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开科取士112(1 / 2)

明代的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

乡试并不是在你们乡上举行的考试,而是省一级的统考。

而且乡试也不是你想考就能考的,一般三年才有一次,由各省出题考试。

在这一级考过了的就叫举人。

乡试第一名也叫“解(jiè)元”,是三元里面的第一元。

著名的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唐伯虎也叫“唐解元”,正是因为他当初乡试第一,才有了这个美誉。

这个举人可不得了。

不但有资格做官,还可以免除赋税和徭役,见到县太爷也可以不用下跪,地位瞬间飙升几层。

所以我们熟知的范进先生在中了举人之后受不了这人生的大起大落,一下子就疯了。

乡试过了,高兴完了之后也要赶快打好包袱行囊,准备进京迎接人生真正的考验——会试。

会试是由礼部主持的全国考试,在考完乡试的第二年春天,全国有资格参加会试的人都来到京城考试。

影视剧里看到的进京赶考,考的就是会试。

有的人会问,那时候治安那么差,土匪盗贼横行,这些读书人进京赶考途中会不会遭到抢劫。

答案是会也不会,但基本上不会被抢。

要知道,古代对读书人可是非常尊敬的。

在那个识字率非常低的时代,很多人的家书基本上都是靠别人代写的。

还有一点,万一你抢的这个人去参加会试考中了。

那你就等着挨收拾吧!

因为搞不好这个人的身份一下子就从一个落魄的书生变成了大明的官员。

你觉得他会放过一个曾经抢劫过他的人吗?

会试考试第一名叫“会元”,是三元里面的第二元。

通过会试的精英们面临的最后一道考试是殿试。

也就是皇帝的面试。

殿试过后,皇帝和大臣会根据考生的表现来划分档次。

共有三甲,一甲只有三人,叫进士及第,也就是我们熟知的状元、榜眼、探花。

二甲若干人,叫赐进士出身;三甲也是若干人,叫赐同进士出身。

殿试第一名叫“状元”,是三元里面的第三元。

能进入殿试基本上已经是帝国最优秀的人才了。

面试这一关非常考验一个人的真实水平。

回答问题的时候皇帝会仔细观察你的临场反应。

看你是否才思敏捷,是否对答如流,是否符合皇帝心中的状元形象。

前面两点考的是硬实力,只要皇帝不傻,基本上问几个问题心里就有底了。

但最后一个形象问题,那就是软实力了。

朱元璋开了一个不好的头,导致大明一朝的皇帝在对待状元的时候,非常注意形象问题。

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搞了第一次科举,状元原本是郭翀(chōng)。

但是老朱看到郭翀长得丑,不符合他心目中的状元形象,把长得帅的吴宗伯提拔为状元,把郭翀弄为榜眼。

郭翀明面不敢对老朱有意见,但私下和朋友吹牛聊天的时候,常常以状元自称。

同样的还有他的宝贝大孙子建文帝。

当时王艮原本已经被钦定为状元了,但是建文帝得知王艮长得有点对不起观众。

作为外貌协会的会长,建文帝肯定不允许自己的状元郎是一个相貌丑陋之人。

于是就摘了王艮状元的帽子,把他降为榜眼,让原来的第二名湖广升为状元。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