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醍醐灌顶44(2 / 2)

但赵瑗提及的这些事情,显然让他引起了警觉。

赵瑗的这番话,可以是臣子对于官家的谏言,可以是养子对于养父的规劝,可以是赵氏子孙对于江山社稷的忧虑,还可以是未来储君对于皇帝的建议。

这么多的角色集于一身,发出如此振聋发聩的声音,赵构不会不明白其中的深意。

“先帝梓宫、太后还朝,江山稳固,此等大事不应系于某位臣子一身,而应该是官家掌控,众臣子齐心协力方能功成。”

赵瑗非常清楚这个时候官家最想要的是什么。

议和只不过是个手段,而这个手段明显缺乏进取心,并且议和的结果无非就是为了贪图安稳。

至于先帝灵柩和太后还朝,不过是赵构尽人子本分罢了。

如果为了达到这些目的,把希望寄托在某人身上,一旦所托非人则全盘尽失。

这个道理赵瑗明白,赵构必定更加明白。

“瑗哥儿所言之事,朕再思虑一二。”

赵构听到这里,已经有不想再听下去的意思。

对于他而言,被一个十六岁的少年郎在这里教育,似乎面子上挂不住。

并且对方说的许多话,不但非常有道理,还句句都说到自己心坎上了。

“儿臣只不过出阁在即,不能常伴官家左右,一些所思所想,僭越冒犯还请官家治罪。”

赵瑗非常清楚,影响赵构达到朝堂平衡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但眼下自己的这番话显然对官家的触动极大。

想让主战派能够再次逐渐走上朝堂,成为牵制秦党的一方重要力量,已然开了个好头。

“无妨无妨,瑗哥儿一片忠孝之心,朕又何尝不知。王府属官如有中意之人可告知大宗正,侍卫之事杨沂中自会处置。至于凤凰山之府邸,交由临安府去办即可。还有何事要办一并告之朕。”

赵构明显是把话题转移,从而避免了彼此之间更大的尴尬。

同时这一番话也表示召见即将结束,出阁所有的事情都已经交代完毕。

但并不代表这番平衡之术他不认同,反而从内心颇为受用。

只不过臣子的话再有理,皇帝也只会在内心接受,并不会表露于外在。

他也不愿意看到秦桧在朝堂的权柄越来越大,更为期待能够主战与主和的相互牵制。

或许赵瑗的出阁,真的如他所言能够让朝堂起到更为平衡的状态。

对于皇帝而言,臣子们相互争斗,便能够让皇权愈加稳固。

只有保持平衡,皇权和皇位的威胁才不会存在。

“儿臣谢官家厚恩,只是……”

“有何顾虑,说与朕听。”

“只是凤凰山府邸乃是枢密使张俊所有,儿臣想出宫见见张枢相,一并将府邸之事敲定。”

一般而言,未出阁的皇子要出阁并非那么容易,并且是私下接触朝中大臣。

因而如若没有官家的首肯,冒然出宫则必定会引起诸多猜疑。

“准!”

赵构想都没想便痛快答应,毕竟赵瑗都即将出阁,且不过是为了府邸之事,自然不必要束缚太多。

赵构望着自己眼前这位既有雄才大略又有进取之心的皇子,心中难免一阵阵感慨。

他的眼神里充满了欣慰和自豪,但同时也流露出一丝无奈和自嘲。

赵构似乎看到了自己曾经的影子,那个年轻时充满激情和斗志的自己。

然而岁月的蹉跎和世事的打磨,让赵构变得越来越懦弱和求稳,他已经失去了当年的勇气和决心,甚至已然不思进取,苟且偷安。

赵构想起了自己年轻时的经历。

那时自己还是一个英姿飒爽的少年,有着无限的憧憬和梦想。

然而,靖康之变的发生,让他失去了一切。

他被迫逃亡南方,延续了大宋政权,但内心深处却充满了恐惧和不安。

他害怕再次失去,害怕受到伤害,于是他变得越来越谨慎,越来越保守。

相比之下,赵瑗则完全不同。

有着坚定的信念和勇气,他相信自己能够改变大宋的命运。

并且能够积极进取,不断地寻求机会和挑战,整个眼神里都充满了自信和决心。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