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军阀史话(出书版)_分节阅读_第113节(1 / 2)

  9月3日革命军在李济琛指挥下进攻赣州,由于赖世璜起义,近水楼台,遂于9月6日占领赣州,杨如轩、杨池生两部狼狈逃窜。右翼军在朱培德指挥下亦于6日占领萍乡,10日占领宜春城,18日攻克高安。

  革命军第六军程潜部于9月10日攻克高安,即向南昌前进,19日午后程潜亲率十九师袭占南昌,由于轻敌冒险,其他各军事前未有协同,孤军深入,孙传芳军自南浔路及樟树两方面积极增援反攻,程潜军力单薄,众寡悬殊,被迫退出南昌。

  蒋中正认为江西南昌的会战关系北伐全局非常严重,所以特别由湘、鄂前线折回长沙,转道入赣,亲自督师。15年9月19日,他进抵萍乡,26日进驻新喻。前方将士获知统帅莅临,士气大为壮旺。由于孙传芳的援赣大军云集九江,似有西出鄂境扰袭革命军侧背的企图,蒋中正乃抽调第七军李宗仁部集中大冶、阳新准备进攻九江。

  孙传芳已由苏、浙、皖三省大集援军,编成五个方面军和一个总预备队。

  以邓如琢部编成第一方面军,下辖唐福山、张凤歧、蒋镇臣、谢文炳、杨如轩、杨池生、陈修爵、刘宝题等部,担任樟树以南至吉安地区之作战。

  以郑俊彦为基干,编成第二方面军,下辖李彦清、彭德铨、李良臣、杨赓和、梁鸿恩等部担任南浔路南段乐化、南昌地区之作战。

  以卢香亭所部为基干编成第三方面军,下辖谢鸿勋、杨震东、刘士林、崔锦溎、李俊义等部,担任南浔中段德安、涂家埠、武宁地区之作战。

  以周荫人所部编成第四方面军,在闽粤边境及赣南方面与北伐军对峙。

  以陈调元所部编成第五方面军,下辖王普、刘凤图、毕化东等部,在赣北瑞昌及鄂东武穴、富池口、石炭窑一带活动。

  以周凤岐部为总预备队,下辖斯烈、陈光组两旅,驻守九江、湖口地区策应。

  孙传芳自己则在九江口外的江新轮上坐镇指挥。

  9月24日由熊式辉所率领的十四军两个团先克泰和,再克吉安,27日攻占吉水,其他各军协同前进,29日鲁涤平部进驻峡江。

  9月26日李宗仁率夏威、胡宗铎两路军向瑞昌推进,29日向德安进攻,截断南浔路,30日攻克箬溪。

  9月30日蒋中正进驻清江,10月2日攻占新淦城。同时在南昌方面万寿宫地区激战激烈。蒋中正再移驻高安,对南昌方面亲临前线督战,10月3日攻克德安,并对南昌形成包围。

  孙传芳下令缩短防线,退守南昌,以重兵扼守牛行车站,构筑强固的工事,10月6日起至10日,南昌攻防战进行惨烈,而德安城和永修城也在孙军反攻后失陷。

  孙传芳一直驻在九江招商码头江新轮上,他本定10月1日返回南京,因为江西战况紧张,孙的部下均要求孙暂缓启程,孙本人颇为犹豫,但下令集中兵力死守南昌。

  坚守南昌的孙军是邓如琢的部下张凤歧、岳思寅、唐福山等部队6000人。而谢文炳、陈修爵两部则在东乡、广信;蒋镇臣、杨如轩、杨池生等部则在进贤,以与南昌守军互相呼应。由于孙军主力在南浔路,而革命军在南昌的围城战未能奏功,各军事先未能密切协商,只是单独作战,因此一直不能歼灭孙军主力,10月16日晨北伐军在鲁涤平指挥下乃从南昌撤围。

  江西督理邓如琢所部在赣州、樟树一带遭击溃,邓本人则于樟树弃守时通电下野,其残部由蒋镇臣以前敌总指挥名义收容作战,但士气低落,战斗力远非昔比。

  革命军自南昌撤围后,集中兵力准备先歼灭南浔路的孙军主力。孙部援赣部队3.5万人全部集中南浔路,自牛行至乐化为孙部第二方面军主力,涂家埠至永修、德安一带则为孙部第三方面军主力及第六方面军一部,马回岭至九江一带则为孙部的总预备队。孙部第五方面军则在瑞昌、阳新、武穴、田家镇方面策应南浔路方面之作战。在抚州、进贤、东乡方面的孙军蒋镇臣、杨池生、杨如轩、谢文炳、陈修爵等部虽经战败,仍保有1.3万余人。

