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人才42(1 / 2)

马喆慢条斯理地端起茶碗喝了一口茶道:“本官的人生格言是‘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是否会增加岁入,不妨找一县之地试一试,如若征税征得的多了,百姓也欢迎新政,就说明新政深得人心。

若是征得税没多多少,甚至还不如原来的征税方式,百姓还怨声载道,那就说明新政不得人心,坚决不能施行。

我们在这房子里说多少都没有用,前朝诗人陆放翁诗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做事的态度。

杨大人反对的有理有据,不管最终的结果是对是错,都不妨碍杨大人的一片‘公心’。

之所以提出这样的建议,是因为这些措施在兴化都有实施,效果还很不错,百姓也非常拥护,至于这些政策放到大明的土地上能不能行,本官不清楚。

毕竟‘橘生于南为橘,橘生于北为枳’,或许在兴化是善政,到了大明治下就成了恶政也说不准。”

都是读书人,谁还能听不懂马喆话里的阴阳,这番话算是将大明这些文官彻底得罪了,合着他们这些人就是那生于北的‘枳’吗?

朱棣不想群臣与马喆发生更大的争论,及时开口道:“朕请马先生来镇江是为叙旧,诸位都散了吧。”

将众臣都打发出去,朱棣又吩咐郑和悄悄将夏原吉请回来。

等夏原吉再次返回花厅,朱棣看向夏原吉道:“朕知你少时家贫,不同于其他人,夏爱卿也认为新政不可为吗?”

夏原吉沉思了良久才开口道:“陛下,新政可为,但却不是时候,我朝现在需要稳定,大明现在经不起动荡了。”

朱棣与马喆对视一眼,嗯!眼神对了,这是自己人,能处。

“夏爱卿详细说一说,为何现在还不是时候?”

“陛下!任何时候新政必然是扶起一批人,打掉一批人,以地征税,不以人征税,很明显触动了很多人的利益。

陛下现在有多少可以支持陛下推行新政的人,若是支持新政的人太少,新政根本就推行不下去,前朝的‘熙宁变法’就是如此。

朝廷在没有做好万全准备之前,推行新政不是为民,而是害民。”

“夏侍郎认为什么时候才是推行新政的时候?”马喆开口问道。

夏原吉看向问话的马喆,沉声道:“马先生何必明知故问,想必马先生也跟陛下说过现在不是施行新政的时候吧。”

果然任何时代聪明人就是聪明人,包括杨荣在内,大明最顶尖的聪明人,你可以说他坏,绝对不能说他菜。

“既然夏大人认为新政能够解决大明的财政问题,除了有足够的人才之外,实施新政的前提是什么?”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