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叶飘香话端午14(1 / 1)

端午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节日时间为农历五月初五,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端午节有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重五节、天中节等二十多个别称,是汉族、水族、纳西族、藏族、彝族、傣族、仡佬族、普米族等民族的传统节日。春秋时期,中原地区就有过端午的习俗。端午节作为节日,形成于汉代。东汉应劭《风俗通义》中就有农历五月五日人们防避兵役鬼魅、防病防疫的记载。端午节的起源,自古到今说法不一,主要说法有:纪念屈原说、迎涛神说(伍子胥含冤死后化为涛神)、恶日说、龙的节日说(即祭祀龙图腾说)、夏至说。端午节的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杂糅了多种民俗为一体,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端午节主要风俗有挂钟馗像、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流传至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端午节承载了人们追思先贤、祈福纳祥的心愿,对自然时令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让端午节给平淡劳作的日子增添了生机和乐趣。端午节不仅是一个纪念先贤的节日,也是关爱生命、激扬精神的象征。它蕴含着深厚的家国情怀和健康祈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古老的防疫智慧和公共卫生防疫的成果。端午节的文化意义在于它连接了历史和当下,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价值观念和文化认同。又是一年端午节,记忆里依稀又回到了许多年前,小时候粽叶是最稀缺的东西,不要看就是几片草叶子,每年到这个时候父亲地里再紧要的活计都不去干了,早早起来,匆匆吃点干粮就要翻越十几里大山去镇子上购买粽叶,听母亲说去的晚了好的都让别人挑走了,剩下那些七零八碎的就不好包了,而且包出来的粽子也不美观。那时候,早早就盼着端午时节,大抵是过了四月八就开始盼着了,这一天,要染花绳,拔艾草,天天翻着日历数日子。连窑脑畔上的辣泡泡一天也要看几回,就怕被不知情的人或者羊群生生给祸害了。陕北人喜欢在端午这天包牛角粽,不仅包出来的粽子美观大方,而且寓意深远,家乡地处西北腹地,四周群山环绕,风景秀丽,人文纯朴,人们唯一赖以生存的就是座落在大山深处的两处煤窑,不仅盘活了村子里的经济来源,更是人们安身立命的重要所在,更是将端午当作一年当中最重要的节日来过。男人们早出晚归,从细细的窑口里“消失”就将生命交给了老天,攀着细长而褶皱的羊肠小道一路前行向着大山讨生活,能陪伴的只有头顶上那一盏小小的煤油灯向征生命的生生不息,端午这天不仅一饱口腹之欲,还可以借传统节日祈求人丁安康,风调雨顺。因此每年端午就成了人们对这一项高利润、高风险博弈的真心祈祷。牛角粽既能表达思妇的心意,又能敬畏神灵的避佑。父亲也是这项高风险工种里的一员,母亲对于端午格外重视,父亲买回来的粽叶先用小扫帚将表面的“油旱”清扫干净,然后放在清水里反复冲洗再放在沸水里煮熟、煮软,一片片仔仔细细观察,轻轻擦试,一遍遍换着水,淘洗大黄米,煮着红枣。我和弟弟总是不肯早早睡觉,鼻子用力嗅着空气中不时传来的煮枣味怎么都睡不着。小时候我并不受宠,只能央求弟弟向母亲讨要几颗解解馋,那味道比六月里的肉味更让人回味无穷。第二天起床上学的时候,母亲就开始了包粽子前的准备,我们并不想去上学,想亲眼看着母亲如何将这些草叶子包成一个个“三角似楼房”的三角粽子。但母亲总是笑着说:“快去上学吧!识得看门字比这坐在家里包粽子更有出息。”记忆里母亲和父亲常年特别的忙碌,每天天不亮就起床了,披着星光出发,就着月光回家,就连我们身上穿着的衣物都是在阴雨天,或者其他空隙时赶制出来的。放学回家时母亲还坐在院子里认认真真包着手里的粽子,此时身边大大小小的红柳筛子里放得满满当当,一个个整齐划一,这是母亲最大的好处,她无论做什么事情,从第一个开始到最后一个完成从来都是不慌不忙,认认真真。这一点我们几个姐妹都没有像她。二姐还算稳妥,做事有模有样,但也不得母亲真传,大姐最是粗糙的一个,她做事第一个还能看,第二个就开始走样了,到最后干脆凑活着也不能看。我是家里姐妹几个里最聪明的一个,但我也总有稳不住情绪的时候,大多时候总抱着一种破罐子破甩的态度,谁让母亲从小不待见我呢,明面上我会把事情做得一团遭,反正做好做不好在母亲眼里都是一样的,但私底下我会帮着邻居们把每一件过手的事情做得尽美尽善。大多时候母亲并不知道我还会那些技艺,但听到别人夸我的时候心里百般不是滋味,只能面子上假笑着应付几句然后落荒而逃。每每到这个时候我是最开心的。