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全国第一例个体饭馆(2 / 2)

外国文学不行,那么后世新颖的题材呢?

方兆中想过薅大刘的羊毛。

刘慈欣的作品,文笔剧情都是没得说的,作品属于科幻题材顶峰中的顶峰,但问题还是老问题,科幻题材太先进了,先进的不适合在这个时代出现。

《三体》如果出现在1979年,大概,可能,也许,根本没有热度可言,或许连过稿都困难。

至于什么玄幻仙侠,奇幻幻想,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以及李火旺的精神病人生,就更加不适合当下创作了。

思索片刻,方兆中提笔在稿纸上写下两个大字。

《风声》。

《风声》原著创作于于2007年,由作家麦家发表于《人民文学》,后来由高群书、陈国富两位导演联合执导,改编为家喻户晓的谍战电影。

能登载在《人民文学》上的小说,主旋律和审批方面是完全不用担心的。

而谍战文最大的好处是,它既属于军事题材,也足够题材。

从49年建国开始,我国文坛涌现的军事题材小说多如牛毛,譬如1954年出版的《保卫延安》,1955年的《夜袭粮站》,再到1980年徐怀中的《西线轶事》……

但这类小说的着重点都在于正面描写军队生活,或以刻画宏达的战争画面见长。

出类拔萃的谍战小说,至1979仍是空白。

方兆中算是在选材方面取了个巧。

眼下他要做的,并不是把整部长篇《风声》还原出来,而是尽可能删减、浓缩,截取成一篇两万字的短篇小说。

两万字,容纳整部《风声》的剧情显然太过臃肿,也不切实际。

因此,方兆中并不急于把整部风声全部写完。

他要投的是一部用来试水的短篇,这篇两万字的短篇正正好可以写到张司令截取延安的密电,给阅读者留下一个充满悬疑的钩子。

这样一来,后续如果要将《风声》扩写成长篇,在流程上也会容易很多。

内容考虑好了,下面就该考虑投哪家报刊了。

1979年始创的报刊业……

一道灵光闪过方兆中的心头,他转瞬便有了主意,于是埋头动起笔来。

“一九三七年八月,日本鬼子在杭州城里扔了不少炸弹,据说现在钱塘江里还经常挖出当年鬼子扔下却没有开爆的炸弹,连厂家的商标都还在……”

“……肥原会意地点了个头,走到案台前,察看起窃听的设备。设备都摆在用床板搭成的一张长方形台子上,主要是一对功放机、一只扬声器、两套耳机、一只听筒、一组声控和转换开关等……”

“……肥原抬起头,假模假式地露出一脸慈善,对吴金李顾四人好言相问,‘你们谁是老鬼呢?吴金李顾四,你们谁是匪?’声音软软的,绵绵的,像一口浓痰。”

方兆中顿下笔,把句号画在了这里。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