替位置,一代传一代这么延续下去,真正的世袭罔替。大家亲戚连着亲戚,朋友连着朋友,关系盘根错节,环环相扣,不折不扣的一个武装利益集团。一人有事,一族人上,真是一呼百应。他们既要捞取好处利益,又不愿意承担责任后果,最常用的手段就是擅自废立节度使。如果节度使不愿意同流合污,那就驱逐出境,或者干脆一刀宰了。如果节度使乖巧懂事,那么就能相安无事。

这个同志,看你戴个眼镜,斯斯文文,老老实实的样子,想必很好忽悠很好糊弄,来做我们的节度使吧。说的就是你,不要左顾右盼,东张西望,过来过来。什么,你害怕呀?这有什么好怕的,只要你乖乖听话,为我们捞取好处,我们就把你当菩萨供着。好处我们得,出了事你来被黑锅,这个节度使当起来一点也不难嘛。怎么,你不愿意啊!哼哼,这里一亩三分地,我们说了算,既然到了我们的手里,就由不得你自己做主了。如果不服从我们,就请你吃板刀面或者馄饨。

正因为魏博牙兵嚣张跋扈,无法无天,最终遭受了两次大屠杀。不仅如此,还被分拆成了天雄军和镇宁军。延续百年的根基虽然被连根拔起,但是余威犹在。

刘知远建国后汉不久,立刻搬出了赏赐功臣的盛宴。再不大加赏赐,只怕河东旧部就要发牢骚了。刘知远做人十分上路,懂得知恩图报。为了安抚人心,为了避免窝里哄,立刻论功行赏。史弘肇升任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做了后汉国三军总司令。苏逢吉升任宰相,当了后汉国常务总理。杨邠升任枢密使,掌控后汉国军权。王章升任三司使,掌管后汉国税负钱粮,成了第一大财神。郭威也因功升任枢密副使。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刘知远做了皇帝,河东旧部都跟着升官发财,有奶就是娘,皆大欢喜。君臣一团和气,关系十分融洽。

现在来看看后汉国这些元勋功臣们的成色吧。

苏逢吉字庆之,又有吉,又有庆,名字非常喜庆。刀笔小吏出身,读过几本书,能写几个字,算得上是个文化人,但文化程度不算太高。

还是在太原的时候,有次刘知远生日快到了,为了给自己积福添寿,也为了增添喜庆的气氛,让苏逢吉去监狱清理冤假错案。当时法律并不完善,不少人是被冤枉的。这些人天天在监狱里叫屈喊冤,吵得刘知远心烦意乱,睡不好觉。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