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醍醐灌顶44(1 / 2)

赵瑗的这个提问倒是让赵构颇为欣慰,即将出阁的皇子能够忧思朝堂,便已经是在尽忠。

“自然是权谋,朝廷万事皆由人而起,御人之术便是权谋。”赵构不假思索的说道。

“官家之言儿臣颇为认同,且有一番理解还请指正。”

赵瑗摆出一副讨教和受教的样子,便是要将自己对于现在朝堂的现状和理解全盘托出。

“哦,不妨说说。”

赵瑗的这个话让赵构不由得提起了兴趣,他也是想着借机考察一下自己这个养子对于朝堂的理解。

而对于赵瑗而言,同样也是展现自己的难得机会。

“儿臣以为朝廷权谋最重要的便是平衡。重臣与重臣之间的平衡,便是左右平衡。文臣与武将之间的平衡,便是文武平衡。高官与低阶之间的平衡,便是上下平衡,如若平衡一破,势必权臣当道,武将篡权,臣子对立。”

赵瑗明白自己说这个话是要冒风险的,因而只能是先点到为止,至于其中的深意便是要靠官家自己去悟。

“左右平衡,文武平衡,上下平衡。”

赵构嘴里不停的喃喃自语,细细的琢磨着赵瑗的话,其中的道理其实非常浅显。

但是对于皇帝而言,身在局中往往浅显的道理也很难看得清楚。

而一旦有人能够直击要害之处,往往会有醍醐灌顶之感。

其实朝堂的平衡之策对于任何皇帝而言都是基本功。

只不过赵构一直被金人追在屁股后面,对于秦桧的依赖过大,才造成眼下一相独大的局面。

“儿臣不过有感而发,借此机会向官家讨教罢了。如有何错漏,还望官家多多指正。”

赵瑗的这番话便是隐晦告诉赵构,秦桧的左丞相一职如若没有右丞相牵制,则会权臣当道。

文臣的祸害往往不比武将差,并且一味投降并非良策,而要懂得利用好武将来平衡时局,因而必须要能够做到文武平衡。

这些事例,历朝历代都是屡见不鲜,那么继续下去大宋自然也不会例外。

“左右平衡、文武平衡谈何容易。危局重重之下,谁能破局朝廷便需要仰仗谁。并非左右相互牵制那么容易。”赵构说道。

面对赵瑗说的这些,赵构心中自然明白。

但是在他看来,秦桧能够牵线让金人回到议和上面,能够确保自己这朝廷的安稳。

这也是赵构将秦桧提拔到左相之后,暂时不设右相的缘由。

敏感时刻,他需要秦桧努力为自己卖命,从而不想在权力分配上刺激对方。

“儿臣斗胆说一句,冒犯之处还请官家恕罪。堂堂大宋,破局之人大有人在。秦相可以,那么岳飞也可以,只不过看用何种破局之法。既然当下以武促和,则完全可以左右平衡,文武平衡。”

赵瑗此话算是提醒赵构,委屈求和的那套既然暂时搁置,那么就下定决心以武促和。

想要以武促和能够实施,那么分散秦桧的相权,从而才能左右平衡。

重用武将并且放心大胆的去用,让朝中主战派能够发出声音,才能达到文武平衡。

“瑗哥儿有为朕分忧之心,可谓至忠至孝,然而朝堂之事远非说起来那么容易。”

赵构没想到赵瑗竟然说出这样的话,虽然心中有些不悦,但还是能够看出对方是在忧国忠君。

“儿臣既为赵氏子孙,自当为官家和朝廷着想。如若将不能平衡臣子,恐将来朝堂之上一旦有曹孟德与司马昭之流,则悔之晚矣。”

南宋绍兴议和之后,秦桧借助议和之功并且有金人扶持,从而完全达到了权力的顶峰。

金人的一句“不许以无罪去首相”,不但成了秦桧的护身符,还让他权倾朝野。

最后秦桧在巅峰之时能够封王、加九锡、建生祠和献祥瑞,可以说无论是官位、爵位还是权力都已然到顶。

要知道加九锡不仅代表了对臣子的最高认可,也是一种荣耀的表现。

历朝历代,皇帝被称为“九五之尊”,而“九”在这里具有特殊的意义,使得九锡成为了皇帝对臣子最高的赏赐。

而历朝历代加九锡者当中,大多都是谋朝篡位之人。诸如曹操、王莽、司马昭、刘裕和杨坚等等。

如若说后面秦桧权力有多大,只差最后一步,那便是要官家禅让皇位了。

正是因为有后世的这些记忆,才让赵瑗不得不冒着被训斥甚至责骂的风险来规劝。

这一步是他必须要走的一步,只有逐渐让朝堂回归到平衡,才能一步一步的扳倒秦桧。

想要赢得储君之位,那么扳倒秦桧是必然之路,并且是毫无退路的争斗。

“曹孟德?司马昭?”

赵构细细的品味着赵瑗方才说的话,口中不禁念叨着。

作为皇帝,最担心的事情便是皇位和江山的丢失。

最不愿意的提及的便是诸如曹操和司马昭这类人物。 虽说赵构也算是南渡之后的开国之君,对朝堂的把控自然远远胜过汉献帝之流。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