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仁德还是伪善 5(1 / 1)

写到这里作者蚍蜉撼树,简要的分析下刘备。后世的总结两个字概括刘备,仁德!当然很多人也会说刘备伪善,他的善良并不纯粹。作者个人对刘备的解读,刘备是一个很矛盾的人,他可以为了利益不择手段,他也可以为了心中的正义进行妥协,他自傲却又自卑,平易近人却也孤高。现代职场上,总是能听到“屁股决定脑袋”的讥讽语,可作者却认为这句话是一句十足的赞美。人最难做到的就是换位思考,刘备的种种行为很大程度对应了他当时的官职地位或者更贴切的说在某个阵营扮演何种角色。最直接了解刘备的文字就是先主传,《三国志》作者陈寿原是蜀汉官吏,所撰写的先主传主要以褒赞为主,其中可能部分评价不实,只能客观的从行为判断。刘备并非布衣,家庭出生可以断定为“寒门”,卢植的学生。起家一笔带过:“中山大商张世平、苏双等赀累千金,贩马周旋于涿郡,见而异之,乃多与之金财。”这里非常值得推敲,没有无缘无故的爱,靠个人魅力就能获得资助,陈寿写的过于异想天开。作者杜撰一个故事博大家一笑:刘备年轻时,雄心壮志,恰逢东汉末年乱世,刘备有想法没实力,最快的来钱方法,抢!抢了一队马贩子的钱,有人说刘备的品德不会干这种事,但类似情况后续仍有发生,刘备手底下抢了吕布买马的金钱,导致差点火并。刘备讨伐黄巾军有功劳,封了个小官安喜尉,正式步入仕途,感觉自己功劳傍身,未来必定飞黄腾达。现实无情的打了刘备一记耳光,上级领导督邮来这里办公事,他想拜见,没成功!“老子是刀山火海里滚过来的,有战功,你是什么东西,在老子面前装什么。”(讨伐黄巾过程中,一次与流寇战斗,刘备濒死被救了回来)冲进去把督邮打了一顿,甚至还羞辱了一番,此时的刘备年轻气盛,不以为意。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走,到别处讨差事去。后面刘备开启了他漫长的“跳槽生涯”,如果你说刘备的志向是“匡扶大汉”,那是放屁。袁绍处待过吧,袁绍他一度想扶持刘虞当皇帝,人家刘虞不敢。陶谦处待过吧,陶谦什么人?东汉末年最大的土匪头子,徐州“座山雕”,你指望他匡扶大汉,还不如指望刘禅亲自挂帅六出祁山呢。除了袁术,刘备似乎在各大军阀处都有任职,袁术这有点过分了,明着跳出来抢做皇帝,你要是比刘协早一年也行啊,非要挑个建安二年,人家曹操刚把刘协扶上来,搞完祭祀了,大赦天下了,自己当司空了,袁术你自己觉得这个时候不对了,自己要成反贼了,然后着急忙慌称帝了。刘备就这么随波逐流,被时代洪流裹挟着到了荆州。原本曹操消灭孙权顺带着消灭刘备这个小卡拉米,就已经完成天下一统了,剩下的无非是在利益分配上的事情。

乱世之所以能成为乱世,因为随机性和偶然性不断被放大了。不同时期的刘备有着不同的人生追求,“匡扶大汉”是一个政治正确的口号,他追求的是权力,而权力在他扮演不同角色的时候有不同的追求方法。拿到徐州,是他初尝权力的开始,但是很快梦破灭了,另外一支缺乏“地盘”的军阀吕布打败了他,作为妥协,他拿到了小沛。这时候曹操来了,能给他更大权力的人来了,果不其然,他在曹操手上获得了“左将军”,原以为这就是他人生的巅峰,但是一个更大的权力诱惑在向他招手,皇权!说到底,曹操毕竟不是皇帝,只是一个军阀裹挟了皇帝。但是皇帝向他招手了,董承的一封衣带诏,他看到了成功的未来,从龙之功!甚至他可以自己做“曹操”。但是历来利益的诱惑都有双面性,这次刘备赌博失败了,他不甘心,他不能像其他人一样伏诛下线。赌徒是穷凶极恶的,输的情况下会想着“回本”,刘备回本了,拿回了“徐州”,甚至一度联合袁绍想两面夹击曹操,丝毫没有把前任老板公孙瓒的死放在心上,谁能给我权力我就和谁联合,可惜这把又输了,老婆输了,“党委班子”关羽输了,不甘心失去一切的刘备去了汝南当了土匪。光看刘备的前半生,追求权力几近痴狂,刘备是一匹千里马且遇到了伯乐,但是他不甘心,他永远不满足于此。如果说权力是他前半生的追求,那么抗曹,把这个既得利益者拉下马则是他后半生的怨念。刘封或许在刘备的眼里只是一块敲门砖。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