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劳资26(1 / 2)

朱棣还在琢磨马喆话里的意思,郑和忽然开口道:“马先生,你这话有问题,若是一个人耕种的越多,岂不是土地兼并的越快。

若是天下土地都兼并到少数人手里,那些失了土地的百姓又该如何活?总不能让这些失地的百姓活活饿死吧!”

“这就是新的生产力带来的新的生产关系的变化,若是耕种的生产力提高,必然会出现一个新的矛盾,那就是原本用于耕种的劳动力出现了剩余。

这些剩余的劳动力就需要一个新的生产关系容纳,那么什么地方能够容纳这么多剩余下来的劳动力呢?”

提出这个问题后,马喆不再说话,而是等待几人将他的这些话慢慢消化掉。

几人沉思良久,还是几次出入兴化城的郑和先开口道:“马先生,兴化城将土地集中起来,减少了耕种的人手,剩余的人手都被安排进了城内的工坊中做工。

这些进城的百姓放弃了土地,成为专业做工的工人,若是整个大明都能提高种植效率,那么就会有更多的剩余劳动力出现,这些剩余劳动力将会选择进城做工。

这就需要朝廷有足够的做工岗位安置这些剩余劳动力,朝廷这个时候不得不鼓励有钱人开办工坊,保证百姓有工可做,能够养家糊口。

如此一来,朝廷征税的对象就变成了拥有大量土地的大地主,和开办工坊的工坊主。本着谁交税,谁的地位高,未来士农工商的排位可能要做出改变。”

朱棣皱眉道:“首先土地过于集中,拥有大量土地的地主就有了与朝廷讨价还价的权力,若是遇到灾年,这些大地主不愿出售粮食,没有土地的百姓就算手里有钱也买不到粮。

到时候粮商囤积居奇,大户人家捂着粮食不卖,粮价飞涨,老百姓又如何承受的起。

这个时候朝廷要想安定社会就得向这些大地主妥协,如此两晋隋唐的门阀世家又会出现,而门阀为了自己的家族利益,甚至会挑战朝廷的权威。

这对天下一统形成了巨大的挑战,若是谁把天下搞成这样,谁就是华夏的千古罪人。”

姚广孝这时开口道:“这只是郑和的想法,根本不是马师的想法。”

对于姚广孝的维护,马喆不置可否地清了清嗓子说道:“郑公公说的大部分没错,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必然是土地兼并加快,从而会导致大量的自耕农、佃农破产,这些破产的百姓为了活命,只能涌向城市求活。

客观上为国家发展工业提供了大量廉价的劳动力,而发展工业就要有通畅的商路,只有贸易畅通,生产出来的商品能够快速卖出去,工坊才有足够的本钱扩大生产,雇佣更多的工人。

理论上这个时候,国家的基本形态已经发生改变,社会的最基层单位不再是自耕农和佃农,而是变成了农业工人与产业工人。

而地主也从普通的靠吃地租的普通地主升级为农场主,农场主与地主的最大区别是地主不在乎佃户种什么,怎么种,只要收获的时候按照约定的比例拿到属于地主的那一份收入就行。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