有时候我会坐在角落里静静观察着母亲的每一个动作,她就那样娴熟地做着手里的活计,说实话过日子母亲确实是一把好手,她做过的事情真的几尽完美,有情怀,有寓意。比如她做给父亲的鞋子,冬天的棉衣,夏天的汗褂子不仅针脚细密,款式多样即美观又实用,她给父亲做鞋纳底的时候总是在灯光下,或者是正午时分,听她嘴里碎碎念叨,她曾说过‘鞋子陪着父亲走阴路(上夜班父亲走的路),所以她会坐在正午的阳光下或者夜晚的灯影下,这样吸收了阳气的鞋底才不会让父亲遭遇其他’。母亲看到我和弟弟放学回来,也会抬起头对着弟弟说灶台上有吃的,眼神并没有飘向我,但我知道她说的有吃的,也包括我在内。有时母亲高兴时,我会凑上前想要学一学她包粽子的技艺,她也会欣然同意将才刚包好的一个果断拆了,然后慢慢教着我。看着她认真的讲解,我也会时不时的注意到她额间的根根白发。心里一阵阵发酸,母亲比我整整大了四十五岁之多,此时的我正是豆蔻年华,而母亲早就到了知天命的时限了。剩下得交给我,母亲可以休息一下,但她似乎总不放心伸伸腰站在一边看着我包,并不时走来指点一二,这大概就是我和母亲最是和谐的一次交集吧。等我将手里最后一个交给母亲后,她还是给仔仔细细检查一遍,确定没有问题才让我们将场地收拾干净。看着盆里剩的几颗红枣,那会是弟弟和我的美餐,弟弟很懂事总是要多分我几颗,那是我最幸福的时候。母亲包粽子每一个里面都有七颗红枣,我不知道这里面有什么含义,母亲有次对我说‘牛角里的第一颗向征父亲,他是一家之主,也是家里主要经济来源,她的娘家和夫家两家人平平安安,再后面的三颗就是我们三个不成器的女子了,她希望我们都能在未来的日子里顺风顺水,临封口的四颗她希望我们家永远能够四角齐全,不离不弃,被七片粽叶包裹大有期待之意。’这就是母亲平平淡淡的爱,不敷衍,不骄燥,不幻想,庄敬自强,首尾相连。终于等到了煮粽子的环节,正是家里那口大铁锅大显身手的时候了,一年当中也只有年下和端午,中秋少有的几个节日才用得上它。母亲会在锅底放一个中间开孔的小石盘,再将包好的粽子码放在上面,一层层,一正一反,一圈圈,一颠一倒,有时父亲也想过来帮忙,但她总也放心不下,好似父亲是顾意搞破坏一样。父亲就那样看着她做事,有时也会为自己在她心里没地位力争几句,但总会被母亲三言两语就挡了回来,有时我会和弟弟站在一边笑,但父亲也不生气,不让上手就不让吧,左不过这烧火的活肯定是他的。煮粽子可是个精细活,尤其是煮这么一大锅,中途可不能出一点差错,要不然就会前功尽弃,好在这些年来在母亲的引导下父亲煮粽子并没有出过错,一个个入锅时什么样,出锅时还会原样不动着拿出来。母亲安顿好了锅,父亲就开始烧火了,刚开始不能添大火,只能让小火将水烧到冒泡,这样的过程得持续大半个小时,母亲说外层的米煮熟就会生出黏液将里面的米包住,这样才可以将火烧大一点,全程还得点几次凉水,这样煮出来的粽子才会有粽叶的味道渗入其中格外好吃呢!经过两个小时的小火慢煮,米早就熟了,我和弟弟馋得口水直流,等不得就要吃两个,但这个时候的粽子并不好吃,热气腾腾十分烫手,只是饿极了才会不顾各中滋味只想一吃究竟而已。父亲停下添材的动作,和我们一起品尝起来,一边吃一边会说现在并不是最好吃的时候,等在锅里闷上一夜,那滋味就更好吃了。听了父亲的话,我们有些着急,只好早早睡去静等第二天的美味。清早粽子的香味早早就传到鼻尖,弟弟一个骨碌爬起来叫醒还在做梦的我。我睡眼惺忪着回味梦里在锅边看着就要出锅的粽子,这被弟弟叫醒一时也分不清是梦里还是醒着,只好用力拍打一下头,疼痛传来才惊觉并不是在梦里,粽子的香味真得就在鼻尖,急忙穿好衣服就跑出门,母亲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在锅边了,她把锅里的粽子拾在红柳筛子里放得到处都是,看来早就分好了去处。父亲大概大快朵颐吃了好几个已经去上班了吧,只能看到灶台下面堆了好些吃过的粽叶。灶台上的小碗里也给我们准备好了,弟弟跑过去拿起就吃,而我也会看看母亲的脸色,如果她高兴我就会端碗和弟弟站在一起吃,如果她不高兴,我索性拿上一个在上学的路上边走边吃。那种清凉中带着微甜,黄米裹着红枣略带着青草的香气让人回味无穷啊!有时也会和母亲教个真,边吃边数吐在手心里的枣核,看看是不是如她所说的七颗,每一次数好像从来没有错过,真佩服母亲的执行力啊。近年来,每过端午婆婆也会时常包些让老公带过来,偶尔也尝个,但哪里还有母亲的味道,我也并没有再数过婆婆包的粽子里是不是只有七颗红枣,每一个里面是不是只有七片粽叶,我想婆婆大概从来没有在意过这些生活里的细节。时光流逝,再看到挂在边窑里的小石盘,上面早就落满了尘埃,指间掠过满目荒凉似有一丝粽叶的香气那一定是母亲的温情,静静安放在角落里的大铁锅早就锈迹斑斑,灶台边再也没有母亲的身影和父亲含笑添材的样子,又哪里会有粽叶飘香的美味呢!如今粽叶不再是稀缺物品,我们坡下面就有满满一大片,每年看着它冒出嫩尖,郁郁葱葱,只有端午时分才会被婆婆采摘几片用来包粽子,然后看着它渐渐枯黄。透过这片粽叶飘香的尽头,我隐约看到父亲一大早披着晨露,迎着朝阳急匆匆走在大山之间,脚上母亲新做的鞋子在黄泥道上落下一个个带着“卍”字花纹,还有小巴狗摇着尾巴一路蹦蹦跳跳着。好想念有母亲的端午时节,那细碎的爱意全在这小小的一片叶子里,经过母亲巧手包成的牛角粽是我们记忆里最甜蜜的童年时光。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