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学人讲故事的小蛇(十七)17(1 / 2)

30,说得轻巧

又是一个晚饭后的相聚,除了奶奶们,还有多个中青年媳妇。这些人白天有事做,晚饭后觉得有必要消化一下食物,也会时不时地来大榆树下凑热闹,听老人们讲些陈年往事和各自的家长里短。

大家相聚后,张奶奶快嘴地向甘老师求证道:“你家今天来的客(qie),我看着咋像前村,你侄女大伯子家的闺女明玉啊?可有好几年没听你说明玉和你侄女的事儿了。我看她开的是豪车,人儿也是通身地贵气,对你是那样的毕恭毕敬,真的是知礼懂事。她现在是特有出息吧?”

甘老师笑道:“是挺有出息的。她见每年来上坟,清除坟地荒草时,不仅是一项费体力的活,还经常有野蜂出现伤人,特别心疼越来越上年纪的叔叔。就决定在今年的七月里,她买来材料,出钱雇来泥瓦匠,给她爷爷奶奶和她爸妈修坟立碑。砌了砖拱,打了水泥的坟顶,修得是,路是路,台是台。以后再上坟,就不用像之前那么费力地修剪坟头和四周荒草,可以轻松便利地做祭奠活动。这事乐得她叔叔一个劲儿地说:‘祖上有德,得了明玉这么一个有出息的好孩子。明玉真中用,借明玉的大力了。’事后,明玉叔一听明玉要来看望我,就买了礼品,同明玉一起来了。甘家的这个女婿,就是有心,从不落过。”

李奶奶笑道:“这是他们叔侄感念你的明理和大义,感谢你给他们家带来的好处。他们拿你当大恩人,加之是亲戚,该有的答谢,是不能少的。所以,他不仅会经常来看望你,还打发他侄女来看望你,这是他们懂得知恩感恩。他们有今天的好报,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王奶奶拉了一下甘老师,问道:“当今,有你这样开明思想的人可不多。不然,明玉的孝心,也不会得到他叔叔的赞同。不为别的,就怕那些不懂装懂的老封建会说,哪里能由一个出嫁的女儿家,来娘家修坟立碑的?”

这时,有位媳妇疑惑地问:“修坟立碑,不都是后代儿孙男人们做的事儿吗?不是说,女儿不算后人,不需要她们给先人修坟立碑。就要做,也是得求助、花钱,雇家族里的男子代劳吗?不是说,家中没有了男丁,就是断了香烟吗?请问这香烟是指抽的香烟,还是祭祀先人焚的香升起的烟?”

不及甘老师回答,张奶奶嘴快地笑道:“这香烟,说是上坟焚香时的那股烟,叫香烟,专指点香祭祀,跟抽的香烟没关系。要是准确地说,应该叫香火,这香火是指祭祀先人时,焚香加点燃纸钱所起的香和火,合起来叫香火。不过你问的问题,其中都有啥道理,还是让甘老师给你说说吧。之前,我听过后,也就记个七大八,觉得真是有道理,我是经常照葫芦画瓢,说给那些不拿女儿当后人的守旧家伙儿。他们一听是甘老师说的,就服气地不反驳我。也把自家的女儿看得很为重,上坟祭祀就带上女儿,让女儿照样学样地去跟着做。噫,还不是希望在他们死后,能得到女儿如此这般地来祭祀看望他们。”

