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逐渐运转起来的大明纺织业74(1 / 2)

“分工,顾名思义,就是分工协作,一件事情大家分开来做,各司其职,大家按不同技能或社会要求分别做各不相同而又互相补充的工作。”

“为什么要分工?因为分工会提高效率。”

“第一,劳动者因为只做自己专业的事而熟能生巧,第二,免除了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所带来的时间损失,第三,随着器械械的改良,生产效率上来了,就像改良过的织布机,一个人一天的生产力就相当于以前四人一天的生产力。”

“而为什么会出现分工?因为这是我们人类的天性使然。”

“我们利用相互约定,交换或购买的方式,从他人身上取得绝大部分自己所需的帮忙,追根究底来看,导致产生分工状态的,也正是我们这种相互要求交换的倾向。”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时间有些晚的缘故,杨炎并没有展开说太多。

朱标和刘基听着这些生硬的概念,好像懂了一些什么,但又好像还有许多疑惑。

杨炎道:“你们等着看就行了,事实往往比语言更具有说服力。”

杨炎一反常态的没有抽丝剥茧的深入去讲解,而是让他们等着看,事态究竟会怎么变化?杨炎又似乎成竹在胸的样子,难道他已经推演出了一切?朱标和刘基都是很好奇。

但既然杨炎都这么说了,两人也就不再追问太多,静观其变吧……

……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朱标依旧很忙碌,因为他需要辅佐朱元璋管理国家的大小事务,但他也不忘偶尔抽出时间来关注杨炎这边。

而刘基则相对清闲许多,因为他已经起了告老还乡之心,早些时候,因为杨宪的事,他已经向皇上表达了归隐之心,皇上当时虽然拒绝了,但自那以后,刘基也逐渐被边缘化。

特别是在朝堂上和李善长因为恩科的事情大吵了一架,皇上便开始有意疏远他们二人,甚至话里话外都在暗示着两人年纪大了,又经常生病,是时候把一些繁重的政务交给年轻人了。

皇上现在年富力强,而他和李善长也确实都老了,身体或多或少出现了问题,退居二线是只是迟早的问题。

他不知道李善长怎么想,反正对他而言,他觉得这是好事,功成名就,全身而退,这是很好的结局了。

刘基开始有意的交出手头的权力,这也让他乐得清闲。

同时,他有了更多的时间去关注杨炎。

说实话,他对杨炎现在搞的织布行业还挺好奇的,从太平府接触到杨炎的学问开始,他就对这门学问产生了很大的兴趣,虽然说这门学问与他以前所学的儒学和术数有不同的地方,但其实也有不少共同的地方,所以他并不排斥杨炎的学问,反而会经常深入的去思考,以此为趣。

可以推演人类的过去和未来,这是多少能人志士的梦想。

如果杨炎以前说的是理论,那么他现在似乎正在践行他的理论。

实践是检验认知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

刘基想起了杨炎的话,他是很认可这句话的,所以他当然想要看一看杨炎正在做的事。

一有时间,刘基便往杨炎这边来看一看,亦或者在应天府内走走,查看整个布匹行业的变化。

经过了杨炎的一些列大刀阔斧的革新故鼎,应天府的布匹行业不出意外的出现了极大的改变。

首先最明显的是应天府的布匹价格下来了,百姓们的穿衣成本降低了。

而且现在整个应天府所有的布行都有得卖,百姓们不再需要去城北排队,便可以购买到质量好又便宜的布,这对于百姓而言,自然是大好事一件。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