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日常(1 / 2)

私塾是周家组织的,主要任务是教育周家及其附属家族的幼童。

在汉末,世家及豪强的庄园式经济已经形成,往往一个世家豪族内部就具备完整的生活组织。

一个地方豪族不仅控制着周边大部分田地,还有依附于土地的几千甚至上万的佃户。大庄园里面从种粮、打铁、木工,私塾等都一应俱全,形成完美的闭环。

周家的私塾共有30名学生,这些学生大部分是周家的子弟,少部分是附属家族的子弟。私塾的老师主要是周家族人担任,同时也聘请外面的名师定期讲课。老师的名声越响亮,那作为他的学生,说出去也更威风,更好谋得前程。

“正月农事未起、八月暑退、十一月砚冰冻时”,汉代孩童会安排在农闲时入学。但周家不同,所有学生都是脱产入学的,不需要考虑农时。

而主要学习的内容是“四书五经”“六甲五方书计”“君子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等。

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学习的课程也不同。陈兴和陈灵因为是刚来,所以被安排去学习认字。

跟着陈兴和陈灵启蒙的有5个小孩,分别是周家的主家一脉,6岁的周冲和6岁的周贺;附庸家族孙家,6岁的孙英和6岁的孙宏;附庸家族程家,6岁的程瑀。

由于大家都是围绕在周家这颗大树下,各自的身份都能猜到,所以不会有人因为陈兴年龄小,而去欺负他。

年纪大的小孩因为不同的学习内容,所以大家基本是分散上课的。

教陈兴认字的是一个年龄大概是50多岁的大叔,他姓吕,原本也是个读书人,后因家道中落,只能来周家当夫子。

学习的内容是非常轻松的,在经历过前世应试教育的陈兴眼中,这启蒙教育真是“洒洒水”,完全没压力。毕竟每天只学习几个字,然后是练习写字,听老师讲故事,讲道理。

陈兴心道:“每天只教这么点内容,要学到何年马月啊!”。于是他只好每天拿着书本去请教吕夫子。

本来吕夫子对于陈兴这么小就来接受启蒙就有点意外,又见陈兴确实把内容掌握了,觉得陈兴是个神童,自然更格外的关注,也积极帮陈兴解惑。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陈兴已经学会了大部分的文字,有了基本的阅读能力了。然后他开始背书。这是陈兴想到的展现他价值的手段。对于一个小孩来说,想出名就要往神童二字靠拢。

为什么不选择写诗呢?这样出名会更快。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