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闹剧72(1 / 2)

城北富强布厂免费提供织布机以旧换新的消息一传十十传百,很快震惊了全城。

家里有织布机的,几乎全来了。

富强布厂只有一个要求,生产出来的布必须卖给他们。

这对于他们而言,根本就不算是要求。

卖给谁不是卖?而且杨炎的收购价格并不低。

这对于他们而言,反倒是好事,因为不愁销路了,杨炎说了,他们能产出多少布,他就收多少布,只要布匹的质量没问题,来者不拒。

现在唯一的问题是,富强布厂生产出来的织布机不够置换了,后面来的人只能排队。

但是他们愿意等,等多久都愿意的那种。

因为这是免费的东西,免费这两个字,对于所有人都极具吸引力。

没有人知道,富强布厂的东家杨炎为什么要这么做。

有人说,是小作坊的坊主们闹得凶了,杨炎被逼无奈,顺坡下驴,干脆免费提供织布机,把事情闹大了。

有人说,杨炎是大善人,善心大发,给百姓们谋福祉。

有人说,杨炎是赚钱赚太多了,没地方花,就捐献出来博个名声。

有人说,杨炎这是做了亏心事,这是在偿还。

甚至有人说,杨炎疯了。

总之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不仅仅是在坊间,就是在朝廷各官员间也都引起了一番热议。

之前富强布厂把布匹的价格打下来,掀起全城抢布的热潮,是因为杨炎改良了织布机,让织布机的效率提高了。

对于这点他们能够理解。

但是现在,杨颜竟然将他改良过的织布机,免费提供给所有织布的人。

这一操作着实让他们费解。

不过也有经年老臣看出了一些端倪,感觉杨炎免费提供织布机这件事绝不是像表面看起来的这么简单。

稍微深入思考一下,便是一阵胆寒。

杨炎免费提供织布机不假,但是要求所有布都卖给他,那以后岂不是整个应天府只剩下杨炎一家的布?整个布匹生意岂不是杨炎一手遮天,予取予求?

但再深入一想,那个杨炎是不是有些短视了?

就算让他控制了整个应天府的布匹生意,可是按照他现在四倍于以前的生产速度,整个市场应该会很快饱和。

到了那个时候,他摊开的这个摊子这么大,所有织布作坊的布仍旧继续全都集中到他那里,而且会越积越多,他又该如何收场?

户部尚书杨思义在和官员们闲聊间,表达了他对富强布厂这个做法并不看好的观点。

他说,富强布厂的这场免费送织布机的闹剧,最终将会惨淡收场,一地鸡毛……

……

这段时间,朝廷的礼部和国子监都很忙碌。

因为他们要准备第二场恩科大考的事宜,第二场大试,由朱标和刘基牵头,礼部负责组织,国子监负责出题。

因为第一场恩科出事,所以这一次朱元璋加派了刘基辅佐朱标。

而且第二场恩科必须要快速组织,因为现在所有参考的考生都还滞留在京师,每日的吃住开销朝廷都给报销。

因为时间紧急,负责出题的国子监的头最疼。

因为按照太子的指示,这一次的考试内容和以往的完全不一样,而且是一个全新的考试内容。

国子监的人其实还是更熟悉传统诗词文章,说实话农桑知识他们也不太了解。

最后还是朱标站了出来,让六部全都参与出题。

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六个部门分别出一部分题目,这么一来,题目就丰富了。

以农桑知识,田亩赋税,农田水利为主,辅以一些军事战略,刑罚律例,土木建造,官吏管理等内容。

甚至朱元璋都来了兴致,亲自出了几道关于农桑的题目。

最终形成的卷子,以农桑知识为主,辅以其他知识,可谓是涉及到了上至朝廷,下至乡野的方方面面……

最难做的卷子编制工作完成,第二场恩科也很快进行。

所有参考学子,再一次步入考场。

南方学子依旧信心满满,北方学子则是有些忐忑。

可是当他们拿到考卷之后,无一例外的,全都傻眼了,呆若木鸡。

他们反复的翻看试卷,甚至觉得是不是发错试卷了?可是一看试卷表头,却赫然盖着礼部和国子监共同监制的印章。

“嘶——”

“嘶——”

“嘶——”

安静的考场中,响起了一阵阵倒吸冷气之声。

这些题目,这样的考试方式,他们听都没听过,更别说见过了。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这是学子们标准的备考方式,为了应付科举,他们可以说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埋头在书本当中。

可是现在卷子上的题目,却几乎都不是他们在孔孟经典上能够见到的。

你要说题目很偏,那倒也不是。

因为试卷上的题目,很多都是在日常生活中能够遇见的,只不过他们没有去注意,没有去了解罢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