  孙传芳现在也开始了厄运,江西的战况不利,他欲行不能,革命军在武汉方面已攻占了武昌城,北伐左翼军已进逼沙市,福建的周荫人部则被北伐东路军阻于永定、松口;江苏的白宝山和浙江的夏超宣布了独立,不受孙传芳节制,现在孙传芳的处境比吴佩孚也好不到哪里了。

  蒋中正鉴于江西战局关系北伐前途,而肃清江西的孙军则在于对南浔路总攻击,以期一举击溃孙军的主力。10月28日蒋中正在高安行营亲自下达总攻击令,并颁布作战命令云:

  我军自出师以来,与贼鏖战于湘、鄂、赣之间者,三月于兹,吴佩孚军阀所部已被我歼灭,孙传芳军阀之主力亦已被我击溃,革命力量日益扩大,民众痛苦逐渐减除,固为先总理呵护之灵,实亦我将士奋斗之绩。风声所播,庆慰同殷。且我前敌官兵,辗转应战,艰苦备尝,甚至衣被不完,粥不继,乃能深明大义,益励坚贞,奋勇图功,杀敌致果,此本总司令尤深嘉念者也。迩来国内军阀冀图苟延残喘,遂合力以谋我,复勾结帝国主义者阴相援助,狡焉思逞,日甚一日。孙传芳尤为军阀现时重心,党国前途之障碍。故我军此次总攻击,务将孙贼势力迅速扑灭,使军阀余孽不至蔓延,即帝国主义者亦必震慑而不敢发,则时局方可成功。凡我革命军人,须知我不杀贼,贼必杀我,宁为玉碎,毋为瓦全,能抱最后之牺牲,方能博得最后之胜利,若纵寇长乱,功败垂成,不独贻羞天下,死且无葬身之地矣。懔之!勉之!此令。

  10月28日革命军在江西总攻击,迄11月6日,在南浔路的孙军主力全被击溃。

  孙传芳于11月2日乘舰离九江返吴淞。其部队已溃不成军,仅有残留在南昌牛行车站及瀛上一带的郑俊彦部凭工事负隅顽抗,还有蒋镇臣、唐福山、张凤歧、岳思寅等残部固守南昌城和郊区。

  11月3日南昌攻城开始,革命军士气如虹,前仆后继,白崇禧率军将苏军及唐福山两残部在滁槎附近完全缴械,又在马口圩附近俘虏李彦清、王良田以下官兵1.5万余名及械弹无数。革命军右纵队则将南昌城外蒋镇臣部6000余人缴械,南昌城内守军唐福山、张凤歧、岳思寅部及苏军共3000人竖白旗投降。革命军遂于11月7日占领南昌城,9日蒋中正进驻南昌,分兵规复瑞昌、九江、湖口、武穴。

  革命军在进攻南昌时是采取孤立包围,断绝其外援,同时以主力击溃南浔路孙军的主力,最后迫南昌城内守军投降,比起对武昌战役的攻坚,损失少而战果大。

  革命军在江西的空前胜利,对于孙传芳而言,打击非常惨重。

  福建方面对革命军一直是很大的威胁,因为由福建进军粤东,从前陈炯明就是取这一条路,而福建是孙传芳的势力,当革命军在江西和孙传芳军大战时,福建的周荫人集中主力据守闽粤边境,对北伐军构成了很大的威胁。

  周荫人的力量说小不小,也有六七万人,周以十二师师长兼福建督理。当孙传芳在江西作战不利时,即一再责令周荫人迅速率师进袭粤东,以牵制革命军。15年9月下旬周部张毅、刘俊、李宝珩、孙云峰、李凤翔分向饶平、大埔、峰市、蕉岭前进,周本人亦由龙岩进驻永定督师。

