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马喆(1 / 2)

郑和好奇地问道:“不知贵地都有些什么紧俏的货色,在下也算走南闯北见识过一些世面,怎么没有听说过?”

店伙计撇撇嘴道:“你有独门买卖会告诉别人进货渠道吗?”

店伙计像看傻子一样的目光,让郑和很受伤,自己好歹也是燕王殿下身边的近侍,竟然被一个店小二鄙视了。

“不知贵地都有什么独门买卖?”

“精盐、香料这些货物都不提,就说我家大人独创的透明琉璃,那就是独一无二的买卖。”

“你家马知县竟然敢贩卖私盐,不怕朝廷杀头治罪吗?”

“谁说我家大人贩卖私盐了,那可都是官盐,每一斤盐出场都是交了足额的盐税,任何人不交税都甭想从盐场提走一斤盐。

外地客商之所以愿意从我兴化提盐,是因为我兴化之盐有三好。”

“哪三好?”郑和适时做了一回好捧哏。

“一白、二细、三净!”

这个时代制盐技术落后,精盐产量极少,加之一些无良盐商为了私利,故意在食盐中掺沙子,因此市场上售卖的食盐普遍质量不高。

就算是达官贵人吃的精盐除了没有沙子之外,也好不到哪里去。

郑和可不是没有见识的草民,他深知盐对于天下的重要性,正因为重要,又是百姓不可或缺的食物添加剂,自汉武以来盐都是官营。

淮扬自古产盐,因此扬州自古以来都是繁华之地,兴化能产盐倒是没有出乎郑和的意料,让郑和意外的是兴化的盐竟然是精盐,而且还是上好的精盐。

上好的精盐与普通的食盐可是有着几倍的利差,若是燕王殿下能从兴化弄到大量的精盐,不管是用来赏赐军将士卒,还是运到北方贩卖都是不小的利益,就是不知这兴化精盐能卖到多少钱。

“小二哥可知这精盐兴化县卖多少钱一斤?”

“本县商铺售卖精盐每斤十五文,普通百姓需持有本县户籍户贴,凭户贴购买,每户每月限购五斤。如我们这样的商铺采买,则每斤售卖二十文,不限购。”

郑和的眼睛亮了,精盐在兴化竟然如此便宜,只要能够大量采买,往北方一运,随随便便就是翻倍的利润。

“若是大宗采买,贵县是否会便宜一些?”

店伙计摇头道:“大宗货物交易都要到兴化商会,客官可以到那里去打听,您别问我一个小伙计。”

郑和见店伙计不愿意说,也没有继续追问,就算按照十五文一斤的价钱采买,也是利润丰厚,更别说更低的价格。

放弃精盐的话题,郑和又问道:“马知县在本县的风评如何?”

“我家大人就是兴化百姓的再生父母,没有马大人就没有兴化县如今的富足日子,谁要敢说一句马大人的坏话,不用街上的巡捕动手,兴化城的老百姓就能撕碎了他。”

郑和没想到马喆在兴化竟然有如此威望,这么高的威望对于朝廷,或者说对于朱家来说可不是什么好事。

这样的威望只要马喆振臂一呼,随时都可能拉起一支军队,掀了朝廷的桌子。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