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何不去试验一下?(1 / 2)

回平江城城外军营的路上。

朱元璋的脑子里,还是今天在陈家私塾里听到的那位先生讲的东西。

他还特意跟陈迪了解了一下那位先生。

那位先生叫杨炎,原本他们私塾里的先生不是这位年轻人的,是一位老夫子,不过那位老夫子因为年纪太大,告老还乡了。

后来经老夫子推荐,才找到了杨炎。

杨炎看起来很年轻,不过奇怪的是,以前老夫子上课的时候,孩子们总是又吵又闹,搞得老夫子都快要被气的吐血三升,但杨炎来了以后,学堂上,孩子们不像以前那么闹腾了,而且孩子们好像也都很喜欢上杨炎的课,所以陈迪也就不再过问,让杨炎留下来给孩子们上课。

“伯温,你觉得那个叫做杨炎的先生怎么样?”

“很年轻。”

“咱不知道他很年轻吗?咱问的是他上的课怎么样?”

刘基沉吟片刻,回道:“说实话,臣也算是看过不少书,也见过一些世外学者高人,但从未听说过杨炎所说的学问。”

“他在课堂上教授的知识,臣这一路也一直在思考,细细想来,竟是无一漏洞,而且越想越觉得不可思议,世间竟还有如此学问,竟然能够解析世界的本质,以及我们人类意识的来源,不简单!”

“最可怕的是,他还这么年轻,他这套知识究竟从何而来?是他自己研究出来的?还是他是哪个世外高人入世的学生?”

朱元璋深以为然的点了点头,很显然,他和刘基的看法差不多,这也是他为什么喜欢和刘基交谈的原因,刘基和李善长不同,李善长偏实干,而刘基偏谋略,想当初,对付陈友谅的时候,刘基对局势的判断和看法,就与他不谋而合。

朱元璋想了想,又问:“那你觉得,他说的是对的,还是错的?”

“嗯……”

刘基又是沉吟片刻,轻叹一声,回道:“臣不知道。”

朱元璋又问:“那你觉得,一大一小两个铁球,哪一个会先落地呢?”

“这……”

刘基又是想了好一会,回道:“这个,臣也不知道啊。”

朱元璋没有再继续问了。

因为他知道,现在的刘基和他是一样的懵逼……

……

朱元璋军队大本营。

昨日的强攻失败,让朱元璋和一众核心骨干再一次齐聚大本营议事。

朱元璋坐在主位上,座下文武,皆是在后世赫赫有名的谋臣武将。

李善长,刘基,常遇春,徐达,汤和,郭兴等等。

“他奶奶的,这张士诚真是茅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就剩一个平江城了,还是死活不投降!”性格刚猛的常遇春忍不住大骂出声。

“遇春,你是先别急,骂也没用!”

朱元璋稳了一下常遇春,而后看向众人道:“诸位有什么看法,都可以说一说,畅所欲言!”

李善长站了起来,走到挂着的堪舆图前,指着堪舆图,道:

“现如今,徐达屯葑门,常遇春屯虎丘,郭兴屯娄门,华云龙屯胥门,汤和屯阊门,王弼屯盘门,张温屯西门,康茂才屯北门,耿秉文屯城东北,仇成屯城西门,何文辉屯城西北。”

“我军已经剪断了张士诚两翼,再断两翼后,对平江城已经形成了北、西、南合围之势。”

“所以我建议,咱们还是要贯彻大帅围困平江,攻其腹心的战略方针,不用急着攻城,就采取长期围困的“锁城法”,迫使张士诚陷于粮尽兵疲,束手待毙的困境,不日平江城将不攻自破!”

众将点头。

现如今,平江城几乎已成孤城,但张士诚据城而守,负隅顽抗,锁城法确实是目前看来最好的办法,也是消耗最小的办法。

“李善长说的不错!”

徐达站了出来,道:“不过我觉得,咱们如果光是围而不攻,那要等多久才能拿下平江城?平江城历来富庶,张士诚在此经营多年,天知道他还有多少粮草?”

朱元璋点了点头。

很显然,徐达说到他心里的想法上了。

徐达继续道:“所以我觉得,咱不但要围,还要攻,不过不是硬攻,而是城在外构筑长围,筑塔楼三层瞰城中,每层配备弓弩、火铳和襄阳炮,日夜攻击。”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