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军阀史话(出书版)_分节阅读_第112节(2 / 2)

  湖北暂编第四师师长陈德麟驻武汉。

  陆军第七师师长王都庆由湘境退鄂。

  陆军第八师师长刘玉春由信阳调来。

  陆军第十四师师长高汝桐驻汉阳、汉口。

  河南第二师师长阎日仁驻襄河方面。

  河南第三师师长吴俊卿由河南巩县调来。

  河南第十师师长任应岐驻阳逻、黄冈方面。

  第十三混成旅旅长张占鳌驻武汉。

  武卫军马济驻阳逻、黄冈方面。

  汉黄镇守使兼水上游击司令杜锡钧驻汉口。

  浚滑游击司令王献臣驻武汉。

  湘鄂边防军司令兼援湘总司令李倬章驻湘鄂边境。

  援湘副司令董政国驻湘鄂边境。

  湘军总司令叶开鑫驻武汉、上游。

  海军江防舰队驻汉口,江防舰队有军舰十余艘。

  毅军约四个旅驻花园、广水。

  9月6日清晨,吴佩孚同幕僚在汉口查家墩总部树林中,席地而坐,正谈论前方战况时,忽有炮弹数枚,自龟山方向飞来,落于院内荷花池里,大家极为惊讶。初时据报,说是自己的炮,调错了方向;继则说是刘佐龙师叛变,吴急召武汉警备总司令靳云鹗计议,靳不至,并将交通完全阻塞,逼吴下野进法租界。吴闻讯愤甚,遂率总部各处官佐及卫队一团,登车北上,拟退信阳,再重新部署。车发半小时,至横店,靳之副官长黄某以空车数辆放置轨道上,吴车行至此乃与之相撞,车不能通,不得已乃下车步行,至祁家湾停止休息。这时,溃兵如潮水一般退下,吴派人收容,几乎无人听命,真是兵败如山倒。

  吴自汉口仓皇败退,武昌的守城重任便落到刘玉春的身上。武昌守将刘玉春毫无问题是北洋时代一个特殊的军人,他既能打仗又忠于长官,他对吴佩孚有知遇之感,所以死守武昌。

  15年10月间,吴佩孚已退出武胜关外,江西南昌已发生争夺战,外面形势日非。而武昌城内尽是败兵之将,在刘玉春所指挥的守城部队万余人中,他直属的第八师只有2000人,别人天天要降,刘则坚持要与城共存亡。他认为吴大帅如此赏识他,他无以为报,奉命守武昌,不能让武昌城断送在他手上。因此,当城外炮火震天,军心离散之际,他一方面要布置死守,一方面还要分出兵力来监视城内杂牌军的行动。

  革命军没有用重炮攻城是为了城内居民的生命财产着想,所以经由商会和英领事居中调停,刘玉春为了缓和革命军的进攻,所以虚与委蛇,暗中却天天和吴佩孚、孙传芳通消息,企望他们能来援救,待援不到,就打算一死。

  当时武昌城内尚有居民十万,革命军与城内杂牌军互通声气,馈以香烟和大米饭,城内粮尽援断,见到这些恩物,如获至宝,于是战意更见消沉。刘玉春伤脑筋的,是杂牌军军纪太坏,诛不胜诛。

  10月10日武昌城攻破时,刘登蛇山指挥守军死战,战至全城守兵尽降时才被身边的于旅长把他生拉活扯地拉到文华书院,卒被革命军擒获,解往第四军司令部。

  蒋中正以刘不失为忠勇军人,下令优待。刘的囚室中有茶、有烟、有卧具,刘的手足也没有上刑具。

  革命军攻下武昌后,新闻记者前往采访新闻,顺道访问战俘,其时陈嘉谟亦被俘,与刘囚禁一处。记者们见到这两大战俘时,陈嘉谟垂首不语,刘则慨然而语:“军人以服从为天职,我自问对得住吴大帅,只是觉得太对不住老百姓了。我陆续打开汉阳门放他们出城,由于难民太多,每天只能放出2000人左右,且争挤淹死的很多,我听了很是伤心。”记者问他是不是反对革命,他说:“今天我已战败,还谈得上反对不反对,我只是凭良心说话。吴大帅主张也许不对,但人格很高,对我更有知遇之恩,我所以明知不能守而要苦战,就是报答吴大帅。我自知殃民危害地方,一死不足以谢罪,今既被俘,把我的肉一片一片割下来赎罪吧!”