  陈炯明在广东东江一带还有余党,无日不思再起,周荫人开始进迫粤东时,亦暗中接济陈部械弹,令其扰乱革命军后方。

  蒋中正在北伐之初,即决定派第一军军长何应钦率三师戍守潮、梅,以防守福建的北军,并秘密派员入闽联络周荫人的部下,同时搜集情报,所以对于福建情况了若指掌。

  周部向粤东移后,蒋中正认为粤东兵力周众何寡,实力悬殊,因此迭电何应钦,责令其采取守势。何应钦认为辖区地广兵单,若处处设防,势将处处薄弱,且对周荫人部队的弱点非常了解,周部多数是北方人,不善于行山路,多以草鞋套布鞋,行动困难,每天行20余公里,即感疲劳,而闽、粤边区地形复杂,山地太多,对周部士兵极为不便。周荫人在福建竭力搜刮,福建人恨之入骨,各部队之间同床异梦,互不相助,而福建民军蜂起,可以牵制周的后方,所以何应钦认为革命军如能集中兵力击破周荫人的主力第三军,福建不难平定。

  蒋中正接到何应钦条陈,立即接受何的建议,令何率师入闽,击破周军,平定福建。何受令后以大敌当前,而潮、惠一带又有陈炯明的残余,乃以中央军校潮州分校教育长王绳祖为潮州卫戍司令,并令率全校学生400余人协同代理潮、梅警备司令何辑五担任潮汕后防。闽省国民党人更组织闽省参谋团,推宋渊源为临时主任,领导各路民军及联络海军在闽响应。何应钦则由汕头赴高坡指挥一切,9月30日到三河坝,10月9日到左弼,以第三师奇袭永定,10日下午攻入永定城,俘虏城内周军和周荫人司令部人员,周本人率卫队十余人在当日下午4时仓皇越城逃逸。同日第十四师肃清芦坝的周军。于是何应钦乃率部经峰市迂回松口,11日占领峰市,12日渡河进攻松口,分三面围攻松口,当晚何应钦进驻松口圩,这场战斗俘获周部支队长李宝珩及团、营、连长以下官佐50余名、士兵4000余人,缴获步枪4000余支,炮十余门。

  周部第二军李凤翔部曹万顺、杜起云两旅于10月8日在蕉岭起义,投效革命军,受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十七军,由曹万顺为军长兼第一师师长,杜起云为第二师师长。何应钦并命该军以一部留驻岩前,主力进驻中都,另一部挺进上杭。

  当何军克复松口时,正是革命军在江西大捷,蒋中正已进驻南昌,自大江南北进军东南,乃派何应钦为国民革命军东路总指挥。上杭收复后何军即向汀州进击,10月29日完全占领汀州,缴获步枪500余支,机枪三挺,炮五门。10月24日进占漳州,11月7日进占南靖,11月20日到达同安,12月7日攻克福州,俘虏万余人。周荫人在闽残部由其旅长李生春收容,投效革命军,何应钦令其归入第十七军。

  周荫人残部向浙江温、台逃窜,企图与孙传芳在浙各部联合,这时浙江的陈仪已通电响应革命军,但该军远在绍兴、甬江一带,兵力分散,前后受敌,乃放弃绍、甬分两路南下,迎击周荫人窜浙之部队。

  16年1月上旬陈仪部与周军接触,即跟踪迫进临海,何应钦乃派十七军由闽入浙协同夹击周军。

  李生春虽在福州投效革命军,可是自周部窜入浙境,李生春即不听指挥,何应钦派其入浙作战,他由福州出发,经古田至建瓯,抗命不行,要求补发周荫人时代的欠饷。3月2日何应钦至延平,即命第二路指挥官冯轶裴率部将李生春缴械,而福建全省遂入革命军掌握中了。

  福建的平定,何应钦的战略战术都运用得非常灵活,且对于敌情,了解透彻,所以能转守为攻,先发制人,以弱胜强,大获全胜。

第246章 奉张就任安国军总司令

  北方局势混乱,北洋军阀各自为政,而国民革命军北伐又在湖南、湖北、江西、福建各省势如破竹,北京政局风雨飘摇,兼代内阁总理杜锡珪积极求去。15年10月5日财政总长顾维钧兼代阁揆,他本是外交能手,可是当时政局动荡,外交棘手,因此他代揆一月余,竟无建树,遂于11月9日分电张作霖、吴佩孚、孙传芳、阎锡山、张宗昌各巨头,请各方共发宏谟,早定国是,自己愿意及早引退,顾电云:

