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全国第一例个体饭馆(1 / 2)

街道办主任办公室。

“个体饭馆?”

办公桌后,街道办的老陈主任被冯大妈的三言两语吓了一大跳,这个戴着黑框眼镜的小老头今年便过花甲,但还坚守在岗位上发光发热。

“我说老陈,你这党性可不够坚定,咱们现在虽然是摸着石头过河,可也得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啊!”

冯大妈则显得从容不少,五分钟前,她刚把方兆中想要牵头承办一家个体户饭馆的事情,以及他所说的“三头理论”转达给老陈主任。

“这想法也太大胆了,别说咱们县区,就是燕京市里,中轴线内,也没人敢弄个体户饭馆啊!”老陈主任站起身来,背着手走了两步:“而且,这事咱们街道办肯定批不了,我看啊,如果真要搞饭馆,得打报告给市里工商局才能定准。”

老陈主任虽没明说,冯大妈却很知道他的意思。

个体饭馆的性质,不同于目前县市里的合作社,而今全国范围内的所有饭馆都是国营,如果真有一家个体性质的饭店诞生,不仅是对旧有体制的冲击,也会牵动各方的利益。

远的不说,就说昌北县里大大小小的国营饭店,端菜的,掌勺的,收银的,采买的,恐怕都不会愿意有一家个体饭馆开在自己隔壁。

阻力很大,还要尽可能调和矛盾,确实不是他们一个小小街道办能做决定的。

“老陈,老实讲,我一开始听兆中说想办个体饭馆,也是你这个反应。”

冯大妈端着搪瓷水杯,也站起身来:“但我认为,目前的大形势就是一步一步开放限制,如今大前面里都在摆摊,允许饭馆个营是迟早的事情,与其做人家的凤尾,倒不如自己做鸡头!”

老陈主任看了看冯大妈,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

冯大妈即刻会意,笑道:“我知道,枪打出头鸟,如果换了其他人来说这件事,我也会思量思量再思量,但兆中家的情况,恐怕是眼下最适合做这件事的了。”

老陈主任沉吟了一会儿,最终决定道:“总而言之,咱们只负责打报告,批准与否都得市里决定,咱们只做送信的那个。”

“有这句话就够了!”

……

要想成立饭馆,当务之急就是向工商局申请营业执照,只要执照能审批下来,其他麻烦都不值得一提。

方兆中早打好了申请报告交给冯大妈。

照理来说,街道办不管营业执照的事,不只营业执照,连成立饭馆这事儿实则都不用和街道办打招呼。

方兆中这样做的原因很简单,昌北县毕竟是座小县城,人情关系密切,让冯大妈帮忙走动,比自己傻乎乎的在机关之间跑腿要方便得多。

当然,事后肯定是要感谢冯大妈的,这茬方兆中一早就和老妈张桂花通过气。

申请报告递了上去,按他的预计,县里工商局肯定不敢私自审批,毕竟全国头开先河的事,至少得燕京的市级工商局来办,这么一来一回开会走流程,最少也得十天半个月。

方兆中也就有了空暇时间,来思考他的文学事业。

到底该从哪一步走起呢?他很早一段时间就开始思索这个问题。

他想过外国文学,这时的外国思潮领先时代,创作风格新颖,很能吸引人的眼球,但问题在于此时的国内环境并不适合外国文学生根发芽。

就连改开都在摸索着过河,他要是太先进了,指不定哪天就被查水表。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