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日常(2 / 2)

首先是因为陈兴没记住太多诗,毕竟前世需要花时间挣钱养家,除了一些名句,名篇,其它早已忘却。穿越必抄的李白名篇《将近酒》,陈兴只记住了几句。反而初中学到的,杜甫《石壕吏》,陈兴却是印象深刻。

而且汉代的诗与唐代在表述的风格上应该是有区别的。拿刘邦的《大风歌》与唐诗对比一下便知道了。

其次是他才3岁,他不可能写出诗,毕竟写诗需要经历、意境和感悟。假如你现在写出《静夜思》,别人就会疑惑,你都没离开过家,何来思乡之情呢;再假如你现在写出《登高》,别人就会疑惑,你一个3岁的小屁孩哪来人生半百的感悟呢?

当然也可以去捉一只大鹅,然后抄一首《咏鹅》。那之后只能想想自己脑子还有多少写物的诗词可以抄了。

而陈兴为什么要出名呢?

因为在这个荒诞的汉末,你只要出名,你才能有机会入大人物的眼,有入朝为官的机会。他们会顾忌你的名声,不会被轻易的杀掉你,除非对方真的忍无可忍。

更重要的是陈兴成为神童,那他之后所做的事才不会被质疑,毕竟他是神童。综合各种方法,目前最好的扬名办法,就是背书。

陈兴每天都会读《论语》,然后跟吕夫子讨论里面的内容。短短二个月的时间他便把《论语》完整的背了下来,并且结合自己前世的知识,和吕夫子讨论书的内容。

这事很快被宣传出去,神童陈兴便在海曲县出名了。

陈昭非常高兴,毕竟他成了神童他爹。于是陈昭更热衷于教陈兴认字和读书了。陈兴得到了陈昭的重视的同时,也得到了更多的资源,时不时还可以接触到朝廷的公文,方便他了解形势。

陈兴借机跟陈昭要了一些竹简,空闲时便会把前世的经验与知识记录下来。尤其是关于汉末战争和农业的知识。

前世陈兴的爷爷是小镇一位粮管所的工作人员,自小便给他讲农业知识和中国农业发展的历史,希望以后陈兴也能顶岗他的父亲。而他的父亲是80年代顶岗上去的。以前陈兴接触最多的是关于农业方面的知识,偶尔也会去粮管所玩。可惜是03年,人员精简,陈兴的父亲下岗了。当年他正在读初中。

而且陈兴是在农村长大,闲时还要去放牛和干农活,所以他熟悉粮食的种植和各种农具。但现在他也只能从头开始学,因为汉末的农作物和21世纪的相差太多了。既没有优质的杂交改良品种,也没有化肥农药,更没有先进的生产设备。而且他现在身处徐州,这里的气候与他熟悉的南方不同,一切只能重头开始。

陈兴除了日常课业外,还会看农书,通过吕夫子,他拿到了《氾胜之书》。从这书中,他了解了汉代耕作的规律和主要农作物的栽培方法。

私塾里有部分孩童虽然对陈兴神童之名心生嫉妒,但也没有做出格的事。日子就这样相安无事的过着。

就在陈兴4岁那年,周琳生了。这次她生下了嫡子。陈昭非常高兴,他给嫡子取名陈立。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