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周边水系31(1 / 1)

流过村子的,大致有三条水系,第一条就是北窑,相必不再多说,值得提一嘴的是,胡沟沿也算是北窑水系组成部分,它朝北流,然后和西边水渠汇聚,流向芦苇塘。芦苇塘的水,会顺着东湾的必经之路,从桥洞下面穿过,向南而去。

第二条水系,是在村子里面,从阿龙沟开始,流向前沟,前沟是我们村子最大的水域,里面鱼很多,是有人专门养的。我和二弟以前在这里用甩钩钩过鱼,都是三四斤的草鱼,个头很大。一般来说不适合下网,不如阿龙沟。夏天,我们还会在沟里面洗澡。

从前沟开始,水系开始分支了,一条继续向东流,流入一个深塘里面,那个水域我们一般不会去,没有浅滩可言。

另一条向北流,流入后沟,后沟就是伞把一样的,以前上面有桃园,周围都是枸杞,野菊花,风景独特。这是我们最喜欢钓虾的地方,不仅水域辽阔,而且树枝纵横,很多树都被放倒在水里,可以坐上去。而且,后沟一般会有绿藻,我们叫它“红面草”,因为有绿的,还有红的,像是一张饼一样,把水面完全给盖住。这个时候,很多人就会有网兜来捞红面草,然后带回家喂鸡,喂鸭子。当红面草盛行的时候,也是抓鱼的好时机,因为这时水下缺氧,他们会把嘴露出水面,你就会看到红面草在动,那么你只需用网兜一捞,保证十拿九稳。

最夸张的一次钓虾,是村里村外二十多个人一起围着后沟,那场面简直了,就像钓虾比赛一样。我大概此生只能见此一次,以后恐怕在无缘了,不过还是你现在的小孩子幸运,恐怕他们闻所未闻。

我印象中后沟起过一次鱼,几个人穿着皮衣,手里拿着电棍,身后的岸上放着一个电机。一群大人和小孩子围在岸上,看热闹。就在快要结束的时候,突然一个人大喊,我哩个妈嘞!然后,他周围的抓鱼的就看过去,一人一嘴,卧槽!岸上的我们也看傻了,一条大鲢鱼,太大了,跟一个十多岁的小孩子一样,一个筐都装不下!这是我到目前为止见过的最大的鱼。

这个分支从后沟继续向东流,流过一个弯,就和从北面来的小水系(就是太姥屋那条水系,因为没有途经大的水域,所以没有算三大水系内)汇合了。它们融合成一条向南迂回的水系,又和前沟的水系汇合,流进深塘里面去。

第二条水系比较复杂,自此才不过走了四分之一的路程,它还需要继续向东流,经过一片坟地,然后流入红艳沟(就是我钓出蛇的地方),从红艳沟开始又分出两个分支,一个顺着一个小桥洞继续向东去,和第一条水系汇合,形成一条大的水渠,水渠还分段,每段的地理环境都不一样,有深沟,有芦苇荡,有小溪流,还有湍急的浪……

然后,第二条支流,是流入,不是流出。是从大塘那边流过来的,就是去苔园那条小路上,西南方的鱼塘,有乌龟和野鸭的那个。富军沟(鱼塘)到大塘(也是富军沟),再到芦苇荡,再到水草地,然后到红艳沟。

到此,第二条水系先说到这,因为它还会和第三条水系再次融合。

第三条,就是南边村口的那条大水渠,很大,很长,它从最西边开始,流过我们村子,然后一路向东而去,沿途形成四五个小的水沟,里面鱼和虾都不少。它从一个树林开始(就是三弟被鸡啄的地方,也是王围孜高小教学楼后面),分成两个支流,一个支流穿过树林,向南去,沿途生成两个大的鱼塘,然后流向前沟(前沟大致是一个西边短,东边长,南边出头的卜字形)。

另一条支流继续向东,途径一座大桥,也是有桥洞(我们村子的桥大多都是单孔或者双孔的长洞状结构,像是水管一样)的那种,这里面形成两个浅水沟,桥西头一个,桥东头一个。继续向前,就像是一个山谷一样的水域了。这片地势比较高,水流在离地面七八米以下,岸两边都是树林,西北方还有几户人家,不过早已没人居住了。这个小山谷不是直的,而是一个先向北弯,然后再向东弯的不规则S型。

出S口之后,就是一条直流了,不过中途还会有几条小的溪流流进来。它们一起流去大塘,然后在向南去,流入红艳沟。如果遇到汛期,在大塘的东北面,有一个水闸,一般来说这个水闸很少用的上,除非是遇到大暴雨。

无论是流向红艳沟还是流向水闸,最终都会流入小坝东边的水渠中去。它们再和南边来的水流汇合,通过一段路程,就可以到达苔园北边水流入口了。

还有很多的小的溪流,还有很多小的沟,我们都去摸过鱼,掏过虾,抓过泥鳅和黄鳝,实在是地方太多了,逐一描述的话,可能得好几万字也不一定说的完,以后有机会再和大家讲。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