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肺腑之言43(2 / 2)

在官场上,被人追捧和恭维是一种权力的象征,也是一种心理上的满足。

官家也就喜欢被人环绕着,听着那些阿谀奉承的话语,享受着被人尊重和敬仰的感觉。

这种感觉会让他感到自己的存在有价值,也会让他更加自信和自满。

“儿臣能有今日,都是托官家洪福,因而儿臣之福自然便是官家之福。”

赵瑗见状便立刻乘胜追击,说了一通连自己听着都恶心的话。

“看着瑗哥儿一步一步成长,朕心甚慰!”

“儿臣即将出阁,日后恐难以日日服侍在官家左右,还望保重龙体,切莫为国事所扰。儿臣亦会竭尽全力为君分忧。只是有几些事情不知当讲不当讲。”

赵瑗见已经把氛围调动得非常和缓,便趁机想要把自己的所求表达出来。

“今日便是朕与汝父子二人,难得一诉衷肠,但说无妨!”

“儿臣想向官家讨要两个伴读和王友。”

对于将来王府的属官和侍卫,赵瑗觉得这些找大宗正和殿帅杨沂中便可私下解决。

但伴读身份较为特殊,如若不开诚布公的说出来,难免引起官家将来猜忌。

伴读只不过是跟随 一起读书的,并无官职,但王友乃是王府属官,职责乃是侍从或者幕僚。

赵瑗将二者合二为一,便是尽力不让这个职位显得突兀,从而避免难以达到目的。

“讨要何人?”

“韩世忠长子韩彦直与岳飞三子岳霖,与儿臣年龄相仿,精通武艺兵法,儿臣想让其既为把伴读又为侍从,平日还能监管成为质子,亦能从中掌握韩岳二人动向。”

赵瑗的这套说辞可谓是天衣无缝,把两人的作用能够用到极致。

更为难得是,这套说辞还能从朝廷和官家的角度出发,将这二人成为人质便是想朝廷之所想,甚至还能了解到一些韩岳两人的言行。

然而对于赵瑗而言,这一切无非是借口而已。

将自己和武将之间的明面上的关系距离拉得很远,甚至还有防备武将的感觉,这样才能让官家感觉自己并非有结识武将的嫌疑。

“准!”

赵构想也没想便答应了,这个态度让赵瑗不禁有些惊讶。

以往官家干什么事情都是左思右想,前瞻后顾的,怎么这么痛快就答应?

莫非官家也有感性的时候?

赵瑗回过头一想,自己的这番话完全是站在为官家考虑的角度,他有什么理由去拒绝呢。

“儿臣叩谢圣恩!先前在凤凰山看了一座庄子,甚为合适,还请官家恩准。与其居住闹市,不如远离喧嚣,沉下心读书,静下心忧国。”

赵瑗的话一出,让赵构感觉这个话怎么那么不像一个少年郎所说。

这一番感悟和理解,何其的深刻,远离朝堂的是是非非,才是真正的明哲保身。

曾经身为皇子和亲王的他,又何尝不理解这其中的深意呢。

他用一种异样的眼神打量着赵瑗,感觉自己的这个养子居然这么的成熟和老到。

“准!”

“官家能如此宽待儿臣,感激涕零,粉身碎骨都难以为报。”

赵瑗没想到自己提的两个要求居然就这么轻易的被答应了下来,完全出乎意料之外。

原本还以为会有一番苦口婆心的求情和纠缠,却是如此的顺利。

“瑗哥儿出阁之后,要好好读书,替朕分忧才是。”

对于赵瑗提的这两个要求,赵构心中如同明镜似的。

主战派拉拢这位有雄心壮志的皇子,已经不是什么朝堂秘密。

那么将岳飞和韩世忠的儿子纳入到伴读行列,也在情理之中。

对于赵构而言,朝堂之中的战和之争,并不是一件坏事。

朝臣们的争论和分歧,正是朝堂政治的一部分。

而他所需要做的,便是巧妙地利用这些争论,让自己的皇权更为稳固。这便是高明的御下之术。

朝臣们都是为了各自的利益而争论,他们的心中都有着各自的主张和谋划。

只要这些争论保持在自己可以控制的范围内,才能让朝堂保持稳定。

“说到分忧,儿臣还真有一事想要启奏!”

见自己的目的已然达到,那么现在便可以直截了当的说出自己对于朝堂的看法。

这个时机不得不说非常恰当,既是臣子离宫之前的肺腑之言,也是儿子独立门户之前的临别赠言。

“不妨说说看!”

“儿臣有一事想请教官家,朝堂之中何事最重要?”

赵瑗的这个问题,可以理解为皇子对于政事需求父皇的解惑,因而也并不显得那么的敏感。

可以看得出来,面对多疑的官家提这样的问题,可见赵瑗的这个提法必定是经过一番深思熟虑。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