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开科取士112(2 / 2)

泼天大喜砸在湖广身上,湖广表示一定为皇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可等朱棣攻入北京的时候,他立即抛弃建文帝,带着全家老小跑到朱棣那里上班。

而被建文帝降为榜眼的王艮,则从容饮毒酒自尽,以身殉国。

扯远了。

如果你非常厉害,在乡试、会试、殿试中都考了第一名,也就是传说中的“连中三元”。

那你家祖坟上岂止是冒青烟,简直是要喷火。

三元及第才千顷,一品当朝禄万种。

这是受万人敬仰的荣誉,平均一百多年才出一个。

这几年战乱,在南京的时候虽然也搞了几场科举,但因为各种各样的因素,都没有很顺利的举行。

导致大明的科举基本上从洪兴自云南起兵之后就断了。

兵荒马乱的,有时候连朝廷在哪里都不知道,更别说考试了。

现在天下暂时太平了,开科取士这件影响全天下人读书的大事,刻不容缓。

科举考试的内容主要以“八股文”为主。

虽然在后世,八股文一直遭人们诟病,但洪兴知道,以目前的社会形态,八股文的存在很有必要。

如果胡乱改革八股文,只怕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所以对于科举考试的内容,洪兴打算依照旧制,一字不改。

不但不改,洪兴还要扩招。

他现在的大明帝国非常需要人才。

很多偏远一点的地方甚至连县令都没有,有的处于无政府状态,再不想办法派人去管理就要乱套了。

洪兴五年八月,大明帝国第一次正式的科举考试开始了。

特事特办,这次的乡试没有等三年这种说法。

八月之前,各县把符合乡试的名单报上来,等到考试的时候直接来考就行。

洪兴考虑到大明对人才的需要和近二十年没有科举考试的缘故,他适当的把乡试的难度降了一点,把人数限制也放宽了一点。

这些读书人犹如久旱逢甘霖,纷纷拿起笔墨参加考试。

于是,第一轮乡试结束之后,全国各地报上来的人竟然有两千多人。

洪兴看着名单上的这么多人,转头厉声责问负责乡试的负责人。

“怎么会有这么多人?虽然说是扩招,可你们也不能这么乱来吧!”

这位负责人也没客气。

“皇上,不是你说的要很多人吗?”

洪兴很吃瘪。

他觉得其中有猫腻,想派人下去查一下。

但是手下的大臣却告诉了他一个很残酷的事实。

“皇上,你这一查没个小半年是完成不了的。到时候万一案子还没查清,会试就到了,这要是耽误了会试,那这些读书人这一年基本是白干了,那样会出大乱子的哟!”

一口吃不成胖子,现在收不了场,洪兴只能哑巴吃黄连,有苦自己咽。

无奈之下,洪兴只能在后面的考试严格把关。

终于,在洪兴的严格把关之下,殿试之后,大明洪兴五年取的进士有四百多人。

这已经是一个非常离谱的人数了。

要知道在之前的科举考试当中,每榜取的人基本上都在三百人左右。

要不是隔了二十年才重开科举,洪兴也不敢一下子就取这么多人。

两千多人取了四百多人,那剩下的人怎么办?

别慌,洪兴早就在他的新学堂里为他们留好了位置。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