于是,之前没听过的人,就请甘老师给说说。

甘老师就有根有据地对大家说:“在有关中国丧葬文化上,在早女儿跟男儿一样,都是有同样资格安葬父母、祭祀父母和祖先的。只是后来由母系社会转变到父系社会,因为女儿嫁人后,有的不是嫁得远,不能及时回来,就是出嫁后拥有的条件不允许。再不就是没本事,说了不算,做不得主。要不然,就是没有了那份孝心和责任心。还有就是,有的人家心疼女儿,就由家中的男丁全权办理,也就不强调女儿非得参与发丧和祭祀了。如此,就觉得女儿远远没有生活在自己身边的儿子有指望,所以,得有个儿子在身边,给自己养老送终,是必要的。这也就是为啥,都想有个儿子的所在。不过在早,只有女儿的人家,只要女儿给养老送终,能上坟焚香来祭祀,就算后继有人。也就是说,只要这家的坟头前,有人焚香烧纸地来祭祀,不论是男是女,不论是侄男外女,都可以定位有后人在。所以,民间有句俗语,就叫‘有侄男外女,就不算绝户’的说法。也就是说,只要坟前有那缕香烟在,就不是啥绝户。绝户是指没有任何后人的人,或是儿女早死在父母前头,而再无子女和侄男外女的人家。现在女儿的地位上升了,法律也规定男女平等,父母没有儿子,女儿就得承担起赡养和安葬亲人的责任,完全可以同男儿一样,就有上坟填土和祭祀的资格,这也可说是一种积极现象。因为,在我们华夏大地上的人类有所进步后,先形成的是母系社会,女儿才是一个家庭的真正后人,女儿才是家族的承载和希望。不然,就不会有‘女儿’这个词儿了。那时,男子在女权至上的体系里,不需要有啥担当和责任,只是干些体力活和打猎,起不到维系家族延续的作用,阻碍了人类的发展和进步。为了让身强力壮和桀骜不驯的男子,对社会和家族有所承担和尽力尽心地负起责任,就给了他们个高大的虚名,那就是一家之长的‘家长’之号。女人手中的权力,也就顺理成章转给了男性‘家长’手里。从此,乾坤设定,男为刚强,女为柔弱,男主外,女主内,就有了尊卑和主次之分。这期间,男儿为了能引得来良好的女性,并想长期拥有一位只属于自己的女性伴侣,就不得不有所付出和创造,并承担起养家护家的任务。像住所、食物、穿戴等等。在求见拜会女方,要带上贵重的礼品。有的礼品,是必要提供给女方。不然,谁愿意跟个无能的穷光蛋去生活呀?也许,当今所谓的彩礼,就是由女权转移到男权这个时期的产物。从此,女性对男性就产生依附性的依赖性。这之后,女性在男性的孔武之下,男性甚至是说一不二,就逐渐形成了父权至上的父系社会。这时女子的地位,虽然没有母系社会高,但也是被定为有继承权的后人存在着,男儿女儿是一样的地位,并有着安葬、上坟、祭奠和供奉亲人的权利和责任。只是到了后来,定居不动的大多是男子,而女子要前往嫁得的男子家去生活。这样一来,就像我前面所说,会有许多女子嫁的不是有些远,就是条件差,不是当不起家,就是做不起主。还有就是,外嫁的女儿当时的因交通不便,一嫁人就跟自己的家人和家族之间,就没啥来往地断了亲,时间一久,就冲淡了亲情和责任感。再有就是某些女儿,或是自私,或是抠门,或是贫困,不再愿以后人的身份,出钱出力安葬自己的亲人。渐渐地,料理去世亲人的事,就完全落在了男儿身上,看上去就成了男儿的专属事件。因此,有人就有顾虑,要是没有儿子,女儿一旦在婆家说了不算,或是能力不够地指望不上,会是一件凄惨的事。担心老去时,眼看创下的家业,难以得到保护和延续,自然会留下遗憾,从而不甘心,非要有个儿子不可。自己实在生不来儿子,过继和求要,以及买都认可,重男轻女的思想就逐渐形成了。重男轻女的思想出现后,别有用心的人,对只有女儿的人家,就起了侵占之心,恶毒地给这样的人家定为绝户,并贪心无耻地生出分绝户财产的行为。这种恶习,在解放之前的关内,存在得很普遍。据说,现在某些地方的人,还有这种想法和贪念。所以,家中有个儿子,是基本的保家之法。但在咱东北的在早,连女儿也没有的,家产被用做发丧的有,过多的家产,充公的也有,我就是从没听说过,谁家被侵占地分了。可见东北女儿的地位,是要高于关内很多的。其实,早期的古人,也是非常人性化的,是明文制止和不提倡族人,去分占没有儿子人家财产的这一恶行。是允许人家女儿有继承权,更允许女儿给亲人发丧和修坟立碑的。就是越往后,越有人为了一己之私,极力把女儿不可上坟、修坟、祭祀等事项,定为不可置疑和不可挑战的规定和限制,把霸占人家财物的无耻行为,尽力合理合法化。在产生对女儿的种种歧视和限制后,每对夫妇为了能有继承人,为了在死后有人祭奠,为了自己一死,能被后人奉为神地立起牌位,就不得不想法儿有个男儿,以免断了坟前香烟,自己做不成神。如今,法律的健全和女性权力的提升,没有谁敢去吃绝户,敢去分人家的财产。女儿家也有权力和责任,安葬亲人和祭祀亲人。其实,作为女儿,只要你在长辈活着时好好地善待,长辈死后有心出钱出力安葬,完全可以参与的。明玉叔叔就是听了我的讲解,满足了明玉对亲人的尽孝之心,他在一旁做监工,尽着他的那份孝心。”

