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唐海论茶37(2 / 2)

“黄茶分为黄芽茶、黄小茶、黄大茶三类,各自的代表为君山银针、北港毛尖、霍山黄大茶;”

“白茶有白芽茶、白叶茶两类,各自的代表为白毫银针、白牡丹;”

“黑茶有汉南的安化黑茶、襄北老青茶、云州的普洱茶等知名品类。”

“其中,有三种贡茶尤其值得一提。湖州的顾渚紫笋在茶圣陆羽在其《茶经》一书中被评为了“茶中第一”,为大唐第一名茶;茶仙卢仝在有‘千古第一茶诗’之称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中曾经盛赞常州的阳羡茶为‘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有一黎姓诗人在《蒙山白云岩茶》诗中称颂蜀州的蒙顶甘露时道‘若教陆羽持公论,应是人间第一茶’。”

“此外,福州的‘方山露芽’,云州东川的‘神泉小团’,蕲州的‘蕲门月团’,岳州的‘邕湖含膏’,夔州的‘香雨’,睦州‘鸠坑’,婺州的‘东白’,越州的‘仙茗’等在我大唐境内的知名度都还是挺高的。”

听完了唐海对茶叶的分类及各自的知名茶种的罗列,唐灵杰顿感惊讶不已:“等会儿,海叔,这都什么什么的这么多你怎么记的啊??!!”

唐海浅浅笑道:“我这还只是简单介绍了一下茶的分类,‘茶文化’可还包括饮茶择水、泡茶选器、茶叶种植、名茶典故等各方面的内容呢,还要不要接着听啊?”

说到最后,唐海看向唐灵杰戏谑地说道。

唐灵杰连连摆手:“不用了不用了!就海叔你刚刚讲的那些,我都得消化挺长时间呢,说多了我也记不住啊,嘿嘿,下次吧。”说完,稍显尴尬地挠了挠后脑勺。

看众人聊得也差不多了,耿明站起身,张口道:“这话也带到了,茶我们也喝了。现在时候也不早了,我们休息得差不多了,该回去了。”

“这就要走嘛?”吴通跟着起身,真心实意地挽留道:“樊阳县距离新合县又不远,留下来吃完晚饭再走也不迟啊?”

耿明闻言,礼貌地谢绝说道:“耿某多谢吴明府的美意!只是家中老人担心两位小弟的安危,不便耽搁太久。日后若是得闲来这新合城,自然免不了再来叨扰吴明府。”

吴通拱拱手道:“耿将军要走,吴某也不敢强留。吴某在此随时恭候几位。倩儿,去取些茶叶让灵杰贤侄带上,多拿些!”

“古语有云‘长者赐,少者不敢辞。辞不恭,受之无愧’,既然是吴叔父抬爱小侄,那小侄就拜领了。”对于吴通的赐茶之举,唐灵杰没有丝毫忸怩客气,直接就接受了。

立在一旁的唐海见此,指着唐灵杰笑骂道:“你这孩子说话没轻没重的,也不怕别人笑话。”

唐灵杰却若无其事地说道:“吴叔父的盛情难以拒绝,我要是不收下就是却之不恭了。”

众人闻言,都被唐灵杰的巧言善辩给逗笑了。

待吴倩将打包好的茶叶递到唐灵杰手中后,看着唐灵杰和耿达二人面带不舍道:“两位兄长有空可要多来看望倩儿啊!”

“那是自然,倩儿妹妹这么漂亮,我巴不得天天看到你呢。是不是啊,耿达?哈哈!”唐灵杰大笑道。

耿达只是呆呆地盯着吴倩,在那一瞬间,他多么希望此时此刻此地没有旁人,只有他和她,哪怕就这样两个人默默地相互望着,也是极好!

耿明拍拍耿达的肩膀,小声说道:“该走了。”

吴倩注意到耿达看向自己的深情目光,对于跟前这位于昨夜对自己有搭救之恩的少年人,吴倩竟然也在不知不觉之间芳心暗许,面对此时两人即将分离的现状,吴倩心中也不可避免的生出一丝不舍的情绪。

然而,终究是小女儿的矜持心态作祟,心中的千言万语一股脑儿冲到嘴边之后,吴倩脱口而出的却只有一句:“兄长一路珍重!”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