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雾中的赶路人(1 / 2)

莫柳山早早吃完了饭,急忙收拾背篓、工具、材料,他今天要去石桥镇赶场。

流江镇及附近的场镇,赶场时间约定是“三天一小场,五天一大场”。赶大场比赶小场时人更多、更热闹,生意也更好。做箩筛的手艺人经常游走在各个乡下、场镇,有时天晚了就只好客居他乡住上一晚。

莫柳山做的箩筛在流江镇周围远近闻名。他的大竹背篓里面常年装作做箩筛用的筛眼布、薄木板、各种型号的竹篾条;背篓内绑着一圈竹夹板,上面插着几把锋利的箩筛刀、手工钻等工具;背篼的外面吊着几个做好的大小各异的箩筛。走在路上,箩筛客背篼外的大小圆箩筛,随着人的步伐而左右晃荡,成了箩筛客的招牌。

莫柳山在堂屋里收拾好背篓里面的工具和材料,准备把平时做好的几个箩筛挂在背篼外。他把箩筛上的绳子往背篓的竹眼里穿,然后系一个活结。

今天早上太奇怪了,莫柳山连续绑了三次,三个箩筛都绑不上!刚把箩筛绳子系好,一个个就掉落在地上,咕溜溜地往问兰睡觉的房间方向滚去。

“一大清早的,怕是遇到鬼了喔!”

莫柳山嘟哝着,看到滚去的三个箩筛在问兰的房间门口不停地打转,他感觉有些异样。

莫柳山立刻神情严肃起来,从背篓里取出锋利的箩筛刀,来到问兰房间口,嘴里念念有词,挥舞着箩筛刀,在房间的左右和上中下几个方位劈了五刀,地下的箩筛立马停止了转动。

莫柳山拾起箩筛,回到堂屋里,重新把箩筛往背篓上绑,这下很顺利,迅速就绑好了五个大小不同的箩筛。这一折腾,时间不早了,莫柳山赶紧背起背篓。

不知道什么时候莫问兰起了床,她跑到堂屋里,拉着莫柳山的衣角,仰面说道:

“爸,我要跟你一起去赶场!”

“一个小孩子家家的,跑这么远的去干什么呢?”

“我不小了,都满八岁了!我还没有出过镇子,想去看看石桥镇的热闹嘛,你就带我去嘛!”

问兰央求道。

莫柳山略微沉吟了一下,说:

“好吧,好吧,赶紧走!路上不准说脚痛、肚子饿这些哈!”

父女俩刚出门,突然一个背着个大布包的白衣小男孩跑到了莫柳山面前,从包里掏出一枝白色菊花递给了他,然后一言不发转身就走了。

莫柳山拿到菊花,呆望着走远的小男孩的背影,若有所思:

“这不是昨晚遇到的那个陌生小男孩吗?怎么会是他来送信物呢?八年一个周期,算起来今天刚好是又一个八年的第一天!五行门新选的风信使已经出现了,新任的通灵子又会是谁呢?”

来不及细想,莫柳山要抓紧时间去赶场做手艺,他快步朝镇外走去。

“小白兔,小白兔,你来干什么?”

问兰也认出了方如风,她大声喊道,见父亲已经快没入秋天早上浓浓的白雾中了,问兰赶紧小跑着追了上去。

转过镇东头的小路,经过土地庙旁的大黄桷树,莫箩筛客走入了狮子山的山路。在这条山路上行走约半个时辰,下山后就可以看到山脚下宽阔的官道。沿着官道再走大约半个时辰,就能够抵达石桥镇。

进山后,转过一个弯,盘山路的右边是险峻的悬崖,左边则是流江镇的坟山。这里是狮子山中风水极佳的阴地,宽阔僻静,树木茂盛,一块凹进的平地背倚山崖,就像一把椅子。一堆堆大小不一、或新或旧的坟包沿着山势延伸,参差不齐地散列着。

