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兴办学堂(1 / 2)

刘邦刚回到皇宫不久,诸葛亮就匆匆赶来:“陛下,臣听说陛下亲临府邸,可是有事?”

“哟,朕这刚走一会儿,丞相就知道了?”

“臣知道陛下是个闲不住的人,早就命门房注意观察,如见陛下,早报于臣。”

刘邦笑着拉过诸葛亮坐下:“朕刚刚在街上玩耍,忽然遇到了许靖旁系外孙,从朕这里骗去了几百大钱。”

诸葛亮没有接话,他相信,几百大钱还不至于让这位高祖动怒。

“他当时装作一个孤儿,身上衣服破旧,朕生了怜悯之心,就给了他一些钱,后来执金吾报于朕,这才知道上当受骗了。可朕转念一想,这假的被朕瞧见了,可那些真的孤儿,朕没看见的,又该如何是好呢?”

诸葛亮听完刘邦的话,心中稍微踏实了一些,连忙说道:“陛下勿忧,臣已…”

“丞相别急,你那供给饭食半月的办法朕已经听人说了,这很不错,但是连年战乱,只是让这些孩童饱餐一时,终究不是个办法。”刘邦皱着眉头说道。

“那陛下以为?”

刘邦叹了口气:“朕原本是想找你商议此事的,见你的丞相府官员进出颇为频繁,就没打扰你了。”

他自己其实也没想好主意。

诸葛亮轻轻从怀里抽出羽扇,摇动起来,皱眉深思。

“这寒冬腊月的,丞相你还打扇做什么?小心着凉啊。”刘邦看着都替他觉得凉。

诸葛亮闻言,这才放下羽扇:“陛下,此乃臣的习惯,凡有难题,臣总想着轻摇羽扇,这会让臣稍微冷静一些。”

“够冷了,够冷了…朕也不过一时冒出这么个念头,丞相勿要放在心上,先回去好好过个年吧!”

诸葛亮将羽扇插入怀中,拱手说道:“陛下,臣筹措粮草的确繁忙,一时也想不到一个好的安置办法。不过陛下若是怜恤孩童,臣倒是有一人可以举荐给陛下。”

“此人名叫杜微,字国辅,梓潼人,确有真才实学,只是…有些耳聋。”

刘邦闻言,忍不住眉头轻轻一扬:“耳聋?十聋九哑啊,一个又聋又哑的人怎么会有真才实学呢?”

“此人只是聋,却不哑,所以臣才断言,他胸中必有韬略!”

刘邦点头:“行,那就见见。”

“臣府中还有事务处理,先请告退。”

……

天渐渐黑了。

很快,一辆马车驶到了皇宫外,执金吾从马车上扶下了一个老者。

众人也都不与他搭话,只有两人引路,领着老者向皇宫里走去。

走了一段,老者嗅了嗅鼻子,问道:“这是什么味儿?好香啊!”

“这是陛下在烫狗肉吃呢!”一名执金吾解释说道。

“你和他说什么?他又听不见。”另一名执金吾笑话着自己的同僚。

杜微继续嗅了嗅:“闻这味儿,怕是狗肉,只是…这是什么做法?”

两名执金吾再没有回答他,只随意地说着话,很快就将他带到了刘邦的面前。

“草民杜微,拜见陛下。”杜微一见到刘邦,就第一时间跪了下来。

大殿里,刘邦的面前放着一个桌案,桌案上摆满了菜碟,里面都是一盘盘生肉。桌案的中间还架起了一个大锅,下面有炭火熊熊燃烧,旁边两个小太监,一个负责夹菜,一个负责生火。

“你就是丞相说的那位杜微杜先生吧?给杜先生赐座。”刘邦手中的筷子舍不得放下,舞动着筷子说道。

杜微头也没抬,只老老实实地跪在地上。

“还真是个聋子,扶起来吧。”刘邦招呼着小太监将杜微扶起。

两个太监上前,将杜微扶起,杜微这才喊道:“谢陛下!”

刘邦隐隐皱眉,吩咐取来纸笔,自己口述,令小太监代写道:“听丞相推荐,先生有大才,不知能否赐教一二?”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