  刘一边说一边做割肉的手势,新闻记者听了他的话,几忘其为反革命之战俘,却佩服其忠义之气概和视死如归的人格。

  蒋中正宽大为怀,陈嘉谟和刘玉春都获释。刘回天津贫困无以为生,落拓而死。这是北洋军中一颗彗星。

  吴佩孚在武汉苦战,望孙传芳之援如大旱之望云霓,然而孙传芳则按兵不动,坐观成败。

  孙传芳是王占元的部将,他在王占元下面并不得意,他的崭露头角完全是吴佩孚所提拔,这是民国10年湘军援鄂之役,当时孙是败军之将,却为吴所看重。

  当民国9、10年间,王占元在北洋军人中和吴佩孚不相上下,仅次于曹锟、张作霖两巨头。湘军攻鄂时,王在湖北不堪一击,乞援于吴,吴虽派萧耀南来援,却袖手旁观,坐待王占元的垮台,乘机攫取了湖北。此后吴虽重用孙,孙则认为江山是自己打的,对吴仅有互相利用的关系,无所谓知遇之感。所以当吴独力抵挡革命军的攻势时,孙暗自欢喜报了当年萧耀南按兵不动,坐视王占元失败之仇。孙还有一个妄想,在直系中,曹锟倒了,现在吴佩孚又一蹶不振,此后直系便唯“孙”独尊了。孙传芳希望吴佩孚和革命军两败俱伤,他便可以渔翁得利,独霸中原。

  吴佩孚做梦也想不到孙传芳有这种心理,他以为孙是他提携的,同属于直系,又同是山东同乡,不只是这些,退一步来说孙传芳即使只认是友军,过去吴也有恩于孙。过去孙由湖北假道江西打到福建,再由福建打到浙江,再由浙江打到南京,造成五省联军总司令的地位,吴认为多少得到吴的支持;当孙传芳进军浙江时,夏超和周凤岐做了内应,这两人和吴暗中早有联络,因吴的关系才推到孙身上;当孙部与奉军杨宇霆、姜登选作战时,苏皖将领陈调元、白宝山、马玉仁等也和吴早有联络,如果不是他们包抄奉军后路,孙的一点点兵力怎能打奉军这样顺手。所以在吴认为对孙有恩,孙不至于坐视不救。可是在孙来说却不是这么想。

  吴自称讨贼联军总司令时,孙亦自封五省联帅,以示和吴鼎足而立。

  当孙击走奉军,收兵回南京时,竟唱起了“联省自治”的旧调,这个调子是吴最不喜欢的。从前湖南人唱省宪时,赵恒惕是吴的好友,吴尚耿耿于心;如今吴的同乡也唱起了,吴悻悻地说:“这简直是南腔北调。”吴曾派蒋方震到南京,代达吴的意愿,吴表示自己主张武力统一,但反对穷兵黩武,不过为了统一不能不使用武力,这所谓的武力是促成统一的工具而不是制造战争的工具。他不赞成打广东,只一人(指冯玉祥)在所必打,同时他反对借外债打中国人。蒋方震到南京把吴的话告诉了孙,孙的答复不着边际。

  蒋方震是中国军事学权威,他敬慕吴的风骨,吴尊敬他的学问,两人惺惺相惜。

  吴佩孚和孙传芳之间的恩怨,各有各的算法,由于记账项目不同,因此貌合神离。吴认为尽管孙有孙的打算,自家人终是自家人,断无相争相斗之理,何况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孙总不至于会挖他的墙脚。

  可是,孙传芳则认为吴已日落西山,早晚必倒,假手于革命军比自己动手省力。孙之不敢公然叛吴,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孙的部下主张拥吴,如福建督理周荫人、江西总司令邓如琢以及夏超、周凤岐、白宝山、马玉仁等都是吴的信徒。孙虽高踞五省联帅宝座,可是如果公然反吴,这些吴的信徒捣乱有余,所以孙在事实上尽管不受吴的调度,可是表面上仍很恭顺,在电报上还是写:“玉帅钧鉴”。

  浙江内部不是很稳定的,因为夏超和周凤岐都各有私心。夏超是民国初年浙江一霸,任谁在浙江督军任内都不能不迁就他。夏曾屡打密电给吴,诉说孙刻薄寡恩,言外颇有只要吴有令,他就可以自任去孙之责,吴则一再复电告诫夏勿妄动。孙和夏既然不和,孙亦有去夏之意,吴亦电孙劝他不要自相残杀,并保证夏不会反孙。吴的本意出于至诚,怎知却招惹了孙的反感,加强了孙去夏的决心,这都是吴不懂权诈的缘故。

  齐燮元做了吴的讨贼联军副总司令,也招来孙的疑忌,因为齐燮元是老江苏督军,当然不会忘记六朝金粉之地,其实吴根本没有意思要齐回南京,只是孙有这种担心而已。孙还有一心病,就是吴和奉张的联合,孙以击走奉军而登上五省联帅位子,现在吴、张联合了,孙岂不日趋孤立!