那媳妇听后笑道:“也别说,我就经历过好多家女儿,给父母修坟立碑,每年都来祭祀的。远的不说,就说我们村死去的汪木匠吧。汪木匠只有三个女儿,没有儿子,他和老婆相继病死时,汪氏族人没有一个男子出面来安葬汪木匠,是三个女儿出钱出力给发丧修的坟,就连她们爷爷奶奶的坟,也一同修了。修得气派又考究,不再是青草没棵地难打理了。每年七月半,姐仨相约来上坟,不用挨累费力地割草填土,是省力又方便。谁不说,人家女儿想的周到,做得到位,比一些当儿子的都强。”

王奶奶就说:“现在的人,思想进步,是认可女儿有资格上坟祭祖的,好像都成了正常现象了。”

那媳妇接着说:“人死后有没有魂灵存在,这个先不说。我就想问问甘老师,为啥我们要去祭祀死去的亲人和祖先,而不是忘记他们地去拜神呢?按说,神特别地神通广大,如此,不比我们祖先有法力保佑我们吗?”

甘老师笑道:“我们之所以有上坟祭祀自己祖先和亲人的风俗和做法,目的就是提醒我们不要忘本。提醒我们要知道是从哪里来的,是谁养育的我们,我们的亲人曾经都是谁。有前面的他们,后面的我们才能在这个世界上,才有了我们和我们后代的存在。为此,我们要对逝去的先人和亲人,心怀感恩和怀念,并让他们永远活在我们心中。因为没有我们的祭祀和怀念,他们就等于从来都没有真实地来过和存在过。其次,就是出自于我们的私心而产生的拜祖祭祖现象。我们希望自己的祖先,在得到我们祭祀后,会一心一意地专门来保佑和赐福给我们。因为求外面的神,远不如求自己的先人这个神靠谱。世间求神拜神想得到好处的人,实在是太多。神保佑赐福给谁,不保佑不赐福给谁,不仅要看老天的脸色,还要准确无误地弄清这个人的底细,并要洞察到这个人就将来。怕一旦失误,就有可能祸国殃民,贻害一方。所以神得仔细不错地查明白后,才可以赐福和保佑这个人。这样一来,神也就那么多,还要自我修行,很忙的,根本就顾不到众多人的头上。我们就觉得神通广大的神有点儿指望不上,不如回头指望最疼爱我们的先人。自己的先人是保家护家的家神,能管的范围很小,只装着自己的后代人,只有他们才不会分心,是一心一意为着自己的后代着想和付出。所以去祭拜祖先和逝去的亲人,就有这方面的意图。为此,把孝敬活着的长辈,叫尽明孝。把安葬祭祀好先人的行为,叫尽阴孝。不能把这些说出成是迷信,而是在求得心安的同时,教化一下自己的后代。”

李奶奶说:“不怪明玉有福气,她对死去的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不忘祭祀地能给安顿好,对养育自己的叔叔婶婶尽的孝敬心,也真是没的说。”

不过,在座的年轻媳妇们,不知明玉在很小就失去了爸妈,也不知她是在亲戚的央求下,不得不跟着叔叔婶婶在一起生活长大,就向甘老师打听这其中的根源。

甘老师讲这些,也不用备课,于是就说:

