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文华书院(2 / 2)

从京师论学回到襄汉之地后,诸葛文子不再到处游历,立志著书立说,“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为此,诸葛文子决定创办平民教育,收徒讲学,以苏醒天下苍生的民智,扶正摇摇欲坠的功心。

......

在汉州境内,诸葛文子曾先后三次登遍了万华山。

万华山之名取自记述上古先民们对五行八卦研究思想精髓的《非易*天道》中的“万变有宗,佼而称华”,大意即是说万华山这块地方收纳了天下变化中的精气,仿佛有神灵的特别恩待。

说也奇怪,万华山不过六千来尺高,其中却汇存有当世已知树木花草种类的十之七八,最令人感到惊异的是山中聚灵涧之地常年有活水温泉涌出,由古及今,从未枯过。

最终,“文圣”诸葛文子相中此地,依托聚灵涧成立文华书院,向天下广招门徒,并定下“三不四守”的治学理念,即“不分国族宗派,不认远近贵贱,不看年龄资质,守心立德,守身立志,守言立诚,守学立谦”,在天下首倡“学者不庸,知者不俗”的好学之风。

在此教学风气的引领下,诸葛文子很快吸引到了第一批青少年弟子,合计有九十九人。

诸葛文子带领这九十九名弟子垒土筑坛,并亲自移来一棵小银杏树栽种在坛边。他抚摸着坛边的第一棵银杏树给众弟子说:“银杏多果,象征着弟子满天下。树干挺拔直立,绝不旁逸斜出,象征着弟子们正直的品格。果仁既可食用,又可入药治病,象征着弟子学成后可以有利于社稷民生。此讲坛就取名为杏坛吧!”

因为“文圣”诸葛文子与首批弟子在杏坛周边植种幼杏一百零八百株,故此将杏坛所在之地号为“百杏园”。其中,诸葛文子亲自种的有九株,首批弟子九十九人各自种了一株。

此后,诸葛文子每日讲学地点便是定在了百杏园中的杏坛,四方敬仰诸葛文子才名的弟子云集而至。

据不完全统计,诸葛文子一生收弟子三千,传授六艺之学,评解百家之说,自此传为美谈。其中精射御之技,通礼乐之道,明诗书之意,擅权谋理政,晓纵横之术者共七十有二人,为后世赞誉为“诸葛门下七十二贤良”。

在众弟子的协助整理下,诸葛文子于知命之年凭借亲自主持编纂的旷世奇书《大论学经》而名噪天下。自那以后,文华书院的百杏园杏坛便成为了民间学子心目中最高的求学殿堂。

文华书院的名气越来越大,后来传到了当朝天子汉文皇刘惠的耳中。汉文皇刘惠对文华书院的教学风气高度认可赞同,遂诏令汉州府衙每年拨出半成赋税移赠文华书院以助兴教育。

世事无常,朝堂变动,然此院未废,此令未改。经过六百多年的发展,如今的文华书院俨然已成为莘莘学子理想中的求学圣地。

经慕名而来的文人学子回散之后对文华书院作诗填词大加予以歌颂宣扬,“文圣”教育弟子种植百杏的故事在天下传讲开来,久而久之,几百年的时光逐渐抹去了“万华”二字的深意,取而代之的则是“文圣教百杏”的典故反复流传。

至李唐皇朝建立,各地纷纷掀起“改名”风潮以表革新旧俗、效忠新朝之意,于是乎,唤了快两千年的“万华山”最终被易名为“百杏山”。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