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马喆(2 / 2)

真不知道建文小儿到底在干什么,竟然在离京城这么近的地方任由一个小小的知县将一县之地经营的如铁桶一般。

郑和心中震惊,却没有在脸上表现出来,而是换了一个话题问道:“某从城外进城的时候,看到城头上隔着不远就点着一盏灯笼,进城之后又见大街上也是隔着不远就挂着一盏灯笼,这些灯笼是一晚上都在亮着吗?”

“对啊!我家大人明确表示过,希望兴化城是大明第一个没有黑暗的地方,只要有光明,那些宵小之辈就不敢在兴化城作祟。”

“马大人的爱民之心,在下佩服,可是为了防治宵小便彻夜点灯,岂不是在无端浪费百姓的民脂民膏吗?”

“怎么可能,用来点灯的是一种叫做沼气的东西,听说是用从粪便中提出来的,我家大人独创了一种可以不用母鸡就能孵化鸡雏的绝技。

因此兴化城有不少养鸡大户,每年出栏的活鸡大量向四周售卖,四周的客商都需要提前预定才能拿到货。

而养鸡会产生大量的鸡粪,这些鸡粪不可以直接当做肥料肥田,需要将这些粪便腐化发酵,在粪便发酵的过程中就会产生大量的沼气。

我家大人说虽然现在技术条件不成熟,不能将这些沼气用在家庭中,做为煮饭、取暖的燃料。但是可以废物利用,用做城市的照明,为百姓夜行时提供方便。”

郑和没想到自己认为的浪费民脂民膏的灯油,竟然是粪便发酵过程中的废品,这让他对马喆产生一丝羞愧之心。

虽然没有明说,但是他在心里可是将马喆认作是赃官的。

他敏锐地发现兴化城有着太多大明没有的东西,尤其是屡次从店伙计口中说出的‘独创’,这意味着这些东西在整个大明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

这些东西哪一样拿到朝堂上都是足以名垂青史的政绩,可这位马知县却从来没有将这些东西上报到朝廷,此人要么是足够淡泊名利,要么就是怀有叵测之心。

郑和发现对这位马知县了解的越多,就越是看不透。

在大军下扬州之前,燕军对扬州上下的主要官吏都进行过一番简单的了解。

这位马知县履历很简单,是少有的本地人在本地为官的个例。

马知县名喆,字燎原。是土生土长的兴化人,家中父母健在,在马喆年少之时,家中不过几亩薄田,是典型的小农之家。

喆三岁能熟背《三字经》,五岁便能熟背《论语》,十岁之前已经通读《四书》,是远近闻名的神童。

然而在十二岁院试考中秀才之后,却如江郎才尽一般,屡试不第,最终也没能中举。

虽说马喆未能中举,但是凭着生员的身份,马喆开始四处游历,十二岁之后便很少在家中读书,马家的日子却因为马喆秀才身份,开始蒸蒸日上。

等到洪武三十年时,马家已经成了兴化县头面的人家,凭着马家雄厚的财力,以及由于胡蓝案太祖祭起的屠刀,大明到处缺官的时机,马喆以生员的身份在兴化县谋得一个县丞的官职。

洪武三十一年,上一任知县高升,马喆暂代兴化知县一职。

由于这一年太祖驾崩,新君继位,朝堂一时顾不上地方上官员调动,马喆头上‘代’字被拿掉,成了兴化县的父母官。

按理说这样的情况不会长久,一旦发现问题,就会出手将马喆调往其他州县。

可偏偏由于朝廷忙于削藩,逼的湘王朱柏自焚全家以示抗议,诸藩兔死狐悲,燕王朱棣趁势打出清君侧的大旗,发动了‘靖难’战争。

大明南北内战,朝廷的注意力都放在了平乱之上,只要各地赋税能够稳定上缴,谁还会去管兴化县一个小小知县是不是本地人,马喆的兴化知县一当便是五年。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