我侄女的婆家,是我大哥请我给找的,说信得着我的眼光。我见前村的韩家老少都有正事,两个姐姐和哥哥都结婚了,就给韩家的老二韩俊生介绍,一介绍就成了。我侄女结婚后,就一直和公婆在一起过日子,没有像韩俊生大哥那样分出另过。可就在我侄女生孩子不足半年的春天,韩俊生的大哥得急病,突然间就死了。他媳妇一时没法接受,总是哭泣地闷闷不乐,而且是日渐消瘦和虚弱,没到秋天,就痩成了一副骨架,也死了。这样就留下个六岁总是住在姥家的女儿,就是这个明玉。

我当时以为,平时明玉总是在邻村的姥姥家住着,由姥姥姥爷照看的时候多,跟爷爷奶奶根本不亲。加上在姥姥家,姥姥姥爷舅舅姨姨,都是最亲的亲人,就是有个舅母,也是不当家,不敢对明玉不好,明玉一定会被亲人最多的姥姥家养着。没想到,他们一见女儿死了,一家人立即把目光从明玉身移开,根本没有养育和照顾的意思,而是把责任推到了我侄女身上,希望我侄女夫妻和公婆一起承担起养育明玉的责任。

那天小小的明玉,就看出了个端倪,觉得妈妈没了,姥姥一家人就不再喜欢她了。是紧紧拉住我侄女的衣襟不放,眼巴巴地看着我侄女,一个劲儿地喊:“婶,我在咱家,跟爷爷奶奶和叔叔婶婶过,不再去姥姥家了。”

没想到,就是这明玉的这句“咱家”,让我侄女,想都不想地就答应下来。但我侄女可不是啥好脾气的急性子,耐心不够,连月子里那么小的孩子,还动手打过,也怕自己做不来,只同意和公婆一起带。但明玉的姥姥家不接受这个决定,担心明玉总是在爷爷奶奶身边,会被爷爷奶奶宠溺坏了。因为这时的明玉,已经有了很明显被宠坏的任性毛病,非得让明玉跟小小的堂弟一同,在我侄女跟前生活,爷爷奶奶只是辅助。为的是,不让明玉感受到失去父母的温暖和关爱。并保证说:“当婶子的,对明玉就是有点儿差池,也不会计较。”

我侄女想,明玉毕竟是自己夫家的孩子,是老韩家的人,只得让明玉跟着自己,心想:拥有一儿一女地过日子,感觉也不错。

想的好,不等于实践做得得好,不愉快和不称心的事,时间久了,都会接连出现,拌嘴生气也就来了。因为明玉在姥姥家养成的任性毛病,有时根本就不听我侄女的话。我侄女见好言好语不成,就厉声呵斥。这样不成,就想简单粗暴地责打。韩俊生自然不允许,我侄女就跟韩俊生生气吵架,吵着吵着就离题地要离婚。并对我这个媒人大有怨气,是姑姑也不留情面地被她喊去,要给她个说法和安排。

我去后,先是对韩俊生要求我侄女的那些言行,来了个指责。目的是安抚一下我侄女,别提啥离婚地闹得太生分。就说:“啥叫小孩子就这样?啥叫只能说服讲道理,不能训斥不能打?啥叫小孩子长大就好啦?在能管住孩子的时候,就得尽职尽责地管,严厉一点儿,才能在孩子心中立起威来。小孩子跟小牛小马一样,断奶后就得上笼头地培训它。不然,凭人的力气,哪里是成年的牛马的对手,那样就难驯服了。要知道,三岁之前教好孩子说话和动手能力,六岁之前就得对孩子立下应有和必要的规矩。所谓‘小树不修它不直,孩子不管不成器。’先有管教到位,才有‘三岁看大,六岁看老’这么一说。没有好的家规家教,越是精明的孩子长大后,就越可怕。别是脾气秉性成了型,改变不了时,才去教孩子懂规矩,那就晚了。多少不拿自己性命当回事,去威胁家长的熊孩子,就是打小没有被管教规矩出来。家长口中的一句‘长大就好了’,不知毁了多少好孩子。一句‘长大就好了’,说起来自然比管教孩子省力,因为世间啥都没有说话来得轻巧。孩子日后成材,是你韩俊生和韩家人的功劳。孩子日后毁了,那一定是我侄女甘秀英不是。”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