晨雾越来越浓,如棉花团一般在山间滚涌着,往人的脸上扑来。山路上静悄悄的,连一声鸟鸣和虫叫都没有。莫问兰饶有兴趣地对着雾团挥舞着手劈来劈去,欣赏着山间的景色。

进入坟山,走着走着,莫柳山的头开始变得昏昏沉沉,人变得迷迷糊糊,脚步渐渐慢了下来,整个人踉踉跄跄的行走着。

“噼噼啪啪”

突然,莫箩筛客背上悬挂的箩筛,互相撞击起来,发出清脆的响声。

莫柳山一惊,人立刻清醒了许多,他心中一凛:莫非遇到了什么莫名其妙的东西?通灵的箩筛刚才发出了警讯!

莫柳山立马反手从背篼边摸出了他学艺时,师傅传给他的那把箩筛刀。这把刀全由精铁打成,通体黝黑,刀身手掌般宽大、刀刃雪亮,刀柄是四棱形、半尺长。

他挥动着箩筛刀,对着前后左右“刷刷”劈了几刀,刀把浓雾劈开几道缝,眼前的浓雾骤然退去,几个漂浮的人影突然从他身边闪开!

莫柳山的精神头恢复了过来,察觉到周围的影子,他心中大惊,持刀大喝:“是什么人?还是什么鬼?赶快给我现身!”

几个影子发出森森的“呵呵”冷笑声,在莫柳山的前后左右飘来飘去,一会出现,一会又没入雾中。

莫柳山停在原地,紧握箩筛刀,不停地在自己身体周围画圈,严严实实地护住自己。

突然一个影子扑向他背后,伸向他背篼里系着的檀木小箩筛,那是莫柳山的法器!

“看刀!”

莫柳山一声怒喝,一转身,一道刀光就迎向后面的鹰爪。

“啊!——”

一声惊叫,影子又没入了雾中。

接着听到一声轻呼:“闪——”。

周围突然就静了下来,浓雾也变得稀薄了。

莫箩筛客静静地观察了几分钟,再也没有什么动静。于是,他放下刀,加快脚步往前赶路。

来到山路的尽头,天色明亮了许多,雾也变得稀薄了许多。

突然,前面又出现了影影绰绰五个人影:一个头上缠着蓝色头巾,一个身穿青色官服,一个裹着灰色长袍,一个穿着黑色紧身衣,最醒目的是一个穿着大红短褂的人。

莫柳山定了定神,用他多了根手指的右手大拇指轻轻在刀刃上刮了几下,试了试刀锋。他深吸了口气,快步朝那五个人影追了上去。

前面的五个人仿佛背后有眼,感觉到后面有人追赶,他们也在雾气中狂奔起来,朝着前面宽阔的官道奔去。几个人随着秋雾的飘荡,一会出现、一会隐没。

莫箩筛客背着笨重的竹背篼,始终无法追近前面的几个人,他只好放慢了脚步,停止了追赶,站在路口等着问兰赶上来。

“爸,刚才那几个人是什么人啊?”

终于莫问兰气喘吁吁地赶了上来。

“好吧,我边走边给你讲嘛”,看着逐渐消失的这几个奇奇怪怪的人的背影,莫柳山想起了师门中的传说。

“你老子我是五行门的木门弟子,你晓得五行门吗?”

问兰摇了摇头,有些迷惑。

“呵呵,你肯定不晓得,江湖中知道五行门的人少得很呢”。莫柳山有些得意:

“五行门是江湖中的奇门,主要流传在川陕甘山区,传说“五行门”的祖师爷是鲁班,鲁班著有《木经》一书,此书中记载有大量精巧奇妙的法术。三国时蜀国丞相诸葛亮北伐,为了解决路途遥远运粮的问题,找到一名木匠制作了木牛流马,木牛流马不用吃喝,就能驮着粮食自动灵巧地行走在崎岖险峻的蜀道。制作木牛流马的匠人就是咱们五行门的传人。”

“诸葛亮我知道,这个木牛流马的故事我也听评书听过!”问兰高兴地插话。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