  盛京张雨帅、郑州吴玉帅、南京孙馨帅、太原阎百帅、济南张效帅勋鉴:维钧枢务兼权,忽已逾月,虽冰渊之自矢,愧建树之毫无。回念视事之初,内则中枢局面,断续堪虞;外则交涉问题,联翩俱至。苟不预谋因应,力固本根,则友邦观察或致转移,波折一生,挽回匪易。当兹稍纵即逝之机,遂忘举重不胜之戒。大任相属,欲避无从,典职以来,适值中法、中日、中比商约,各届改订之期,全国官民痛心从前不平等之束缚,疾首攘臂,一致高呼,自应外察世界之潮流,内顾国权之剥丧,艰难不避,黾勉相从,迭经分别提案,鉴定步骤,依次施行。总期于邦交不起无益之纠纷,于主权不受丝毫之侵蚀,区区此志,可誓长河。今者除中法、中日满期各约,业经发送文书交换意见,前提已有端倪外,中比旧约,业于本月六日,正式声明我国态度,静候友邦贤达之反省。维钧空拳徒张,告兹段落。深维心力疲惫,窃愿早获退休,再事因循,实难支柱。此须求谅于邦人君子者也。抑尤有不能已于言者,对外交涉,固恃有激昂之民气为后援,尤赖有健全之政府为主宰。今日中央政局瑟缩飘摇,不言可喻。在我纵欲粉饰高墉,而在人早已洞穿后壁。一遇交涉发生,每致恃为口实。例如关税会议,各方久愿观成,迄今尚难就绪。推厥原因,无非借口于政局无常,号令之不一,维钧口虽博辩,心实怀疑。又如首都政费,不名一钱,官吏饥寒,师儒穷困,万民愁叹,百业萧条。顾以书迂数辈,夹持其间,纵摩顶捐踵,于国事初无裨补。诸帅望重斗山,手操筦钥。虽或以羽书旁午,或以谦退为怀,对于中央政局,有爱莫能助之苦衷。而中央因此,乃有坠不及渊之窘状。维钧以身许国,何敢告劳。惟似此情形,在个人之负疚犹小,而国家之陷溺弥深。所冀诸公共发宏谟,早戡国是。维钧立可进而让贤,退而补拙。匪曰表暴,纯出悃忱,惟希荩察,实深大愿。临电无任惶恐待命之至,顾维钧。佳。印。

  这时候,革命军先后底定湖北、江西、福建,四川的杨森亦受命为国民革命军的第二十军军长,长江半壁已经是革命军的天下,冯玉祥、张之江也在西北响应。冯玉祥在北伐军进攻湖北时由俄返国,就任北方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同时冯军进占了潼关。

  对于北洋军阀,这真是生死存亡关头,15年11月10日张作霖由奉入关,抵达天津。事实上,长江以北最完整的北洋力量就是奉系,兵多、械精、饷足,只有奉张堪与革命军一战。因此当张作霖抵津后,顿成各方瞩目的大新闻。对张作霖来说,他所面临的是千头万绪,如:

  第一、北京政权问题,在此以前北京政权是吴佩孚所拥立,现在吴佩孚已成强弩之末,自顾尚来不及,当然无余力照顾北京,因此北京的政权究竟抬段祺瑞?抬王士珍?抑或张作霖自取?

  第二、过去抵挡北伐的革命军是吴佩孚首当其冲,吴败后由孙传芳独当一面,现在孙军五省地盘已失其二,革命军再前进就到了北方,为了保全北方,援助吴、孙已刻不容缓,可是援吴、援孙已高唱了好几个月,俱是纸上谈兵。现在再没有行动,就会火烧眉毛了。

  第三、防范西北军(冯玉祥系)再起,这是心腹之患,冯玉祥曾一度到了包头,正在陕甘一带活动,西北军的活动对北方大局有关键性的影响,也必须妥为部署。

  奉张抵津的第三天,11月13日下午6时张宗昌由济南来津。14日下午2时张作霖召集奉直鲁各军的中上级军官在蔡家花园开军事会议,决定按照一个月以前的预定计划,由津浦、京奉两大干线南下,直鲁联军归张宗昌、褚玉璞指挥,奉军由韩麟春指挥。不过鲁军是否直下浦口,抑由徐州转陇海路入豫,尚在未定之天。而吴、孙对于奉鲁赴援持何种态度,亦是奉、鲁出兵的先决问题。张作霖本意是坐以待吴、孙求援,而吴佩孚虽困处河南,就是不肯开口乞援;孙传芳在江西、福建未失陷前也不曾求助,现在情势变了,孙传芳的代表杨文恺在天津向张作霖表示孙的态度是一切悉听奉张主持,但是吴佩孚却仍咬紧牙关,打落牙齿和血吞,不愿求援。

返回