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逞天之辩(1 / 2)

“丞相,粮草之事准备得怎么样了?”

这个问题,刘邦几乎是三天两头地就要问一次,搞得诸葛亮倍感压力,时时汇报进展。

“回陛下,我军可出征兵马约有三万,臣意以为留守五千拱卫成都,派出两万五千人马讨伐叛军即可。”

“以一年为期,两万五千人马就需十八万斛粮草,我军可先带三个月的粮草,不过算上路中的损耗,还有盐、草料、油药、兵器…”

刘邦听得觉得脑袋有点大了:“行了行了,丞相,朕对这些不太熟悉,你说了也没用,就说还需多少时日吧?”

诸葛亮住了口,心中略一盘算,说道:“还需两个月。”

刘邦沉默片刻,问道:“还能再快些吗?”

“征集粮食本就不易,更何况还要从各地运至成都,南中山路难行,途中损耗也不是个小数目…总还是需要时间的…”诸葛亮劝说道。

刘邦不甘地点了点头:“行,就依丞相,那朕就再等两个月。”

他对于粮草调度这些本就不懂,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他可不能瞎指挥,这个道理刘邦早在四百年前就明白了。

这时,一个小太监入殿禀报:“陛下,东吴有使者求见。”

君臣对视了一眼,刘邦笑道:“哈,看样子,孙权这小子已经等不及了。”

“臣收到消息,曹丕正在加紧赶制战船,恐怕不日就要再伐东吴。孙权现在最怕的,就是我们记挂着夷陵之仇,趁曹魏伐吴时顺江而下。”

刘邦笑着摇头:“呵,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呢?”

诸葛亮提醒道:“陛下,话虽如此,可待会儿吴使觐见,万不可言语相激,毁了联盟大事啊!”

“朕自有分寸。”刘邦点头应下。

很快,随着小太监的传唤,一名身形高大,容貌甚伟的东吴官员,走入了大厅。

“吴使张温,拜见大汉皇帝!”

刘邦笑着问道:“呵,大汉?东吴眼中尚还有大汉吗?”

诸葛亮一听,脸上顿时变了,望着刘邦,衣袖里的手急急直摆。

刘邦视而不见。

“回陛下,此前荆州之事,实诚误会,皆是吕蒙不听号令所致,吴王也十分歉疚,特令臣此来向陛下致意。”刘邦的反应显然在张温的预料之中,将早已打好的腹稿说了出来。

“赐座。”

“早听闻江南人士身形瘦小,怎么张大人生得如此伟岸啊?”

张温刚刚跪坐下来,刘邦又阴阳怪气地问了起来,惹得诸葛亮生了一脑门的汗。

张温本以为自己刚来,使一个下马威也就罢了,怎么这老头子还没完没了了?

见张温半晌接不上来话,刘邦得意地笑出了声:“哈哈哈,戏言,张大人别往心里去。”

诸葛亮半闭着眼睛,他知道,自己干着急也没用,现在一切只能听天由命了。

张温看着眉目低垂的诸葛亮,猜出了他的身份,又见刘邦三番两次地刁难,只当是忘不了荆州之仇,夷陵之恨。想到这里,他心中一横,将孙权那“壮东吴声势”的嘱托忘到了九霄云外。

“臣也听说蜀中穷困,百姓凶蛮,不知为何陛下却是一身贵气,英明神武呢?”张温到底是个文化人,知道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道理。

刘邦挑眉问道:“张大人,你主在临行前告诫你不可失了东吴声势,你现在这么说,回去了不怕孙权问责吗?”

张温心中一惊,他实在没想到刘邦竟然猜得这么准。

事已至此,只能破罐子破摔了!

张温回道:“陛下威德,四海可见,昔日曹公与陛下青梅煮酒,言‘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以曹公之雄,尤不敢占陛下之先,臣也不过据实而言罢了。”

这一番马屁,拍得恰到好处,不仅刘邦听得舒服,就连诸葛亮的心里都颇觉自豪。

“好!哈哈哈哈,东吴到底还是有人才的啊!联盟之事,朕无意见,前尘旧怨也都过去了,具体事务条例,张大人与诸葛丞相商议便可。”

诸葛亮这才有机会和张温见礼,二人互拜。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