  吴、孙之间的旧账越算越糊涂,因此有靳云鹗要和孙传芳合组“新直系”的传说。当吴军攻南口不下时,孙每天有电报报告湘中战况,大有自告奋勇之意。南口攻下后,吴把西北善后交给阎锡山和张宗昌,同时派专人密告孙说:“我由南口调五师南下,湖北除陈嘉谟一师留守后方外,尚有第六师可调。我一路沿湘鄂路应战,一路派海军由洞庭湖入岳州。请你出兵由铜鼓、修水直趋浏阳、平江以收夹击之效。我订某日南下,我抵之日最好兄亦到九江。”孙立刻回电说:“谨如尊命办理。”

  吴信以为真,怎知吴的专车过信阳时,叶开鑫告急电如雪片飞来,而孙军却杳无音讯。吴到了汉口,孙还端坐石头城与江南名流为文酒之会。吴去电质问,孙以所部配备未就绪作答。苏浙人士纷纷告孙说:“联帅好整以暇,其如玉帅之朝不保夕何?”孙微笑而答曰:“玉帅最好的一条路是下野,让出一条路引诱南军冲杀过来。我有一个比喻,绳子卷作一团,刀砍不断,拉长了一剪便断,这是消灭南军的一个妙计。”

  孙传芳便在南京做着这样的美梦!

第245章 革命军底定江西福建

  革命军攻占长沙,奋战武汉,吴佩孚苦撑待援,孙传芳却按兵不动,坐观成败。他以五省联军总司令的身份,指挥江苏、浙江、福建、安徽、江西五省,他的锦囊妙计是等待革命军和吴佩孚军两败俱伤,他则以逸待劳,以静制动。

  国民革命军北伐本是两路进军,一路出湖南入湖北;一路经江西入江苏和浙江。当革命军扬威两湖时,孙传芳乃以大军增援江西,企图分路向湘、鄂边境进侵,并将江西总司令邓如琢所部分为六路:第一路唐福山、张凤歧两部集中萍乡、宜春进犯株州、醴陵;第二路蒋镇臣部集中永新、莲花进犯荣陵、攸县;第三路谢文炳、陈修爵两路,谢部集中万载,陈部集中宁冈;第四路刘宝题集中宜春、抚州一带为总预备队;第五路杨如轩、杨池生部集中新城、大廋,进犯南雄;第六路赖世璜部偕同闽军进犯东江。

  15年8月孙传芳颁发援赣计划,以皖军第三混成旅王普部为第一军,以苏军郑俊彦部为第二军,谢鸿勋部为第三军,浙军周凤岐部为第四军,皖军刘凤图部为第五军,并以浙江总司令卢香亭为援赣军总司令。9月1日孙联帅抵赣亲自指挥军事。

  江西的赖世璜部在孙中山第一次北伐时,曾随同由粤入赣,本为革命部队。国民政府这次出师北伐时,乃派熊式辉赴江西策反赖世璜,宣达三民主义。熊式辉是江西安义人,保定军官学校毕业,曾在日本陆军大学毕业,是一位谋略家,他衔命赴赣,只身前往,15年7月底行抵筠门岭,备受欢迎,他以扼要、简明和有力的词句说服当地驻军参加革命,为三民主义而奋斗。8月初熊继续往瑞金会晤赖世璜,赖在熊的剀切说服后,欣然愿意投效革命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第一师,仍由赖为师长,熊式辉为师部党代表。赖投效革命,接受国民革命军番号没有公开,因为这时候孙传芳已命令福建督理周荫人以重兵集结汀州、龙岩、上杭、永定、和平等地,赖氏如有异动,将腹背受敌,同时由于赖在表面上仍接受孙传芳和江西督理邓如琢的指挥,因此孙方的作战计划大体可以获知,赖以此转报驻军汕头的何应钦。

  当革命军向湘、鄂进攻时,为了保障其右侧背的安全,以及为了将来的进展容易,所以令国民革命军第三军军长朱培德兼右翼指挥,迨赖世璜正式宣布起义后,即被委为第十四军军长,熊式辉亦升任军部的党代表。

  8月22日孙传芳的援军先头部队已在九江登陆,向赣西推进,所以革命军为了制敌机先,决定乘孙传芳的援军未集中完毕前,主动地采取攻势。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